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无论是外国人的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还是我们的微信、微博、QQ,都充满了各种表情。今年,“笑cry”和“doge”两个表情符号因为《牛津词典》的年度词汇评选活动,成为一个大热的社会话题。
事实上,表情符号早已是我们网络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我们或许已经进入了一个表情符号时代。
总得装几个“表情包”
现在,几乎在所有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里,“表情”是专门的一栏项目。除了系统自带的一些固定表情外,还会提供表情下载平台,明星偶像、卡通形象被制作成一系列的表情包,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交流场景的需要。比如,最近很火的宝宝系列、“还珠格格”系列、“金馆长”系列等等。只要点击旁边的下载符号,付费或者免费,很快就能在与朋友的对话中使用它们。
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了表情符号的重度使用者,“聊天的时候简直离不开它!”他们认为,使用表情符号比文字更能表达气氛和情感。比如,你可能跟周围的很多同学平时基本搭不上话,但是当你们偶尔在社交网络上交流,通过对方发过来的表情,就能认识到对方的另外一面,就会判断,“哦,原来他是这种风格”。平时不好意思表现出来的一些情绪和说不出来的话,如今可以用丰富的表情符号替代。如今的90后们对表情符号与自己情绪之间的关系驾轻就熟。有人说,如果他在QQ上跟朋友说,他今天捡了100块钱,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如果他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一个戴着闪亮墨镜“酷”脸符号,那就把他嘚瑟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而他的本意就是想跟朋友嘚瑟一下。
表情符号的使用对象还被分为熟人和陌生人,即使同一个表情符号,在不同的交往关系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那个小黄脸摆手表示再见的表情,对熟人来说,它代表的是“无法沟通,走好不送”的“高冷”或者“累觉不爱”的无奈,而对陌生人来说,那就是一个常规的“再见”表情。
很多人的表情包里可能有一套叫做“长草颜文字”的表情符号系列,它分为校园版和日常生活版,前者包括“奋斗”、“帮我带饭”、“赶作业”、“考砸了”、“100分”等校园场景,后者则有“我最机智”、“加油”、“再见”等日常场景。它们上线几个月,下载量已达数亿次,日常使用量千万次。
很多“90后”互加好友后,一开始并不说话,而是“斗图”,因为如今的表情符号已经丰富到可以让他们省略文字了。
全民“表情帝”
业内人士总结各国在表情符号设计方面的区别:日韩的表情符号比较精致,更多是静态表情。欧美的表情符号比较正统,不可爱,但是很实用。而中国的表情形象萌、贱、草根、接地气。
2012年,就是这样一只“萌、贱、草根、接地气”的兔子蹦跶着出了国门。这只兔子名叫“兔斯基”,耳朵细细长长,圆圆的脸上永远只有眯成两条线的眼睛,转动着两根面条般的手臂做着搞笑动作,开心了就四肢乱舞,生气了就四处拍砖,郁闷伤心时直接拿脑袋撞墙……韩国90%以上智能手机用户都将它选入付费表情,使它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兔斯基”的横空出世拉开了网络表情符号井喷时代的序幕,它刺激了很多原本表情符号的使用者投身于创作中。另一个经典例子是暴走漫画。暴走漫画拥有自己的移动客户端,网友可以随时绘制、上传自己独创的暴走漫画表情。暴走漫画团队每天能收到6000至7000份作品,掀起“全民创作表情符号的高潮”。
全民“表情帝”时代的到来,还依赖于表情制作技术越来越简单,即使你不懂专业绘图软件,各个网站也提供了专门为普通网友设计的表情制作软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制作、捧红极具个人风格的表情符号。
QQ、微信等聊天工具争相上线原创表情,仍然不能满足网友“几何式疯涨”的表达需要,不用表情符号,还能不能愉快地聊天?对这个问题,你一定会做出《甄嬛传》里皇后那经典的哭诉表情:“臣妾做不到啊!”
