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二者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实现农业龙头企业价值链管理的途径。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龙头企业
一、理论上的相通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是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是构成产业经济学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即产业组织)对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首先,某一产业的组织状况,是否保持了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其次,是否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产品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的理论内涵都是欲通过整体的联结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价值链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价值链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学。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理论,其内涵却有相通之处:价值链理论强调通过对相关联的各环节的整体规划,降低整体的运行费用,从而,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从而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交易费用过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是降低整体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操作上的交织
价值链管理就是通过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的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形成一条珍珠般的“链”即价值链。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以合同和参股等形式建立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将农业的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生产管理和产后产品的贮存、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联结成为一个完整有序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在实践中,它表现为众多农户靠合同或股份与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经营实体)联结为一体,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提供的预付定金、生产资料与技术服务,按照龙头企业提出的产品数量与品质要求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成片的达到经济规模的生产基地,生产出的产品由龙头企业收购、加工销售。通俗地说,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围绕由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决定的主导产品,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龙形”生产经营体系。
面对大市场而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户不熟悉市场,不懂得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进入市场,在生产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一家一户参与市场经营,生产规模小,产品无标准,质量无保证,每批产品产量无论是自行运输还是自行加工都不够最小批量,经常货不对路,难于做到稳定供应,交易费用较高,市场风险较大,常常亏本。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农民,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带领和帮助农民走向市场,使广大农民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门路、价格有保护。
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通过优化核心企业(即龙头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带动整个价值链条的效益提升,实际上就是价值链管理的应用。也可以说,农业龙头企业价值链管理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方式。
三、农业龙头企业价值链管理实现的条件
农业龙头企业的价值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与农户的联结及企业与市场的联系两个方面,只有市场充分发挥其牵动力,才能使龙头有活力;只有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适当,才能使龙尾摆起来。否则,就会脱节,龙形无法形成,更谈不上这条龙能腾飞。若想使龙舞起来必须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共同支持才能实现。这就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支持
1、制定农业资源配置市场化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力量和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农业资产的运营机制也必须市场化,即农业资产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流动、组合和运营,并以此实现保值增值。为此,当务之急是加速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尤其要着力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及市场中介组织,以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2、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要求,推进以土地股份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的有偿使用和依法转让机制。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形成土地集中使用和适度规模经营。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创造出较高的产值,就必须积极改变目前耕地的超小规模经营方式,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土地整治和集并,推动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土地、劳力、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生产打下基础;又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统一作物品种布局,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优质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3、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1)加强对企业信用能力的培育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其经营发展、生存壮大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扶持。财政部门可以针对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反映财务信息不实等情况,组织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 务能力,使其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能够如实反映企业财务数据。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辖区内社会信用建设,重视和倡导企业的诚信意识。对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准确披露会计信息的企业进行大力宣传,并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以此强化企业的信用观念和守法意识,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企业披露会计信息不真实、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由于部分企业资产规模小、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要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对企业科技应用能力的培育
科技进步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支撑。政府要担当起科普宣传与科技推广的责任、不但要出面组织人员,而且要出钱出物,大力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特别是与主导产业项目关联度高的必备技术。在必要的时候,要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对农民影响较大的关键技术、重点品种、品系的引进和推广。
(3)加强对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培育
由于我们国家农民的思想意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民很难自发地组织起来维护共同的利益。这就需要由政府牵头,建立起农民协会,为农民提供信息、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的服务,把分散的农户联结成一个整体,这更利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及保障农户自身的利益。
(二)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
1、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需求层次也有所提高,这就要求企业提高生产技术,进行精深加工,一方面可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实力,实现良性循环。
2、强化企业的宣传力度
品牌战略是企业进行无形资产投入、积累和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企业实现资本要素形态转化的一条途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面对的市场较为宽松,主要的任务是建基地、办企业,当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关键是要创名牌。创名牌,既要注重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又要注重产品质量,在搞好有形资产投入的同时,注重无形资产的投入和积累,加大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
通常认为,农户是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但现代市场经济告诉我们,分散的农户存在着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生产选择的盲目性,家庭经营上的分散性,经营方式上的封闭性,商品交换上的滞后性。因此,单个农户难以成为完整而有力的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世界各地的实践证明,在农村实行“农户 企业”、“农户 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 农户”、“农场 农户”等形式的双重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是科学而可行的。而农户与企业的直接联结又因农户的力量分散、信息不灵等因素,不能与企业处于同等的谈判地位,因此,要有一个代表广大农户利益、具有谈判能力的组织与企业直接联结才能保证农户的利益,真正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
(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的教育,不只体现在保证适龄学生的在学率,更重要的是对现有的农村生产者的再教育,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现有的农村生产者受教育程度都很低,甚至有很大比例的文盲,这对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及思维方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的再教育势在必行。我国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工作,如:绿色证书教育,但这远远不够,还有很长的路,既需要长期的,也需要多种方式的。针对农村的生产特点,可以在农闲时集中学习与其他时间长期学习相结合,长期学习要通过多种手段,现在最好的传播手段就是电视和广播,通过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长期的宣传、教育。同时村里最好设立一位有一定文化程度、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人作为宣传、解答员,对农民的疑问、顾虑进行解难。起到组织、带动的作用。这也利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便于组织农民,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龙头企业
