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出重点,在于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要提高农业生产化水平,必须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要求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结构调到好、优、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农业效益的需求,也是缓解农业资源瓶颈的迫切需要,对农业发展将带来一场深刻变革。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出重点在于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其中,返乡创业是引领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有生力量,将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人力资源回流农村创业,对繁荣当地农村经济、增进社会治理、修复农村社会结构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要将返乡创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抓住抓好。
返乡创业悄然兴起
近年来,返乡创业的人士越来越多,返乡和下乡创业正在悄然兴起。返乡下乡的主体主要有三类人:第一类是过去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第二类是大中专毕业生,第三类是企业主。他们涉足的领域,包括有机绿色产品种植、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民俗开发等。这些返乡、下乡创业的农民工、毕业生以及企业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很多人受过市场的熏陶、工业化生产的训练,他们正在成为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有生力量。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重点,当前要提升农业的产值连、价值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在传统农业供给体系上加上新理念、引入新元素,必须将现代科技、生产经营模式引入农业,必须优化农业全产业链的从业者的结构,要培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带头人。
谁是带头人?即返乡创业者。这些返乡创业,下乡创业者,带回资金、视野、管理经验和市场,他们更注重在品质、品位、品牌管理上下工夫,更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农业多功能的挖掘、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这样,农业自然而然就嫁接上了现代的生产要素,为农业转型升级、体制增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士到农村去创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要富,富国没有穷农民。增加农民收入,要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这是衡量三农工作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下,农产品价格上涨乏力,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慢,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传统力量在逐渐衰退。但随着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高级化、个性化、多元化,农民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农村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为农村新产业、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农民增收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浙江绍兴有一个小村子叫险滩村,2013年全村返乡创业外出农民工有210人,这两年全村外出的农民工90%都回来了,现在村里在外头打工的只有三十几人。目前这一个村的农家乐有88家,三分之一是由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建。这些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农家乐带动了就业,他们的收入也远远超过了在外头打工时的收入。
据有关部门对192个县的典型调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比较明显。一个人返乡创业可以带动四个人就业。如今,农民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在增加,这为农民增收开拓了一个新的渠道。虽然农村的短处也很多,很多地方是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典型的脏乱差,但有一些地方的农村却是绿水青山。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依托农村的绿水青山乡村文化等独特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脱贫的一个坚强的依靠。
外出劳动力回流将成趋势
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二十年里中国农村在世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演义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这种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现在农村的返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无疑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继续。
到2030年,中国将还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的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搞乡村投资,为农民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农村能不能建好,关键看有没有人。以前说乡土民风守望相助,实际上都是丰富的社会交往互动的结果。农村基本单元是家庭,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过程中,村落共同体迅速解体,原因正是劳动力持续不断地单向由农村流向城市。只鼓励劳动力单向往城里流动,鼓励农民刨根式城乡迁移,将会把农村的根断掉,使得农村越来越空心化,社会资本也会不断消失,那样将不再有传统农耕文化和地方习俗。
中国农村的一个巨大的软资源和软实力,是传统的农耕文明,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来了,待得住了,也能致富了。山东有一个淘宝村,宣传的口头是“在外东跑西跑,不如回家淘宝”。回家赚的钱多了,人回来了,心聚拢了,村庄的社会治理更有基础、更有底气。我们在各地调研发现,许多新产业、新业态的创业者,很多都是父子兵、夫妻店、同学店,几个同学一起种西瓜,搞观光旅游,几十万块钱就可以创业。像这样,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客观上能够缓解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压力,改善家庭结构,有利于修复社会结构,防止农村在社会变革大潮中边缘化。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外出打工,第一种是建业式,利用农闲的时间外出季节性打工;第二种是候鸟式,农民外出以年为周期,每年春节都回家;第三类刨根式、永久式,即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举家外出在城里定居,成为永久式迁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主要趋势还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尽管今后仍有不少的农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或在城市落户定居,但是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农业的投资价值不断显现,外出劳动力回流将成为一个潮流和趋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繁荣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农业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把它作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重大的举措来抓。当然,更要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与带动多数普通农户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与带动特色小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
