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体验、重视感悟,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条框,追求德育无痕。那么如何在生活德育的大背景下对品德教学实施无痕教育呢?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抓住契机,运用情境感受,强化实践体验,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德行。
一、平等对话──春风化雨细无声
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首先,它强调对儿童生活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只有在对学生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支持、合作和指导。这时的教师也就是学生的帮手和朋友。其实,它重视对儿童活动的引导。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综合地、动态地实现的。在支持与合作中对学生活动提出适当的建议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并将活动引向深入。
案例(一):《好邻居》课堂教学片段
师:你们家的邻居是谁?能说说你们一家和邻居家的故事吗?
(学生一个个如数家珍,叙述和邻居家的友好故事。)
师:(很高兴)小结──你们遇上了好邻居,这真是一种福分。远亲不如近邻嘛。
生:老师,他说他家和邻居家是死对头。(原来一个学生在位子上嘀咕,可不敢说。)
师:(故意顿了顿)这种情况确实有呀,牙齿还要咬舌头呢!你们平时和邻居家不来往或者有矛盾的有吗?请举手。
师:那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和邻居家关系不怎么样呀?
生:我们早上出门,傍晚回家,难得见面。再说也没什么需要来往。
师:哦,不过多个好邻居总没有坏处,你们没意见吧?(生:纷纷点头认可)
生(那个在座位上嘀咕的):我们那个邻居很凶的。那天我在楼上练习跳绳,他就跑上来骂我。
师:如果有人在你们楼上跳绳,灰尘震了一地,或吵醒了你家正在休息的爸妈,或把你家的灯泡都震黑了,你有意见吗?(生:点头认可)
师:遇事将心比心,这样心里就好受些。那么,有没有可以避免矛盾的办法?
小组讨论回答。
师:既然已经知道了原因那么你们想和好吗?怎样能和好?小组讨论,商量商量办法。(见面打招呼;学会宽容;将心比心……)
这里,老师没有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训”,也没有道貌岸然、滔滔不绝的“灌”,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中,和学生一起分享好邻居带来的快慰,一起分担来自学生邻里间不和的忧愁,一起出谋划策处理邻里关系。在平等的对话中,让学生的学习真正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这种情况确实有呀,牙齿还要咬舌头呢?”在平等对话中,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浑然一体。在平等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思品教学中不是传授道德规范的传道士,不是知识的权威,不是道德价值评判的独裁者,而是他们一起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如果有人在你们楼上跳绳,灰尘震了一地,或吵醒了你家正在休息的爸妈,或把你家的灯泡都震黑了,你有意见吗?”教师亲和的态度、出自内心的语言,学生就会产生情感共鸣,接纳你的建议,这是一种活生生的道德再创造过程。
二、遇物而诲──道是无情却有情
我们的学生来自于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家庭,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不断发展的人。作为一线思品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遇物而诲也就最有必要。
所谓遇物而诲,就是遇到什么就利用什么进行教育。我们过去的教育太多时候是老师设好圈子引着学生往里钻,当学生的认识和规范的道德出现偏差时就粗暴地呵斥学生硬把道德塞给学生,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根据学生实际生活,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无痕教育。
三、情境感悟──心中悟出始知深
置身于美的环境中,心情会格外轻松。我们的品德教学如果给学生创设一个美的学习环境,一个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感到压抑,就会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情境所显示的鲜明形象,对于正处在表象思维阶段的儿童来说,可以引起无意识心理倾向,忘我地进入情境,引起他们的同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案例(二):《亲亲热热一家人》教学片段(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想看动画片吗?
生:"看动画片喽。"(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在座位上窃窃私语。)
师:今天我们看的片子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喜欢吗?
师:你和家里人有这样高兴的故事吗?在四人小组中先说一说。
(生:争先恐后介绍自己一家的开心事、有趣事。)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动画画面、音乐的旋律,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无不感染着学生,开开心心一家人,亲亲热热一家人,情境缩短了与他们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同时打开了他们尘封的记忆。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也有呀。“我六岁时,爸爸带我去上海玩那里可好玩了,还给我照了相。”“每天放学回家,妈妈就给我准备了我爱吃的茶叶蛋。”……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能源",联想、想像活动随之展开。学生在无意识中,被引入了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个体经验的整合和提升。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道德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体悟。这样,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活动体验──此时无声胜有声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只有学生的活动参与,才有学生道德情感的参与。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也不妨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扭转我们的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如针对现在小学生大多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们可以编设以《多动我的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课。通过“我有一双小小的手”(启发、展示、讨论手的众多功能);“小伙伴们手帮手”(发动学生准备提供各种操练材料,课堂里互教互学,互动互助,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大家都来露一手”(动手操作、特长展示、评奖激励);“下了苦功成高手”(请校内外同年龄段的“小书法家”“小画家”“小钢琴家”“小发明家” 现场表演,传经送宝);《我有一双XX的手》(联系实际,畅谈体会、感受,写成文章全班交流)等一系列由浅入深、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一、平等对话──春风化雨细无声
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首先,它强调对儿童生活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只有在对学生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支持、合作和指导。这时的教师也就是学生的帮手和朋友。其实,它重视对儿童活动的引导。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综合地、动态地实现的。在支持与合作中对学生活动提出适当的建议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开展活动并将活动引向深入。
案例(一):《好邻居》课堂教学片段
师:你们家的邻居是谁?能说说你们一家和邻居家的故事吗?