一、理论上的相通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是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是构成产业经济学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即产业组织)对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首先,某一产业的组织状况,是否保持了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其次,是否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产品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的理论内涵都是欲通过整体的联结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价值链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价值链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学。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理论,其内涵却有相通之处:价值链理论强调通过对相关联的各环节的整体规划,降低整体的运行费用,从而,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从而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交易费用过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是降低整体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操作上的交织
价值链管理就是通过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的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使企业的供、产、销形成一条珍珠般的“链”即价值链。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以合同和参股等形式建立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将农业的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生产管理和产后产品的贮存、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联结成为一个完整有序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在实践中,它表现为众多农户靠合同或股份与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经营实体)联结为一体,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提供的预付定金、生产资料与技术服务,按照龙头企业提出的产品数量与品质要求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成片的达到经济规模的生产基地,生产出的产品由龙头企业收购、加工销售。通俗地说,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围绕由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决定的主导产品,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龙形”生产经营体系。
面对大市场而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户不熟悉市场,不懂得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进入市场,在生产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一家一户参与市场经营,生产规模小,产品无标准,质量无保证,每批产品产量无论是自行运输还是自行加工都不够最小批量,经常货不对路,难于做到稳定供应,交易费用较高,市场风险较大,常常亏本。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农民,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带领和帮助农民走向市场,使广大农民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门路、价格有保护。
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通过优化核心企业(即龙头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带动整个价值链条的效益提升,实际上就是价值链管理的应用。也可以说,农业龙头企业价值链管理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方式。
三、农业龙头企业价值链管理实现的条件
农业龙头企业的价值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与农户的联结及企业与市场的联系两个方面,只有市场充分发挥其牵动力,才能使龙头有活力;只有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适当,才能使龙尾摆起来。否则,就会脱节,龙形无法形成,更谈不上这条龙能腾飞。若想使龙舞起来必须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共同支持才能实现。这就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支持
1、制定农业资源配置市场化制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力量和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农业资产的运营机制也必须市场化,即农业资产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流动、组合和运营,并以此实现保值增值。为此,当务之急是加速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尤其要着力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及市场中介组织,以实现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2、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要求,推进以土地股份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的有偿使用和依法转让机制。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形成土地集中使用和适度规模经营。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创造出较高的产值,就必须积极改变目前耕地的超小规模经营方式,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土地整治和集并,推动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土地、劳力、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生产打下基础;又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统一作物品种布局,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优质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3、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1)加强对企业信用能力的培育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其经营发展、生存壮大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扶持。财政部门可以针对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反映财务信息不实等情况,组织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 务能力,使其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能够如实反映企业财务数据。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辖区内社会信用建设,重视和倡导企业的诚信意识。对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准确披露会计信息的企业进行大力宣传,并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以此强化企业的信用观念和守法意识,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企业披露会计信息不真实、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由于部分企业资产规模小、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要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对企业科技应用能力的培育
科技进步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支撑。政府要担当起科普宣传与科技推广的责任、不但要出面组织人员,而且要出钱出物,大力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特别是与主导产业项目关联度高的必备技术。在必要的时候,要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对农民影响较大的关键技术、重点品种、品系的引进和推广。
(3)加强对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培育
由于我们国家农民的思想意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民很难自发地组织起来维护共同的利益。这就需要由政府牵头,建立起农民协会,为农民提供信息、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的服务,把分散的农户联结成一个整体,这更利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及保障农户自身的利益。
(二)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
1、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需求层次也有所提高,这就要求企业提高生产技术,进行精深加工,一方面可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实力,实现良性循环。
2、强化企业的宣传力度
品牌战略是企业进行无形资产投入、积累和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企业实现资本要素形态转化的一条途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面对的市场较为宽松,主要的任务是建基地、办企业,当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才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关键是要创名牌。创名牌,既要注重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又要注重产品质量,在搞好有形资产投入的同时,注重无形资产的投入和积累,加大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方式
通常认为,农户是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但现代市场经济告诉我们,分散的农户存在着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生产选择的盲目性,家庭经营上的分散性,经营方式上的封闭性,商品交换上的滞后性。因此,单个农户难以成为完整而有力的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世界各地的实践证明,在农村实行“农户 企业”、“农户 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 农户”、“农场 农户”等形式的双重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是科学而可行的。而农户与企业的直接联结又因农户的力量分散、信息不灵等因素,不能与企业处于同等的谈判地位,因此,要有一个代表广大农户利益、具有谈判能力的组织与企业直接联结才能保证农户的利益,真正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
(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的教育,不只体现在保证适龄学生的在学率,更重要的是对现有的农村生产者的再教育,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现有的农村生产者受教育程度都很低,甚至有很大比例的文盲,这对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及思维方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的再教育势在必行。我国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工作,如:绿色证书教育,但这远远不够,还有很长的路,既需要长期的,也需要多种方式的。针对农村的生产特点,可以在农闲时集中学习与其他时间长期学习相结合,长期学习要通过多种手段,现在最好的传播手段就是电视和广播,通过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长期的宣传、教育。同时村里最好设立一位有一定文化程度、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人作为宣传、解答员,对农民的疑问、顾虑进行解难。起到组织、带动的作用。这也利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便于组织农民,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及自我保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