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梗发病后2小时内,是最佳救治时间。然而在心梗救治中,“患者不听医嘱”的案例并不罕见。就连医生本人成为患者时,也可能对自己的病情盲目自信。此外,经过初步救治,症状好转后,也是许多病人容易掉以轻心的时刻。
4月11日,湖南省株洲市一家房产经纪公司董事长游某因病去世,消息引起关注。据悉,他于4月6日凌晨就医,医生警告称,不住院随时可能猝死。之后,他在当地另一家三甲医院心内科住了3天,并做了冠脉造影。不过,他拒绝了医生的建议——植入冠脉支架,并坚持出院。出院两天后,游某不幸离世,年仅49岁。从相关信息来看,游某去世的原因,很可能是心肌梗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说:“按照现在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机构现在的设施条件,(急性心梗)完全可以得到救治。”然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约100万人。那些没能得到很好救治的患者,到底是怎样被耽误的?
大部分患者错过了“黄金120分钟”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从发病到开通血管的时间非常重要。所谓“黄金120分钟”,即发病后2小时内是最佳救治时间。霍勇指出,现在全国的这个时间平均为300分钟——最好的急救时机被错过了。
“分析这300分钟,会发现在患者这一端的延误最长。”霍勇说,相当多的病人在发病后两个半小时内,都完全没有离开原来的地点。“大部分病人发病后,第一时间常常是给子女打电话,给亲戚熟人打电话,就没想到打120。如果在夜里发病,还有些人不愿意打扰别人。所以,这种延迟是非常严重的。”就连医生本人成为患者时,也可能对自己的病情盲目自信。
霍勇还认为,公众和急救体系的联动不够。“虽然北京条件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到医院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只有不到30%是救护车拉来的。剩下的有50%是自己去医院,另外还有20%是从无救治条件的小医院转过来的。”他呼吁,应该广泛向大众宣传:在出现胸痛症状时,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20。在就近原则下,尽量选择有胸痛中心的医院。
据统计,我国94%的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胸痛或胸部不适。过去这些年,得益于各地公立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中国医疗机构急性心梗抢救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一名心内科医生表示,如果没有胸痛中心这样的项目(来帮助诊断心血管疾病),可能使得很多医院/医生对胸痛的認知不足,导致漏诊、误诊。他提到一个案例:有病人说胸痛,医生开了一些药。由于病人当时觉得不痛了,医生就让病人过几天再来看,结果病人几天后就猝死了。
还有几名心内科医生提到,心梗病人的症状有时可能并不非常典型。急诊之外,病人看错科室、科室医生误诊漏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例如上腹部痛、呕吐,很多人以为消化系统疾病。血压低、头晕,很多人到神经内科看病。还有的人牙痛,就去看牙科。”
心梗发病后,24小时和一周内都是猝死的高危时段
许多心内科医生都见过与游某情况类似的病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建最近也遇到一个。那是一个30多岁的男性,出现了胸痛、出汗症状后,过了24小时才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心梗后,病人一开始不愿意做造影,理由是“做了就得放支架,放支架以后就得一辈子吃药”。医生劝他说,其实冠心病是慢性病,本就需要终身吃药,跟是否放支架没有关系。于是,病人同意做造影,并把血管打通,但住院3天后就要求出院,因为感觉身体很好。医生当时解释,左主干是心脏最重要的血管,一旦堵塞就容易猝死,建议放支架,但病人拒绝了,结果发生了猝死。
“心梗发病后,24小时和一周内都是猝死的高危时段。如果才三四天就出院,风险很大。”朱建说。
经过初步救治,症状好转后,也是许多病人容易掉以轻心的时刻。多名心内科医生都提到一种情况:有的病人还没发展到心肌梗死,胸痛缓解了,心电图、心肌酶正常,就觉得可以回去了。
“我们医院就有过一个病人,因为胸痛来治疗,发现是不稳定心绞痛,但病人当时拒绝住院。”朱建说,“结果走了24小时以后,再回来,就发展成心肌梗死了。”他认为,如果那个病人第一次留下来住院,进行观察和治疗,可能就不会发展成心梗。
朱建介绍,突发的胸痛症状,临床常见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其中,不稳定心绞痛随时可能发展成心肌梗死。
“有的心梗患者明天要出院,今天一激动就猝死了。”朱建解释,心梗发病后几天,猝死最常见的诱因是突然用力(比如用力大便时、提重物等)、突然情绪激动,这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这两种情况也是所有心脏病人都要注意避免的。
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还可以做哪些
中国心梗死亡率无改善,除了公众认识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级别医院的救治能力差异。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从2013年开始,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超过城市平均水平。
一个统计数据或可解释背后的原因:2013至2014年,县级医院的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两种类型之一,需要紧急救治)住院死亡率是省级医院的3倍多。在大城市呼叫120,救护车可能几分钟就能到达,从二三线城市往下,这个速度会越来越慢,农村地区更不用说。
“我们的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霍勇说,下一步,提升县域医院的救治能力尤为重要。如今,针对基层医院的“胸痛救治单元”项目已经开展,全国大概有近5000家县医院。目前,胸痛中心和救治单元的建设,已经涉及到了将近3000家。“我们也在不断推动县级医院技术提升,比如我们专门有针对县级医院的介入课程培训班。”
霍勇建议,从国家层面,对心肌梗死这类致死率高、上升速度快的疾病,专门出台措施。“增大医疗体系的相关投入,增加对县级医院的支持,并进一步推进公众教育,是降低急性心梗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点。”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重庆晨报》等)
4月11日,湖南省株洲市一家房产经纪公司董事长游某因病去世,消息引起关注。据悉,他于4月6日凌晨就医,医生警告称,不住院随时可能猝死。之后,他在当地另一家三甲医院心内科住了3天,并做了冠脉造影。不过,他拒绝了医生的建议——植入冠脉支架,并坚持出院。出院两天后,游某不幸离世,年仅49岁。从相关信息来看,游某去世的原因,很可能是心肌梗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说:“按照现在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机构现在的设施条件,(急性心梗)完全可以得到救治。”然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约100万人。那些没能得到很好救治的患者,到底是怎样被耽误的?