(学生一个个如数家珍,叙述和邻居家的友好故事。)
师:(很高兴)小结──你们遇上了好邻居,这真是一种福分。远亲不如近邻嘛。
生:老师,他说他家和邻居家是死对头。(原来一个学生在位子上嘀咕,可不敢说。)
师:(故意顿了顿)这种情况确实有呀,牙齿还要咬舌头呢!你们平时和邻居家不来往或者有矛盾的有吗?请举手。
师:那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和邻居家关系不怎么样呀?
生:我们早上出门,傍晚回家,难得见面。再说也没什么需要来往。
师:哦,不过多个好邻居总没有坏处,你们没意见吧?(生:纷纷点头认可)
生(那个在座位上嘀咕的):我们那个邻居很凶的。那天我在楼上练习跳绳,他就跑上来骂我。
师:如果有人在你们楼上跳绳,灰尘震了一地,或吵醒了你家正在休息的爸妈,或把你家的灯泡都震黑了,你有意见吗?(生:点头认可)
师:遇事将心比心,这样心里就好受些。那么,有没有可以避免矛盾的办法?
小组讨论回答。
师:既然已经知道了原因那么你们想和好吗?怎样能和好?小组讨论,商量商量办法。(见面打招呼;学会宽容;将心比心……)
这里,老师没有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训”,也没有道貌岸然、滔滔不绝的“灌”,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中,和学生一起分享好邻居带来的快慰,一起分担来自学生邻里间不和的忧愁,一起出谋划策处理邻里关系。在平等的对话中,让学生的学习真正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这种情况确实有呀,牙齿还要咬舌头呢?”在平等对话中,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浑然一体。在平等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思品教学中不是传授道德规范的传道士,不是知识的权威,不是道德价值评判的独裁者,而是他们一起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如果有人在你们楼上跳绳,灰尘震了一地,或吵醒了你家正在休息的爸妈,或把你家的灯泡都震黑了,你有意见吗?”教师亲和的态度、出自内心的语言,学生就会产生情感共鸣,接纳你的建议,这是一种活生生的道德再创造过程。
二、遇物而诲──道是无情却有情
我们的学生来自于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家庭,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不断发展的人。作为一线思品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遇物而诲也就最有必要。
所谓遇物而诲,就是遇到什么就利用什么进行教育。我们过去的教育太多时候是老师设好圈子引着学生往里钻,当学生的认识和规范的道德出现偏差时就粗暴地呵斥学生硬把道德塞给学生,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根据学生实际生活,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无痕教育。
三、情境感悟──心中悟出始知深
置身于美的环境中,心情会格外轻松。我们的品德教学如果给学生创设一个美的学习环境,一个轻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感到压抑,就会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情境所显示的鲜明形象,对于正处在表象思维阶段的儿童来说,可以引起无意识心理倾向,忘我地进入情境,引起他们的同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案例(二):《亲亲热热一家人》教学片段(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想看动画片吗?
生:"看动画片喽。"(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在座位上窃窃私语。)
师:今天我们看的片子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喜欢吗?
师:你和家里人有这样高兴的故事吗?在四人小组中先说一说。
(生:争先恐后介绍自己一家的开心事、有趣事。)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动画画面、音乐的旋律,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无不感染着学生,开开心心一家人,亲亲热热一家人,情境缩短了与他们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同时打开了他们尘封的记忆。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也有呀。“我六岁时,爸爸带我去上海玩那里可好玩了,还给我照了相。”“每天放学回家,妈妈就给我准备了我爱吃的茶叶蛋。”……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能源",联想、想像活动随之展开。学生在无意识中,被引入了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个体经验的整合和提升。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道德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体悟。这样,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活动体验──此时无声胜有声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只有学生的活动参与,才有学生道德情感的参与。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也不妨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扭转我们的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如针对现在小学生大多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们可以编设以《多动我的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课。通过“我有一双小小的手”(启发、展示、讨论手的众多功能);“小伙伴们手帮手”(发动学生准备提供各种操练材料,课堂里互教互学,互动互助,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大家都来露一手”(动手操作、特长展示、评奖激励);“下了苦功成高手”(请校内外同年龄段的“小书法家”“小画家”“小钢琴家”“小发明家” 现场表演,传经送宝);《我有一双XX的手》(联系实际,畅谈体会、感受,写成文章全班交流)等一系列由浅入深、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