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期望产出视角下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研究

来源 :生态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CCR模型和SBM模型分别测算了在期望产出视角下和非期望产出视角下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值,构建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东部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东部地区整体呈现较好的工业绿色发展状况,各省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具有较大异质型.(2)考虑非期望产出时,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发展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贸易制度、技术进步开放制度呈正相关关系,工业结构、环境规制、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绿色发展.提出建议如下:强化非期望产出再次利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效利用绿色科学技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其他文献
对陕西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建立陕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解析陕西1978-2018年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作用.结果 表明,导致陕西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则起到了抑制作用,但贡献作用相对较小.根据人均碳排放呈现先缓慢增长再略微下降最后快速增长的演进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作用程度.最后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对策建
基于排污权交易制度背景下,论文应用主导跟随型双寡头竞争结构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解析了产业面对不同环境规制强度的应对策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促进产业污染治理技术投资,且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大,对治污技术投资的促进效果逐渐增强;环境规制与产品供给量之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面对较小力度的环境规制,产业策略选择是减少产量,但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大,产业增加治污投资的动机增强且逐渐放缓减产速度,达到一定环境规制强度时,产业同时增加治污投资和产品供应量.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各类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对于协调城市群的产业分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意义重大.文章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四类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产业集聚度及计量回归模型分别对其在2000-2017年集聚与转移的时空演化及各类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城市群集聚有所差异,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差异并不显著.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外部性、金融环境、技术研发能力、对外开放程度和政策环境分别会对四类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正处于
在对经济理论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生态价值评价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最新进展、基本概念界定、基本理论与估价方法、核算维度的确定等规范性进行了探讨,并对价值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指出:把生态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生态价值评价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以经济价值的认知为基础,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剩余价值的增加考虑价值的评价,并用新古典福利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的方法确定其价值的大小,按照基于成本和收益的方法确定其价值范围和作为评价、核算的基本方法,以推动我国生态价值评价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研
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法,分析比较沱江流域沿线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内江和资阳6个城市生态安全及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差异刻画.研究结果表明,沱江全流域生态安全等级由Ⅳ级向Ⅱ级转变,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和生态安全状态指数稳步上升,带动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向好发展.各城市压力、状态、响应三个系统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成都属于“响应超前—状态滞后”型,自贡、泸州、内江、资阳属于“状态超前—压力滞后”型,德阳属于“响应超前—
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出中国269个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4-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经济和地理属性构建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互联网、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考察期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互联网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互联网和产业结构升级协同作用也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不同区域、不同创新政策和不同资源类型下的城市互联网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显著差异.最后,
为提高农业生产用水效率,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粮食生产“虚拟水”与“农业总产值”比值定义“粮食作物水足迹强度”这一指标.通过FAO推荐的标准彭曼公式测算黑龙江省(1988-2017年)粮食水足迹,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其空间关联格局,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表明:(1)近30年来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整体“粮食作物水足迹强度”值约下降88.55%;(2)相邻地区该指标值呈相对集聚状态,由高低聚集区(H-L)逐渐向低高聚集区(L-H)转移;(
生态环境、旅游产业效益、乡村发展一直是政府、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且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落后区和生态脆弱保护区,其社会发展和生态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旅游产业系统和乡村社会系统的指标体系,在使用DEA模型对八个民族省份2001-2018年生态、旅游与乡村社会发展效率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性和定量分析影响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因素,从而为促进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引导与绩效评估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西南
论文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下探讨贸易开放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总体而言,农产品出口和进口均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助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区域回归结果表明,农产品出口和进口促进了东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分类估计结果显示,食用油籽的进口,蔬菜以及水果、坚果的出口带动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畜产品的出口抑制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各类农产品进出口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异质性.据此,论文提
利用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基于29个省份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从全过程控制视角,进行了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工业SO2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将其分解为三大因子、六大子效应,并对省份进行层次聚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是促进全国和各地区工业SO2排放的主导因素,末端治理效应是抑制其排放的主导因素,不同省份各效应的作用程度及方向不同.以工业比重、高硫能源占比以及能源强度为指标,利用层次聚类将29个省份划分为六大区域,分析了各区域的特征和不同,提出了针对性的减排建议.相关部门需充分考虑各地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