要提高农业生产化水平,必须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要求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农业结构调到好、优、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农业效益的需求,也是缓解农业资源瓶颈的迫切需要,对农业发展将带来一场深刻变革。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出重点在于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其中,返乡创业是引领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有生力量,将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人力资源回流农村创业,对繁荣当地农村经济、增进社会治理、修复农村社会结构有着积极作用。因此,要将返乡创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抓住抓好。
返乡创业悄然兴起
近年来,返乡创业的人士越来越多,返乡和下乡创业正在悄然兴起。返乡下乡的主体主要有三类人:第一类是过去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第二类是大中专毕业生,第三类是企业主。他们涉足的领域,包括有机绿色产品种植、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民俗开发等。这些返乡、下乡创业的农民工、毕业生以及企业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很多人受过市场的熏陶、工业化生产的训练,他们正在成为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有生力量。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重点,当前要提升农业的产值连、价值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在传统农业供给体系上加上新理念、引入新元素,必须将现代科技、生产经营模式引入农业,必须优化农业全产业链的从业者的结构,要培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带头人。
谁是带头人?即返乡创业者。这些返乡创业,下乡创业者,带回资金、视野、管理经验和市场,他们更注重在品质、品位、品牌管理上下工夫,更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农业多功能的挖掘、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这样,农业自然而然就嫁接上了现代的生产要素,为农业转型升级、体制增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士到农村去创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要富,富国没有穷农民。增加农民收入,要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这是衡量三农工作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当下,农产品价格上涨乏力,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慢,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传统力量在逐渐衰退。但随着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高级化、个性化、多元化,农民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农村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为农村新产业、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农民增收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浙江绍兴有一个小村子叫险滩村,2013年全村返乡创业外出农民工有210人,这两年全村外出的农民工90%都回来了,现在村里在外头打工的只有三十几人。目前这一个村的农家乐有88家,三分之一是由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建。这些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农家乐带动了就业,他们的收入也远远超过了在外头打工时的收入。
据有关部门对192个县的典型调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比较明显。一个人返乡创业可以带动四个人就业。如今,农民就地就近的就业机会在增加,这为农民增收开拓了一个新的渠道。虽然农村的短处也很多,很多地方是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典型的脏乱差,但有一些地方的农村却是绿水青山。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依托农村的绿水青山乡村文化等独特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脱贫的一个坚强的依靠。
外出劳动力回流将成趋势
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二十年里中国农村在世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演义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这种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现在农村的返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无疑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继续。
到2030年,中国将还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的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搞乡村投资,为农民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农村能不能建好,关键看有没有人。以前说乡土民风守望相助,实际上都是丰富的社会交往互动的结果。农村基本单元是家庭,很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过程中,村落共同体迅速解体,原因正是劳动力持续不断地单向由农村流向城市。只鼓励劳动力单向往城里流动,鼓励农民刨根式城乡迁移,将会把农村的根断掉,使得农村越来越空心化,社会资本也会不断消失,那样将不再有传统农耕文化和地方习俗。
中国农村的一个巨大的软资源和软实力,是传统的农耕文明,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来了,待得住了,也能致富了。山东有一个淘宝村,宣传的口头是“在外东跑西跑,不如回家淘宝”。回家赚的钱多了,人回来了,心聚拢了,村庄的社会治理更有基础、更有底气。我们在各地调研发现,许多新产业、新业态的创业者,很多都是父子兵、夫妻店、同学店,几个同学一起种西瓜,搞观光旅游,几十万块钱就可以创业。像这样,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客观上能够缓解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压力,改善家庭结构,有利于修复社会结构,防止农村在社会变革大潮中边缘化。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外出打工,第一种是建业式,利用农闲的时间外出季节性打工;第二种是候鸟式,农民外出以年为周期,每年春节都回家;第三类刨根式、永久式,即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举家外出在城里定居,成为永久式迁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主要趋势还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尽管今后仍有不少的农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或在城市落户定居,但是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农业的投资价值不断显现,外出劳动力回流将成为一个潮流和趋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繁荣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农业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把它作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重大的举措来抓。当然,更要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与带动多数普通农户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与带动特色小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