文字抽象,表情来补
今天,表情符号成为一种社交网络的主流交流方式,并非一日之功。从社交网络出现伊始,人们便开始试图用表情符号来弥补因为终端相隔而无法对视的直观不足。
使用社交网络交流的时候,手持各自终端的人往往是互相看不见的,他们不知道对方正在干什么,一句句的文字背后到底是什么情绪。表情符号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早的网络表情符号出现在1982年的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电子公告板上,一位名为斯科特·法尔曼的教授建议用“:—)”来表示笑话,用“:—(”来表示需要严肃对待的学术性内容。它们被称为ASCII符号,由电脑键盘上的标点符号、字母和其他符号组成。除了表示笑话和严肃的符号,还有“:—D”表示开心,“:—)”表示眨眼等。这些横向出现的表情符号并不直观,甚至需要歪歪脖子才能明白它们的意义,可是它们却流行了二十多年,包括“80后”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对它们并不陌生,即使到了本世纪初的那几年,手机刚刚在中国普及开来,短信还是非常重要和流行的一种交流方式时,它们依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1999 年,受漫画书和日本汉字等元素的启发,日本人栗田穣崇发明了“emoji”表情,包括笑脸、笔记等一些简单的卡通形象。后来,网络表情符号在日本进一步发展,又被称为“颜文字”,指用文字或各种线条、符号等组成的图画,设计出*__* 、~__~ 、>﹏<之类的笑脸;也有在笑脸旁配以其他符号作修饰物,表现更为丰富的表情,如表示类似日本漫画中尴尬的面部,--__--b表示人物脸上滴下汗水等等。颜文字创造出来的各种表情比之前的更加生动活泼,让人不得不惊叹网民的聪明和智慧。2010年,一个叫做“统一码联盟”的组织通过了一套适用于全球交流的标准化表情符号,其中就收纳了250个“emoji”表情,今年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的“笑cry”便是出自其中。 如今,很多表情符号内容的设置都是生活场景,形象的设置除了人物本身,那些卡通形象也都是以拟人的状态出现,在网络上,这些表情符号“正在逐渐侵入传统语言文字的领地”。 数千年以来,人类终于把交流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抽象为一种线性字符,但当社交网络、艺术、萌文化这些因素相遇时却催生了表情符号这种新的交流符号。而这种新的交流符号正在逆向释放出被封闭在文字内的身体动作与声音、似乎试图溯回原始的身体在场交流方式。
比文字柔软,拯救社交恐惧症
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了,在对话框里输入了很多字,又一个一个删掉,往复几遍,最后发出去的消息也就比“呵呵”稍好一些:笑脸或者龇着牙的笑脸。
在语言还没诞生的时候,刚学会直立行走的人类也许只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沟通。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流不仅要用到语言,一些非语言的办法也会派上用场,比如: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些身体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但通过网络或其他移动通讯设备与人交流时,这些非语言的办法就失去了意义。
如今我们在键盘上敲击一切,在面对面的时刻仍然自然而然地拿起了手机,左滑、右滑、点赞、轻敲键盘,似乎这才是最舒适的交流方式:人人都有一些距离,面目模糊,就像是所有人的键盘里都有的那些表情图标,除了喜怒哀乐各种表情的人脸,还有手势、动物、方向、数字等等。表情符号的出现正可以弥补因终端相隔而无法对视的不足。
虽然我们不能判定,一张图片是否真的能够表达出一整篇文章都难以表达的意思,但是 emoji 以及表情贴图里传递的微妙情感,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另一种诠释。
数据显示,现在全球大约有20亿智能手机用户,而每天有60亿个表情符号通过手机通讯类App传播。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或许是因为它很萌,或许是因为它缓解了交流时的种种尴尬,但最重要的是,它为网络终端互不相见的两个人制造了“身体在场”的幻象。
表情符号的发展和壮大,其实也是顺应人们需求变化的一种正常行为。人类在记忆图像上的能力要比记忆数字和字母的能力强很多,特别是色彩鲜艳又简洁的图形。正如阅读碎片化一样,在互联网时代,表情比文字更具体,视觉营销效果更突出。
总而言之,能看图就不看文字,能发表情就不打字。这就是被表情征服的世界。
表情“出卖”你的心
发表情符号时,我们在想什么?
