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贫困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但自它产生以来,就受到各种歪曲和误读,由此导致一些人对其产生怀疑或否定。事实上,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和丰富的内容,恩格斯、考茨基、列宁等人都对它有所阐发。我们结合 20 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通过对这一理论发展历史的考察,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贫困化理论仍然是正确的,在当今世界,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贫困化理论; 资本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考茨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231
贫困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贫困化理论的发展,来对这一理论进行重新分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化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活动的早期就开始注意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的现象。他们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论述这一问题。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生产劳动与他自身生活之间存在的对立。他说: “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 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 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 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 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 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这种对立的具体表现就是: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在这里,马克思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以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剥削和压迫的事实。 1845 年,恩格斯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该书用大量的事例、统计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率先发展的英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这就为马克思主义贫困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直观性的补充。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困化的总结,更广为人知地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宣言》精辟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现代无产阶级,并且使它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于《共产党宣言》的巨大影响力,人们往往是通过这些论述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化理论的。
二、马克思贫困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概述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资料绝大多数掌握在资产家手中,无产阶级为了维持生存只能出卖仅有的劳动力来获得少量的工资,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伴随着这一过程的一方面是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在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无产阶 级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的不断恶化。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列举了资本主义社会可能处于的三种发展状态,以此考察工人在其中的社会 地位:“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增长的状态下,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完满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因此马克思认为,不论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何种发展状态,工人阶级要么处于贫困状态,要么就是贫困的持续加剧。
(二)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马克思在自己有关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论述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这两个概念,但马克思事实上是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的,具有明显的辩证分析色彩。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造成无产阶级的大多数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剥夺,无产者依靠自己劳动所得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它是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规律共同作用下的具体表现,如工人工资的下降、失业人口的增长等,但是绝对贫困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常有的经济现象,一般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停滞时期 以及战乱时期。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所处的相对贫困生活状态,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而相对下滑,“虽然工人的生活的绝对水平依然照旧,但他的相对工资以及他的相对社会地位,即他与资本家相比较的地位,却会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人阶级为自身利益也进行了有组织的斗争,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劳动者教育培训、养老金制度、失业救济等,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其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是同时进行的。
(三)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本原因。恩格斯讲“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这就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包庇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在资 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和资本主義雇佣劳动制度。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造成社会中的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的生产、生活资料被剥夺,唯一的生存方式只能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用自己的资本来雇佣工人为其进行经济生产,并无偿占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目的,资本家通过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其手段无非是延长工人工作时长,加大工作强度,拖延克扣工资等,其资本积累的结果只能是工人阶级的愈加贫 困化。因此,资本主义产生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者被剥夺生产资料、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天,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资本积累,就一定会同时存在劳动者的贫困。
因此,马克思主义贫困化理论绝非错误,它在今天也并没有过时。那些怀疑或否定贫困化理论的人,往往是误解了这一理论。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重新研究这一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志民.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3,(5):30-3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58.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1.
[5] 杨丽艳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及其当代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105-113.
作者单位:空军西安飞行学院
关键词: 贫困化理论; 资本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考茨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231
贫困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贫困化理论的发展,来对这一理论进行重新分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化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活动的早期就开始注意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的现象。他们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论述这一问题。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生产劳动与他自身生活之间存在的对立。他说: “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 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 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 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 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 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这种对立的具体表现就是: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在这里,马克思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了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以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剥削和压迫的事实。 1845 年,恩格斯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该书用大量的事例、统计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率先发展的英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这就为马克思主义贫困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直观性的补充。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困化的总结,更广为人知地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宣言》精辟地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现代无产阶级,并且使它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于《共产党宣言》的巨大影响力,人们往往是通过这些论述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化理论的。
二、马克思贫困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概述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资料绝大多数掌握在资产家手中,无产阶级为了维持生存只能出卖仅有的劳动力来获得少量的工资,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伴随着这一过程的一方面是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在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无产阶 级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的不断恶化。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列举了资本主义社会可能处于的三种发展状态,以此考察工人在其中的社会 地位:“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增长的状态下,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完满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因此马克思认为,不论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何种发展状态,工人阶级要么处于贫困状态,要么就是贫困的持续加剧。
(二)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马克思在自己有关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论述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这两个概念,但马克思事实上是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的,具有明显的辩证分析色彩。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造成无产阶级的大多数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剥夺,无产者依靠自己劳动所得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绝对贫困”也称“生存贫困”。它是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规律共同作用下的具体表现,如工人工资的下降、失业人口的增长等,但是绝对贫困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常有的经济现象,一般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停滞时期 以及战乱时期。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所处的相对贫困生活状态,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而相对下滑,“虽然工人的生活的绝对水平依然照旧,但他的相对工资以及他的相对社会地位,即他与资本家相比较的地位,却会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工人阶级为自身利益也进行了有组织的斗争,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劳动者教育培训、养老金制度、失业救济等,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其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是同时进行的。
(三)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本原因。恩格斯讲“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这就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包庇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在资 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和资本主義雇佣劳动制度。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造成社会中的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的生产、生活资料被剥夺,唯一的生存方式只能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用自己的资本来雇佣工人为其进行经济生产,并无偿占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目的,资本家通过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其手段无非是延长工人工作时长,加大工作强度,拖延克扣工资等,其资本积累的结果只能是工人阶级的愈加贫 困化。因此,资本主义产生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者被剥夺生产资料、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天,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资本积累,就一定会同时存在劳动者的贫困。
因此,马克思主义贫困化理论绝非错误,它在今天也并没有过时。那些怀疑或否定贫困化理论的人,往往是误解了这一理论。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重新研究这一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志民.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3,(5):30-3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58.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1.
[5] 杨丽艳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及其当代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105-113.
作者单位:空军西安飞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