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鲜食甘薯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r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薯是邹城市丘陵山区传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甘薯保健功能的认识,适口性强的鲜食甘薯倍受人们青睐,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甘薯种植逐渐由淀粉型向鲜食型转变,因此种植鲜食甘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鲜食甘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品种杂而乱 很多农户为了让自己种植的鲜食甘薯特色化,不考虑品种的商品品质优劣、综合抗性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盲目引进“新、稀、特”鲜食甘薯品种,出现了有产量、无市场,或者有市场、无产量的被动局面。鲜食甘薯品种的杂乱现象,导致其种植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展鲜食甘薯市场的瓶颈。
  2. 耕作质量差 鲜食甘薯产量与土壤的关系极为密切,块茎的形成与膨大均在土壤中完成。适宜的耕作深度是鲜食甘薯丰产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产中,种植者多采用手扶拖拉机进行耕耙,土层较浅、耙地不彻底、土层通透性差,不利于甘薯的形成与膨大。在邹城甘薯种植区多采取“不种不耕”方式,很难通过冻垡、晒垡实现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致使在土壤中越冬的虫卵以及病原孢子增加。
  3. 施肥不合理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鲜食甘薯的块茎膨大除需要深厚疏松的土层外,施肥也至关重要。合理施肥不仅满足鲜食甘薯地上、地下协调生长的需要,也是增加鲜食甘薯综合抗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因子。但很多种植户为了获得短期利益,在肥料使用上“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钾肥”,致使土壤结构失调、板结、通透性差、土传性病虫害发生等,严重影响了鲜食甘薯安全生产及其商品品质的提高。
  4. 农药使用不合理 由于鲜食甘薯商品品质好,害虫特别是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茎线虫、蛴螬等)较淀粉型甘薯为害更严重。有些种植户为防治害虫为害,盲目使用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的大量频繁使用,不仅造成害虫抗性增强,其天敌也被大量杀死或杀伤,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地下害虫对甘薯的为害更加严重。此外,用药量及用药次数增加,常常导致鲜食甘薯中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了鲜食甘薯的食用安全。
  5. 管理技术相当落后 近几年虽然推广了高剪苗、黑色地膜覆盖免翻秧、科学化控、配方施肥等技术,但种植户由于受固有管理习惯影响,对新技术接受慢,直接影响了鲜食甘薯产量的提升。
  6. 交易市场不健全 鲜食甘薯交易市场没有与种植面积同步。种植者市场意识不强,销售渠道以随机小商贩收购为主,销售上处于被动局面,没有定价话语权,形成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其种植效益难以得到保证。此外,规模较大的种植户市场创新意识不强,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鲜食甘薯规模化发展。
  7. 贮藏技术不够完善 2015年至2016年的鲜食甘薯市场调查表明:鲜食甘薯平均销售价格,10月份0.95元/千克,12月份1.5元/千克,翌年3月份3.0元/千克,最高销售价与最低销售价相差215.79%。鲜食甘薯贮藏是实现周年供应获得较高种植效益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贮藏设施不完善以及贮藏技术不完备,种植户对鲜食甘薯贮藏积极性不高,致使高产与高效不同步。
  二、鲜食甘薯发展对策
  1. 调整种植结构,实现鲜食甘薯规模化发展 充分利用鲜食甘薯适应范围广,具有耐旱、耐瘠、产量高的生物特性,扩大其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品种、产量结构,完善贮藏设施。通过培训,增强种植户市场意识,提高生产管理及贮藏技术水平。通过土地流转,培养鲜食甘薯种植大户、贮藏大户、销售大户,形成政府扶持撬动,专业户、能人带动,从而实现分户种植、规模发展的生产格局。
  2. 适应市场需求,选种优质高产品种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立足本地鲜食甘薯生产环境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鲜食甘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筛选出适合本地生产的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鲜食甘薯新品种,让品种效益最大化。如2014年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试验的鲜食甘薯新品种—济薯26,平均每亩产量达3863.7千克;2015年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平均每亩效益达4630.50元;2016年该品种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占鲜食甘薯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