很多人都习惯了在发微信、微博和邮件时,用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语气、态度和情绪。当然,除了准确表达情绪,表情符号还用于敷衍对方而又避免尴尬。当你感到无语、不快,甚至厌恶到想开启“逃离模式”,又不能用“呵呵”来结束(因为大家都明白“呵呵”的反讽意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贴上标准笑脸,至于微笑背后的意思,没人会深究。
网络世界的交流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更加真实,有丰富的表情、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肢体语言等非语言因素的存在,说谎比起网络世界难多了。在网络聊天时,人们普遍会隐藏自己的欲望,并不想在网络中彻底还原现实的谈话场景。但是,当我们希望借助表情符号来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我们所发送的表情,有时却替代了现实聊天中的肢体语言,“出卖”我们的心。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心理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试验 ,他们向20名被试者展示了真实面部、笑脸表情符号以及无意义的字符串的图片。当被试者浏览不同图片时,研究人员利用电生理学确定大脑里电活动的模式,结果发现,我们对表情符号的反应与真实面部的反应是一样的。
“人类对表情符号并没有与生俱来的神经反应。但现在不同了,因为我们知道表情符号也代表了一张脸。”研究人员说,“这完全是文化产生的神经反应,真是不可思议。”
人类察言观色的能力又进化了一步,通过表情符号也能猜出心理状态。而且,大数据还来帮忙,甚至能分析出表情符号背后的社会心态。
腾讯分析QQ表情数据,竟发现QQ用户发送表情的活跃度,居然能反映出股市的涨跌——股市波动程度与人们的线上活跃度成反比。当大盘指数涨幅接近4.7%时,直接导致QQ用户的消息量减少11%。而跌近7.4%时,用户线上活跃度竟增加了30%。自不待言,股市大涨时,表达高兴和喜悦的表情符号当然大幅增长,“激动”表情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67%;而股市大跌时,“心碎”表情增长率也远超其他表情,高达108%。其余大增的表情还有“骷髅”、“手枪”、“炸弹”等,看来股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还有一个数据很有意思,针对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数据调查显示,上海人的内心最“脆弱”,发送“流泪”表情的数量占比高达8.2%,位列第一;广州与深圳占比同为7.4%,并列第二。出乎意料的是人口密度爆表的北京,竟以6.7%的占比数量位列最后——在首都生活的人,心理素质果然不是一般的强悍。
那么各国人民最爱的表情符号是什么呢?排在第一位的是笑脸,占总体的44.8%。排在第二位的是哭脸。看来这个世界快乐和悲伤是共存的。还有更有趣的是不同国家喜欢的表情符号也不尽相同!天气好、宜居国家加拿大更喜欢“手枪”;而澳大利亚则更喜欢酒精、休假和垃圾食品。寒冷的俄罗斯呢?果然不出意料,是“雪花”。不过难以想象的是,他们使用“心”的频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这样看来,大数据是不是让你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把表情符号拉到大数据这面镜子前仔细观察,是不是更能读懂人心?
表情符号,路在何方
有人甚至预言,50年后Emoji表情将成为世界第七大语言,和汉语、西班牙语、英语等并列。表情符号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产业,不仅使沟通更便捷自如,也给动漫文创产业提供了一个入口——可以极速、深度拓展社群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玩法。
尽管表情符号的生意越来越火爆,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与真实表情之间始终存在鸿沟,很难完全复制面对面交谈的情绪氛围。心理学一般认为人类具有六种基本面部表情,即愤怒、悲伤、高兴、恐惧、厌恶、惊讶,同时也对应着这六种人类基本的情绪。但显然,人类情绪表情远比这六种要复杂的多。同情、尴尬、自豪等等更为复杂的情绪表情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形成而形成的,越复杂的情绪表情在虚拟环境中自然越难被呈现。更重要的是,真实的表情往往是动态的,而动态特征能够促进个体对表情的识别。因此,想要在一个网络表情中加入更多的情绪意义,意味着这个表情贴图必须是动态连续的。
要使人们真正通过表情符号就能与他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目前的表情符号恐怕还无法完全做到。
一项最新的技术研发思路显示,未来,人们在即时聊天过程中,摄像头可以实时捕捉屏幕前人脸的面部表情特征,最终映射到网络虚拟人物身上,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准确地将本人的情绪表情传达给对方。该技术与计算机人脸表情识别中表情特征提取以及虚拟人脸合成等技术息息相关。如果得以应用,将可能打破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边界。