大部分患者错过了“黄金120分钟”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从发病到开通血管的时间非常重要。所谓“黄金120分钟”,即发病后2小时内是最佳救治时间。霍勇指出,现在全国的这个时间平均为300分钟——最好的急救时机被错过了。
“分析这300分钟,会发现在患者这一端的延误最长。”霍勇说,相当多的病人在发病后两个半小时内,都完全没有离开原来的地点。“大部分病人发病后,第一时间常常是给子女打电话,给亲戚熟人打电话,就没想到打120。如果在夜里发病,还有些人不愿意打扰别人。所以,这种延迟是非常严重的。”就连医生本人成为患者时,也可能对自己的病情盲目自信。
霍勇还认为,公众和急救体系的联动不够。“虽然北京条件好,但是到目前为止,到医院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只有不到30%是救护车拉来的。剩下的有50%是自己去医院,另外还有20%是从无救治条件的小医院转过来的。”他呼吁,应该广泛向大众宣传:在出现胸痛症状时,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20。在就近原则下,尽量选择有胸痛中心的医院。
据统计,我国94%的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胸痛或胸部不适。过去这些年,得益于各地公立医院胸痛中心的建设,中国医疗机构急性心梗抢救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一名心内科医生表示,如果没有胸痛中心这样的项目(来帮助诊断心血管疾病),可能使得很多医院/医生对胸痛的認知不足,导致漏诊、误诊。他提到一个案例:有病人说胸痛,医生开了一些药。由于病人当时觉得不痛了,医生就让病人过几天再来看,结果病人几天后就猝死了。
还有几名心内科医生提到,心梗病人的症状有时可能并不非常典型。急诊之外,病人看错科室、科室医生误诊漏诊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例如上腹部痛、呕吐,很多人以为消化系统疾病。血压低、头晕,很多人到神经内科看病。还有的人牙痛,就去看牙科。”
心梗发病后,24小时和一周内都是猝死的高危时段
许多心内科医生都见过与游某情况类似的病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建最近也遇到一个。那是一个30多岁的男性,出现了胸痛、出汗症状后,过了24小时才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心梗后,病人一开始不愿意做造影,理由是“做了就得放支架,放支架以后就得一辈子吃药”。医生劝他说,其实冠心病是慢性病,本就需要终身吃药,跟是否放支架没有关系。于是,病人同意做造影,并把血管打通,但住院3天后就要求出院,因为感觉身体很好。医生当时解释,左主干是心脏最重要的血管,一旦堵塞就容易猝死,建议放支架,但病人拒绝了,结果发生了猝死。
“心梗发病后,24小时和一周内都是猝死的高危时段。如果才三四天就出院,风险很大。”朱建说。
经过初步救治,症状好转后,也是许多病人容易掉以轻心的时刻。多名心内科医生都提到一种情况:有的病人还没发展到心肌梗死,胸痛缓解了,心电图、心肌酶正常,就觉得可以回去了。
“我们医院就有过一个病人,因为胸痛来治疗,发现是不稳定心绞痛,但病人当时拒绝住院。”朱建说,“结果走了24小时以后,再回来,就发展成心肌梗死了。”他认为,如果那个病人第一次留下来住院,进行观察和治疗,可能就不会发展成心梗。
朱建介绍,突发的胸痛症状,临床常见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其中,不稳定心绞痛随时可能发展成心肌梗死。
“有的心梗患者明天要出院,今天一激动就猝死了。”朱建解释,心梗发病后几天,猝死最常见的诱因是突然用力(比如用力大便时、提重物等)、突然情绪激动,这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这两种情况也是所有心脏病人都要注意避免的。
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还可以做哪些
中国心梗死亡率无改善,除了公众认识不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级别医院的救治能力差异。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从2013年开始,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超过城市平均水平。
一个统计数据或可解释背后的原因:2013至2014年,县级医院的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两种类型之一,需要紧急救治)住院死亡率是省级医院的3倍多。在大城市呼叫120,救护车可能几分钟就能到达,从二三线城市往下,这个速度会越来越慢,农村地区更不用说。
“我们的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霍勇说,下一步,提升县域医院的救治能力尤为重要。如今,针对基层医院的“胸痛救治单元”项目已经开展,全国大概有近5000家县医院。目前,胸痛中心和救治单元的建设,已经涉及到了将近3000家。“我们也在不断推动县级医院技术提升,比如我们专门有针对县级医院的介入课程培训班。”
霍勇建议,从国家层面,对心肌梗死这类致死率高、上升速度快的疾病,专门出台措施。“增大医疗体系的相关投入,增加对县级医院的支持,并进一步推进公众教育,是降低急性心梗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点。”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重庆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