  3. 实行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是提高产量、节约资源、减少化肥污染的生产技术措施之一。依据生产100千克薯块需要吸收纯氮4~5千克,五氧化二磷3~4千克,氧化钾7~8千克,其中钾:氮:磷为1∶0.6∶0.5的需肥特点实行配方施肥。在邹城市一般中等肥力地块,每亩需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如鸡粪、羊粪等)4000~5000千克,干燥的草木灰250千克,46%尿素10千克,64%磷酸二铵12千克,50%硫酸钾20千克,结合开沟,将肥料集中施在垄下,平衡土壤养分,促进甘薯地上与地下协调生长,培肥地力,从而实现藏粮于地。
  4. 引导种植户使用生物杀虫剂 种植鲜食甘薯,常见的害虫有蛴螬、金针虫、茎线虫等,主要病害有黑斑病、黑痣病等。在鲜食甘薯病虫害防治方面,应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如采用白僵菌防治地下害虫、放线菌防治茎线虫、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蛴螬,使用木质素菌肥防治黑斑病、黑痣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鲜食甘薯病虫害生物结合物理防治技术的推广,能够规避农药残留,确保其食用安全,为进一步拓宽鲜食甘薯国内、国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加强技术推广力度 鲜食甘薯是易于管理的高产作物之一,针对种植户管理比较粗放、高产与优质矛盾突出的问题,结合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强种植户鲜食甘薯生产管理技术,如开展规范化育苗、高剪苗栽培、黑色地膜覆盖免翻秧、科学化控、科学贮藏等技术培训。巩固完善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甘薯示范园建设,以技术引领、示范园带动的方式,全面提升鲜食甘薯种植户栽培管理技术水平。
  6. 完善鲜食甘薯交易市场体系,做大做强鲜食甘薯产业 做好市场整合,在鲜食甘薯主产区建立鲜食甘薯交易市场,采取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植一批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鲜食甘薯经营户或经纪人,让他们做大做强,进一步延长鲜食甘薯销售半径,成为防止鲜食甘薯销售价格大起大落的“定海神针”。
  7. 做好鲜食甘薯贮藏,实现周年供应 鲜食甘薯地下贮藏窖的做法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扩大单窖贮藏规模,做好贮藏窖的温湿度调节,实现地下贮藏、地上育苗的结构布局。鲜食甘薯通过贮藏不仅能够提升自身价值,还可以实现周年供应。
其他文献
利用Moldflow软件对平板电视底座支架成型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对传统冷却水路、圆形随形冷却水路、方形随形冷却水路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圆形和方形随形冷却水路冷却
结合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高职模具人才的需求状况,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模具技术人才。提出专业建设与发展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
玉米是需水量大但又不耐涝的作物,土壤湿度超过最大持水量80%以上时,就会发育不良,尤其在苗期表现更为明显。  玉米种子萌发后,涝害发生得越早、淹水时间越长受害越重,淹水越深减产越重。一般淹水4天,减产20%以上;淹没3天,植株死亡。玉米对涝害的反应以生育前期较敏感,3叶期、拔节期和雌穗小花分化期淹水3天,可使单株产量分别降低13.2%、16.2%和7.9%;开花期和乳熟初期淹水3天未造成显著减产。
构建了某轨道车辆车体铝合金端梁构件拉弯成形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工艺参数对该构件截面变形和轮廓精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端梁构件拉弯成形过程中容易出现腹板塌陷和立边
低温冷害会造成早稻无法或重新播种而推迟栽插,晚稻和迟熟中稻形成大量空壳“翘穗头”,损失惨重,应引起足够重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一些人放松了对水稻低温冷害的警惕,事实表明,近些年水稻低温冷害不是减少了,相反,在有的年份和个别地方发生更频繁,危害更大。  一、低温冷害的种类   1. 苗期低温冷害  长江中下游稻作区,3~4月常出现“倒春寒”,连续多天低温加阴雨,极易造成早稻露地秧苗大范围烂种、烂秧和
针对校企双元一体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及其对解决现阶段职业教育中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校企双方在推行过程中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人才培
介绍了带有长直管和大角度圆弧弯管的某汽车热风歧管注射模结构,对塑件直管段的成型采用了液压+滑块长距离抽芯机构脱模,对弯管段采用了液压+圆弧滑块抽芯机构脱模,对侧孔处采
孟加拉榕树的树冠可以覆盖15亩左右的土地,有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孟加拉榕树不但枝叶茂密,而且能由树枝向下生根。这些根有的悬挂在半空中,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叫"气根"。
近十多年来,黄淮海地区秋冬春异常天气呈多发频发趋势,小麦冬前旺长、秋冬春旱冻迭加时有发生,对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再从近几年的生产经验看,随着玉米秸秆还田面积逐年扩大,秸秆还田后土壤暄松、地虚,因底墒不足、播种过深、播后不镇压或镇压轻等原因导致出苗参差不齐,麦苗长势差,不耐旱不抗冻,春季小麦冻黄苗呈逐渐加重趋势。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的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