还有观点认为,表情符号在社交媒体上的泛滥,但对人类的社会发展而言,会不会是一种灾难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表情符号能促进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但另一方面,它们也给网络社交带来某种程度的伤害——从人际交往层面看,虚拟空间中的人际关系逐渐缺乏真实的温度。表情符号的泛滥,会拉大网络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缺乏温情的问候最终只能累积为无声的哀悼,每一个用符号来问候的朋友也只能是符号般的虚幻存在。而且网络文化正在使我们“幼儿化”,整个互联网世界中充斥着卡通头像和循环播放的GIF动画。而表情正在加速这种简单化的步伐。我们会因此忽视语言的力量,但是人类能不断进化正是由于所使用的语言。如果未来的历史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只能看到各种表情,那样的历史就显得很无趣了。
那么表情符号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事实上,表情符号早已是我们网络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我们或许已经进入了一个表情符号时代。
总得装几个“表情包”
现在,几乎在所有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里,“表情”是专门的一栏项目。除了系统自带的一些固定表情外,还会提供表情下载平台,明星偶像、卡通形象被制作成一系列的表情包,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交流场景的需要。比如,最近很火的宝宝系列、“还珠格格”系列、“金馆长”系列等等。只要点击旁边的下载符号,付费或者免费,很快就能在与朋友的对话中使用它们。
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了表情符号的重度使用者,“聊天的时候简直离不开它!”他们认为,使用表情符号比文字更能表达气氛和情感。比如,你可能跟周围的很多同学平时基本搭不上话,但是当你们偶尔在社交网络上交流,通过对方发过来的表情,就能认识到对方的另外一面,就会判断,“哦,原来他是这种风格”。平时不好意思表现出来的一些情绪和说不出来的话,如今可以用丰富的表情符号替代。如今的90后们对表情符号与自己情绪之间的关系驾轻就熟。有人说,如果他在QQ上跟朋友说,他今天捡了100块钱,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如果他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一个戴着闪亮墨镜“酷”脸符号,那就把他嘚瑟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而他的本意就是想跟朋友嘚瑟一下。
表情符号的使用对象还被分为熟人和陌生人,即使同一个表情符号,在不同的交往关系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那个小黄脸摆手表示再见的表情,对熟人来说,它代表的是“无法沟通,走好不送”的“高冷”或者“累觉不爱”的无奈,而对陌生人来说,那就是一个常规的“再见”表情。
很多人的表情包里可能有一套叫做“长草颜文字”的表情符号系列,它分为校园版和日常生活版,前者包括“奋斗”、“帮我带饭”、“赶作业”、“考砸了”、“100分”等校园场景,后者则有“我最机智”、“加油”、“再见”等日常场景。它们上线几个月,下载量已达数亿次,日常使用量千万次。
很多“90后”互加好友后,一开始并不说话,而是“斗图”,因为如今的表情符号已经丰富到可以让他们省略文字了。
全民“表情帝”
业内人士总结各国在表情符号设计方面的区别:日韩的表情符号比较精致,更多是静态表情。欧美的表情符号比较正统,不可爱,但是很实用。而中国的表情形象萌、贱、草根、接地气。
2012年,就是这样一只“萌、贱、草根、接地气”的兔子蹦跶着出了国门。这只兔子名叫“兔斯基”,耳朵细细长长,圆圆的脸上永远只有眯成两条线的眼睛,转动着两根面条般的手臂做着搞笑动作,开心了就四肢乱舞,生气了就四处拍砖,郁闷伤心时直接拿脑袋撞墙……韩国90%以上智能手机用户都将它选入付费表情,使它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兔斯基”的横空出世拉开了网络表情符号井喷时代的序幕,它刺激了很多原本表情符号的使用者投身于创作中。另一个经典例子是暴走漫画。暴走漫画拥有自己的移动客户端,网友可以随时绘制、上传自己独创的暴走漫画表情。暴走漫画团队每天能收到6000至7000份作品,掀起“全民创作表情符号的高潮”。
全民“表情帝”时代的到来,还依赖于表情制作技术越来越简单,即使你不懂专业绘图软件,各个网站也提供了专门为普通网友设计的表情制作软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制作、捧红极具个人风格的表情符号。
QQ、微信等聊天工具争相上线原创表情,仍然不能满足网友“几何式疯涨”的表达需要,不用表情符号,还能不能愉快地聊天?对这个问题,你一定会做出《甄嬛传》里皇后那经典的哭诉表情:“臣妾做不到啊!”
