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窗读易,这是历代不少画家、诗人创作的主题。元代著名画家王蒙就有名作《松窗读易图》卷(图1),曾录入《石渠宝笈初篇(御书房)》,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大画家石涛也作《松窗读易图》长卷,现存沈阳故宫博物院。清代到民国还有不少画家如钱维城、秦淦、张石园、吴湖帆、胡佩衡等等都创作过《松窗读易图》。类似内容的还有《秋窗读易图》、《闲坐读易图》等等。这些画作,虽然篇幅大小不等,构图细节各异,但大致景象相同,都是群山环绕,松树参差,茅舍书屋,一高士临窗读易,或低头沉思,或抬头望松。他们读的《易》,应该是《周易》。因为古代文献叙及的以八卦为内容的三部《易》书《连山》、《归藏》、《周易》,其中前两部在秦代之前就已失传,只留下《周易》。《辞海》解释说,《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为周人所作……《周易》通过八卦形(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从上面这些话可看出,《易经》是我们远古先祖经过长期观察、探索、总结而成的高远智慧的杰作,蕴藏着古朴而又深奥的哲理,它以最简洁的一根长线和两根短线,经过排列组合,演绎出8个卦象,进而64个挂象,又对应阐发384条爻辞。以这些挂象、爻辞的象征义理,来喻示世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和人生荣辱起落的规律、趋势。所谓“三易”之说,即变易、讲宇宙所有事物,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变化;简易,讲大道至简,见素抱朴;不易,讲天地之间有太极,太极生万物,万物生成之后,又有各自的太极,这一原理亘古不变。如果人们读懂《易经》的“三易”,就能知变、适变、应变。《易经》如此博大精深,有人说它是六经之首,中华文明的源头。《论语·述而》中有“子曰:假我数年,五十而读《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夫子都认为,只要五十岁后认真钻研《易经》,就可以做到无大过。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以来,历朝历代圣贤名哲、文人学士,都孜孜不倦地读《易》,研究“易理”,以期认识事物变化和人生道理,适应时变,提高自我修养。读《易》成为文人士大夫必修课,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易理”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连朱熹都说《周易》难读。所以读《易》最好要在有一定文化修养和生活经历之后,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反复研读,细细咀嚼,逐渐深入。读《易》的状态,正像宋代诗人叶采在《暮春即事》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远离喧嚣市井,在山中林下,“松窗静读易,闲钓一溪云”,正是那时有闲文人士大夫所向往的境界。上述种种《松窗读易图》,正是这种情景的形象表达。
没想到的是,“松窗读易图”也会出现在小小的砚台上。今年5月,在福建省静轩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上,我拍得一方黄鼎题刻、图文并茂的随形端砚(图2、3、4)。这方砚不大,上窄下宽,长只有12.8厘米,宽只有12.5厘米,厚2厘米。边侧不规则,留天然石皮,显然是一块籽料琢成。面、背均有青花、冰纹、鱼脑冻、黄金晕等石品,石质极其细腻润泽,似小儿肌肤。砚面平素无纹,堂池相连,淌池,小而浅,有起边。最为难得的是砚背阴刻“松窗读易”图;在砚背中间稍靠右处,一片山石坡地上,一棵苍松,干粗枝繁,直插云天。在松树旁边,书屋窗门敞开,一老者临窗展卷沉思。屋前溪水缓缓流过,四周围着绿树、翠竹、篱笆,远山云遮雾绕,只露出几座顶峰。图像上头,阴刻楷书“松窗读易”,点明画作主题;落款“癸卯秋月虞山黄鼎”,下钤印“黄”。这里“癸卯”指1723年,雍正元年,这年黄鼎63岁。铭文简明扼要,字迹端正俊秀,图文辉映,相得益彰。制砚者匠心独运,以中国画笔法,以刀代笔,图像去繁就简,突出主题;虚实相间,推开远山近树距离;刀工粗犷有力,更显巉岩老树、空山野径自然韵味。整幅画面,将主人远离市井嘈杂,专心读易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心驰神往。随带砚盒,制作十分考究,是以麻布为胎,髹桐油、大漆而成。虽有破损,仍不失典雅。
黄鼎,生于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卒于1730年(清雍正八年),历经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三代。字尊古,号旷亭,又号闲圃、独往客,晚号净垢老人。江苏常熟人。黄鼎师承正统嫡嗣,入仕清廷为官,官至户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黄鼎善画山水,曾向王原祁学习元人画法。后转师王石谷,广临宋元,汇集南北各家,并游历名山大川,看尽九州山水,广为搜集写生,下笔有生机,不拘泥于古法,不宗一家,笔墨苍劲,画品超逸。曾主持编辑《佩文斋书画谱》,主持绘制《万寿盛典图》,被清代名士沈德潜评为当代以画出名的五人(恽寿平、吴历、王原祁、王翚、黄鼎)之一,其成就名望不谓不重。
没想到的是,“松窗读易图”也会出现在小小的砚台上。今年5月,在福建省静轩拍卖行举行的拍卖会上,我拍得一方黄鼎题刻、图文并茂的随形端砚(图2、3、4)。这方砚不大,上窄下宽,长只有12.8厘米,宽只有12.5厘米,厚2厘米。边侧不规则,留天然石皮,显然是一块籽料琢成。面、背均有青花、冰纹、鱼脑冻、黄金晕等石品,石质极其细腻润泽,似小儿肌肤。砚面平素无纹,堂池相连,淌池,小而浅,有起边。最为难得的是砚背阴刻“松窗读易”图;在砚背中间稍靠右处,一片山石坡地上,一棵苍松,干粗枝繁,直插云天。在松树旁边,书屋窗门敞开,一老者临窗展卷沉思。屋前溪水缓缓流过,四周围着绿树、翠竹、篱笆,远山云遮雾绕,只露出几座顶峰。图像上头,阴刻楷书“松窗读易”,点明画作主题;落款“癸卯秋月虞山黄鼎”,下钤印“黄”。这里“癸卯”指1723年,雍正元年,这年黄鼎63岁。铭文简明扼要,字迹端正俊秀,图文辉映,相得益彰。制砚者匠心独运,以中国画笔法,以刀代笔,图像去繁就简,突出主题;虚实相间,推开远山近树距离;刀工粗犷有力,更显巉岩老树、空山野径自然韵味。整幅画面,将主人远离市井嘈杂,专心读易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心驰神往。随带砚盒,制作十分考究,是以麻布为胎,髹桐油、大漆而成。虽有破损,仍不失典雅。
黄鼎,生于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卒于1730年(清雍正八年),历经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三代。字尊古,号旷亭,又号闲圃、独往客,晚号净垢老人。江苏常熟人。黄鼎师承正统嫡嗣,入仕清廷为官,官至户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黄鼎善画山水,曾向王原祁学习元人画法。后转师王石谷,广临宋元,汇集南北各家,并游历名山大川,看尽九州山水,广为搜集写生,下笔有生机,不拘泥于古法,不宗一家,笔墨苍劲,画品超逸。曾主持编辑《佩文斋书画谱》,主持绘制《万寿盛典图》,被清代名士沈德潜评为当代以画出名的五人(恽寿平、吴历、王原祁、王翚、黄鼎)之一,其成就名望不谓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