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及人才的现状,指出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造高素质技能型应用电子专业人才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33-02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支持新型显示、信息家电、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等发展,建设郑州、漯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了适应和满足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的需要,《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和《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河南职业院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0年2月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规划纲要》为河南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河南省高职院校也积极探索并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中州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与“上海大众”、“广电银通”,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丰田公司、上海通用公司、郑州利星,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科技学院与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与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开封大学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富准精密电子有限公司,焦作大学与河南中轴集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四川华迪、无锡软件园等各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我省知识力量不够雄厚,缺乏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中国工程院徐德民院士建议“河南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首先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规划,要对研发和生产两个领域,做出与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相适应的人才规划。一方面要注意高端、中端和产业工人等多层次人才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河南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和外省知名公司开展的合作较多,和本省的校企合作较少。(2)河南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和本省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小公司开展的校企合作极少。(3)培养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与中原经济区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还有较大差距。(4)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对于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工艺设备认知不足。(5)河南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虽然規划、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缺少对本省电子信息产业或产业链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及改革内容
为了适应和满足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化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加强职业院校和中原经济区企业的交流与互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出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深度对接的电子信息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分析和调研中原经济区所需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特点,在此基础上做好岗位群划分,对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应结合现在相关产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国家及省市有关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合理的发展预测,及时完善和调整电子信息专业要面临的岗位以及相关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方案。
2.依托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产业园及产业基地,践行“工业结合”、校企合作和“工作导向”的办学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规模较小、骨干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园和产业基地相对分散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合作举办订单教育,很难做到“整班”、“整建制”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省高职院校应坚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和数量,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根本,实行多元化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1)单一企业和某个专业组建订单式培养班级;(2)单一企业和多个专业组建订单式培养班级;(3)多个企业和某个专业组建订单式培养班级;(4)多个企业和多个专业组建订单式培养班级。采取以上措施可解决与广大中小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人才培养规模问题。
3.以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职业分析为基础,参照职业资格鉴定中的人才规格要求,改革专业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以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体系框架,链接职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让区域职业教育各个元素渗透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职业化的教学环境和课程体系。比照职业资格鉴定对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重构专业课程结构,构建职业技术基础教育、通识教育课、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企业综合实践和职业资格培训六大教学模块,实行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符的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
4.根据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现行的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应邀请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头人、产业园及产业基地的技术骨干、企业家、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学校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和制定课程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标准文件中应包括电子信息专业岗位分析、人才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等文件。课程教学标准中应包括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制定的依据、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基本条件和建议学时等内容。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33-02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支持新型显示、信息家电、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等发展,建设郑州、漯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了适应和满足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的需要,《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和《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河南职业院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0年2月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规划纲要》为河南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河南省高职院校也积极探索并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中州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与“上海大众”、“广电银通”,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丰田公司、上海通用公司、郑州利星,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科技学院与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与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开封大学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富准精密电子有限公司,焦作大学与河南中轴集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四川华迪、无锡软件园等各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我省知识力量不够雄厚,缺乏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中国工程院徐德民院士建议“河南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首先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规划,要对研发和生产两个领域,做出与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相适应的人才规划。一方面要注意高端、中端和产业工人等多层次人才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河南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和外省知名公司开展的合作较多,和本省的校企合作较少。(2)河南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和本省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小公司开展的校企合作极少。(3)培养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与中原经济区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还有较大差距。(4)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对于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工艺设备认知不足。(5)河南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虽然規划、实施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缺少对本省电子信息产业或产业链进行人才需求调研。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及改革内容
为了适应和满足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化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加强职业院校和中原经济区企业的交流与互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出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深度对接的电子信息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分析和调研中原经济区所需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特点,在此基础上做好岗位群划分,对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快,应结合现在相关产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国家及省市有关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合理的发展预测,及时完善和调整电子信息专业要面临的岗位以及相关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方案。
2.依托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相关的产业园及产业基地,践行“工业结合”、校企合作和“工作导向”的办学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规模较小、骨干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园和产业基地相对分散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合作举办订单教育,很难做到“整班”、“整建制”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省高职院校应坚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和数量,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根本,实行多元化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1)单一企业和某个专业组建订单式培养班级;(2)单一企业和多个专业组建订单式培养班级;(3)多个企业和某个专业组建订单式培养班级;(4)多个企业和多个专业组建订单式培养班级。采取以上措施可解决与广大中小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人才培养规模问题。
3.以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职业分析为基础,参照职业资格鉴定中的人才规格要求,改革专业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以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职业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体系框架,链接职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让区域职业教育各个元素渗透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职业化的教学环境和课程体系。比照职业资格鉴定对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重构专业课程结构,构建职业技术基础教育、通识教育课、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企业综合实践和职业资格培训六大教学模块,实行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符的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
4.根据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现行的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应邀请中原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头人、产业园及产业基地的技术骨干、企业家、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学校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和制定课程教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标准文件中应包括电子信息专业岗位分析、人才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等文件。课程教学标准中应包括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制定的依据、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基本条件和建议学时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