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为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2008年1月~2009年11月采用人工气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疗效满意,现将其中临床资料完整的133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33例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标准,男87例,女46例,年龄45~77岁,病程5~20年。
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取脐左腹直肌外缘为穿刺点,局部麻醉,腹腔穿刺针头刺入腹腔回抽无回血及肠内容物,注入生理盐水5ml,无阻力,确认针头在腹腔内后接人工气腹箱,缓慢注入气体,依据病情轻重、肺功能损害程度确定首次注入气量(一般50~300ml)。以后隔日或每2~3天注气1次,并逐渐增加气量,5~7次建立人工气腹(即治疗量,膈肌升高1个肋间隙),此后每1~2周补注气体1次。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数据以(X±S)表示。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3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工气腹治疗前后胸片显示双肺透光度减低、膈肌上升1.5±0.5个肋间;心电图提示心率减慢,肺型P波消失或减低。
13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工气腹治疗前后肺功能、呼吸困难分级及6MWD比较,见表1、表2。
治疗前、治疗24个月及随访1年时肺功能、血气指标、呼吸困难分级、心功能分级及6MWD比较,见表3、表4。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有一些明显的肺外效应,可加重一些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加重,多与肺部对有害的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的特征性病变气流受限,是小气道病变(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肺实质破坏(肺气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患者中这两种原因所占的比例不同。COPD的自然病程是可变的,且每个病人的病程都不一样。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疾病,特别是当病人持续暴露于有害环境时。COPD对病人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气流受限的程度,还取决于症状(特别是气促和活动能力的下降)的严重程度,全身效应以及有无合并症。COPD是由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所致的持续性气道阻塞,肺气肿是肺泡壁的破坏和肺泡扩大。慢性支气管炎的特征是持续性咳嗽和咳痰,并能除外其他已知疾病如肺癌所致者。
慢阻肺发生后肺体积增大,肺弹性回缩功能降低,从而减少了肺内压;肺组织膨大后,各段支气管走行方向与角度发生了一定变化,甚至扭曲变形,通气阻力增加,分泌物排出受到影响;肺组织膨胀并压迫膈肌,使之平直、下移而失去生理功能,而通气功能与肺内压、气道阻力和膈肌活动程度关系密切。慢阻肺的治疗应本着使膨大的肺体积缩小并恢复其生理功能,同时使膈肌恢复其形态、功能。人工气腹是通过向腹腔内注气使腹腔压力增大,膈肌升高,膨大的肺组织在外力作用下体积缩小(近乎于双侧肺减容)。肺组织恢复生理形态后,支气管走向得以恢复,气道阻力降低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同时腹式呼吸增加,使潮气量及肺活量增加,残气量下降,FEV1上升。由于减少肺血流阻力,使肺循环和回心血量增加,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改善通气/血流,提高血氧分压。
表2 133例慢组肺患者治疗前后呼吸困难、
心功能分级及6MWD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治疗12个月相比,Δ(P<0.01)。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8(25):453-460.
2 丁嘉安.肺减容手术的历史与发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8):455-457.
表1 133例慢阻肺患者治疗前后FVC、MVV、FEV1%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治疗12个月相比,Δ(P<0.01)。
表3 随访1a的133例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时肺功能及血气指标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随访1a时相比,Δ(P<0.01)。
表4 随访1年的133例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时心肺功能分级及6MWD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随访1a时相比,Δ(P<0.01)。
资料与方法
133例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标准,男87例,女46例,年龄45~77岁,病程5~20年。
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取脐左腹直肌外缘为穿刺点,局部麻醉,腹腔穿刺针头刺入腹腔回抽无回血及肠内容物,注入生理盐水5ml,无阻力,确认针头在腹腔内后接人工气腹箱,缓慢注入气体,依据病情轻重、肺功能损害程度确定首次注入气量(一般50~300ml)。以后隔日或每2~3天注气1次,并逐渐增加气量,5~7次建立人工气腹(即治疗量,膈肌升高1个肋间隙),此后每1~2周补注气体1次。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数据以(X±S)表示。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3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工气腹治疗前后胸片显示双肺透光度减低、膈肌上升1.5±0.5个肋间;心电图提示心率减慢,肺型P波消失或减低。
13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人工气腹治疗前后肺功能、呼吸困难分级及6MWD比较,见表1、表2。
治疗前、治疗24个月及随访1年时肺功能、血气指标、呼吸困难分级、心功能分级及6MWD比较,见表3、表4。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有一些明显的肺外效应,可加重一些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加重,多与肺部对有害的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的特征性病变气流受限,是小气道病变(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和肺实质破坏(肺气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患者中这两种原因所占的比例不同。COPD的自然病程是可变的,且每个病人的病程都不一样。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疾病,特别是当病人持续暴露于有害环境时。COPD对病人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气流受限的程度,还取决于症状(特别是气促和活动能力的下降)的严重程度,全身效应以及有无合并症。COPD是由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所致的持续性气道阻塞,肺气肿是肺泡壁的破坏和肺泡扩大。慢性支气管炎的特征是持续性咳嗽和咳痰,并能除外其他已知疾病如肺癌所致者。
慢阻肺发生后肺体积增大,肺弹性回缩功能降低,从而减少了肺内压;肺组织膨大后,各段支气管走行方向与角度发生了一定变化,甚至扭曲变形,通气阻力增加,分泌物排出受到影响;肺组织膨胀并压迫膈肌,使之平直、下移而失去生理功能,而通气功能与肺内压、气道阻力和膈肌活动程度关系密切。慢阻肺的治疗应本着使膨大的肺体积缩小并恢复其生理功能,同时使膈肌恢复其形态、功能。人工气腹是通过向腹腔内注气使腹腔压力增大,膈肌升高,膨大的肺组织在外力作用下体积缩小(近乎于双侧肺减容)。肺组织恢复生理形态后,支气管走向得以恢复,气道阻力降低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同时腹式呼吸增加,使潮气量及肺活量增加,残气量下降,FEV1上升。由于减少肺血流阻力,使肺循环和回心血量增加,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改善通气/血流,提高血氧分压。
表2 133例慢组肺患者治疗前后呼吸困难、
心功能分级及6MWD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治疗12个月相比,Δ(P<0.01)。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8(25):453-460.
2 丁嘉安.肺减容手术的历史与发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8):455-457.
表1 133例慢阻肺患者治疗前后FVC、MVV、FEV1%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治疗12个月相比,Δ(P<0.01)。
表3 随访1a的133例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时肺功能及血气指标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随访1a时相比,Δ(P<0.01)。
表4 随访1年的133例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时心肺功能分级及6MWD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随访1a时相比,Δ(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