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校长通常忙大事,特别是“巨型”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校长可能顾不上“课间10分钟”这样的小事。其实,“课间10分钟”看似事小,实则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校长该把它管起来,并且要管好。
为学生课间活动提供条件上的保障。这有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教学楼的设计上,楼层不宜太高,一般来说,小学两三层、中学三四层比较合适,便于学生课间下楼活动。第二,楼房的走廊在符合建筑力学的情况下,适当宽阔一些,便于学生就近在教室门口活动。第三,教学楼下的空地要优先考虑学生活动的需要。一些学校校园本来就小,为了搞所谓的校园文化,这里弄一块假山草坪,那里造一个小桥流水,围起来,立着“小草也有生命,请勿入内”、“水池危险,请勿靠近”之类的“警示牌”。学生来到楼下,发现没地方可玩,慢慢地也就不再下楼了。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值得思考一个问题——有“物质”就等于学校有“物质文化”吗?不一定。物质文化是一个组织中的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一所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但如果“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出了偏差,将物质与人隔膜甚至是对立,那只能是有物质而无文化。第四,适当控制班额。现在学生多向城里聚集、向名校聚集,越是“好学校”,成班额越大。我看过一些小学,各班学生数都在七八十人,下课了,坐在中间的孩子动弹不得,要走出来,需越过同学、挪动桌椅,弄不好,还会搞得小桌子上的东西稀里哗啦掉落一地。干脆得了,原地不动吧!建议各个学校,争取政府支持,按标准控制好班额,让孩子出入教室能够便利些。
对教师提出指导学生课间活动的要求。课间是学生的休息时间,也是教师的休息时间,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校园的安全,需要教师们作出牺牲,多付出劳动和心血,将指导学生课间活动看作与课堂上课一样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也应该到各处巡视,加强课间管理和指导。第一,要求教师尽量不“拖堂”,铃声响起,按时下课。讲到这,忽地想起几年前读过一位著名学者的话——“我至今搞不懂到底有什么了不得的学问让我们的孩子学得那样死去活来!”对此我很是认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乃大智慧也。第二,建议老师下课后,不要马上离开教室,最好能多待上一两分钟,把学生赶起身,赶到教室外面,监督并指导学生活动,哪怕弯弯腰、踢踢腿、做做颈部操。运动能吸入更多的氧气,人越运动,大脑越聪明。当代脑科学主张,学生学习20分钟后最好能起来活动活动。我们做不到每20分钟就下课,但至少45分钟一堂课结束后,必须活动起来。第三,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小型运动游戏。学生不能不动,但也不宜剧烈运动,课间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和疲劳的体力付出中,不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不仅会影响下节课的正常学习,而且还会降低上节课的学习质量。根据心理学的“倒摄抑制”理论,后面过强的记忆,会抑制前面的记忆。所以,下课疯玩、疯闹——过强的刺激会使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化为乌有。因此,运动需要适量,课间比较适合开展一些传统的游戏,如跳皮筋、捉迷藏、跳房子、抽陀螺、踢毽子、打沙包、丢手绢、找朋友、老鹰抓小鸡等。看看课间,这里在跳皮筋、跳房子……那边在丢手绢、找朋友……这样的场景,想想都是令人愉悦的;这样的学校,想想都是很有味道的。
为学生课间活动提供条件上的保障。这有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教学楼的设计上,楼层不宜太高,一般来说,小学两三层、中学三四层比较合适,便于学生课间下楼活动。第二,楼房的走廊在符合建筑力学的情况下,适当宽阔一些,便于学生就近在教室门口活动。第三,教学楼下的空地要优先考虑学生活动的需要。一些学校校园本来就小,为了搞所谓的校园文化,这里弄一块假山草坪,那里造一个小桥流水,围起来,立着“小草也有生命,请勿入内”、“水池危险,请勿靠近”之类的“警示牌”。学生来到楼下,发现没地方可玩,慢慢地也就不再下楼了。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值得思考一个问题——有“物质”就等于学校有“物质文化”吗?不一定。物质文化是一个组织中的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一所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但如果“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出了偏差,将物质与人隔膜甚至是对立,那只能是有物质而无文化。第四,适当控制班额。现在学生多向城里聚集、向名校聚集,越是“好学校”,成班额越大。我看过一些小学,各班学生数都在七八十人,下课了,坐在中间的孩子动弹不得,要走出来,需越过同学、挪动桌椅,弄不好,还会搞得小桌子上的东西稀里哗啦掉落一地。干脆得了,原地不动吧!建议各个学校,争取政府支持,按标准控制好班额,让孩子出入教室能够便利些。
对教师提出指导学生课间活动的要求。课间是学生的休息时间,也是教师的休息时间,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校园的安全,需要教师们作出牺牲,多付出劳动和心血,将指导学生课间活动看作与课堂上课一样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也应该到各处巡视,加强课间管理和指导。第一,要求教师尽量不“拖堂”,铃声响起,按时下课。讲到这,忽地想起几年前读过一位著名学者的话——“我至今搞不懂到底有什么了不得的学问让我们的孩子学得那样死去活来!”对此我很是认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乃大智慧也。第二,建议老师下课后,不要马上离开教室,最好能多待上一两分钟,把学生赶起身,赶到教室外面,监督并指导学生活动,哪怕弯弯腰、踢踢腿、做做颈部操。运动能吸入更多的氧气,人越运动,大脑越聪明。当代脑科学主张,学生学习20分钟后最好能起来活动活动。我们做不到每20分钟就下课,但至少45分钟一堂课结束后,必须活动起来。第三,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室外(但不要远离教室)、小型运动游戏。学生不能不动,但也不宜剧烈运动,课间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和疲劳的体力付出中,不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不仅会影响下节课的正常学习,而且还会降低上节课的学习质量。根据心理学的“倒摄抑制”理论,后面过强的记忆,会抑制前面的记忆。所以,下课疯玩、疯闹——过强的刺激会使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化为乌有。因此,运动需要适量,课间比较适合开展一些传统的游戏,如跳皮筋、捉迷藏、跳房子、抽陀螺、踢毽子、打沙包、丢手绢、找朋友、老鹰抓小鸡等。看看课间,这里在跳皮筋、跳房子……那边在丢手绢、找朋友……这样的场景,想想都是令人愉悦的;这样的学校,想想都是很有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