文字抽象,表情来补
今天,表情符号成为一种社交网络的主流交流方式,并非一日之功。从社交网络出现伊始,人们便开始试图用表情符号来弥补因为终端相隔而无法对视的直观不足。
使用社交网络交流的时候,手持各自终端的人往往是互相看不见的,他们不知道对方正在干什么,一句句的文字背后到底是什么情绪。表情符号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早的网络表情符号出现在1982年的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电子公告板上,一位名为斯科特·法尔曼的教授建议用“:—)”来表示笑话,用“:—(”来表示需要严肃对待的学术性内容。它们被称为ASCII符号,由电脑键盘上的标点符号、字母和其他符号组成。除了表示笑话和严肃的符号,还有“:—D”表示开心,“:—)”表示眨眼等。这些横向出现的表情符号并不直观,甚至需要歪歪脖子才能明白它们的意义,可是它们却流行了二十多年,包括“80后”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对它们并不陌生,即使到了本世纪初的那几年,手机刚刚在中国普及开来,短信还是非常重要和流行的一种交流方式时,它们依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1999 年,受漫画书和日本汉字等元素的启发,日本人栗田穣崇发明了“emoji”表情,包括笑脸、笔记等一些简单的卡通形象。后来,网络表情符号在日本进一步发展,又被称为“颜文字”,指用文字或各种线条、符号等组成的图画,设计出*__* 、~__~ 、>﹏<之类的笑脸;也有在笑脸旁配以其他符号作修饰物,表现更为丰富的表情,如表示类似日本漫画中尴尬的面部,--__--b表示人物脸上滴下汗水等等。颜文字创造出来的各种表情比之前的更加生动活泼,让人不得不惊叹网民的聪明和智慧。2010年,一个叫做“统一码联盟”的组织通过了一套适用于全球交流的标准化表情符号,其中就收纳了250个“emoji”表情,今年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的“笑cry”便是出自其中。 如今,很多表情符号内容的设置都是生活场景,形象的设置除了人物本身,那些卡通形象也都是以拟人的状态出现,在网络上,这些表情符号“正在逐渐侵入传统语言文字的领地”。 数千年以来,人类终于把交流过程中的肢体语言抽象为一种线性字符,但当社交网络、艺术、萌文化这些因素相遇时却催生了表情符号这种新的交流符号。而这种新的交流符号正在逆向释放出被封闭在文字内的身体动作与声音、似乎试图溯回原始的身体在场交流方式。
比文字柔软,拯救社交恐惧症
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了,在对话框里输入了很多字,又一个一个删掉,往复几遍,最后发出去的消息也就比“呵呵”稍好一些:笑脸或者龇着牙的笑脸。
在语言还没诞生的时候,刚学会直立行走的人类也许只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沟通。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流不仅要用到语言,一些非语言的办法也会派上用场,比如:语调、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些身体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但通过网络或其他移动通讯设备与人交流时,这些非语言的办法就失去了意义。
如今我们在键盘上敲击一切,在面对面的时刻仍然自然而然地拿起了手机,左滑、右滑、点赞、轻敲键盘,似乎这才是最舒适的交流方式:人人都有一些距离,面目模糊,就像是所有人的键盘里都有的那些表情图标,除了喜怒哀乐各种表情的人脸,还有手势、动物、方向、数字等等。表情符号的出现正可以弥补因终端相隔而无法对视的不足。
虽然我们不能判定,一张图片是否真的能够表达出一整篇文章都难以表达的意思,但是 emoji 以及表情贴图里传递的微妙情感,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另一种诠释。
数据显示,现在全球大约有20亿智能手机用户,而每天有60亿个表情符号通过手机通讯类App传播。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或许是因为它很萌,或许是因为它缓解了交流时的种种尴尬,但最重要的是,它为网络终端互不相见的两个人制造了“身体在场”的幻象。
表情符号的发展和壮大,其实也是顺应人们需求变化的一种正常行为。人类在记忆图像上的能力要比记忆数字和字母的能力强很多,特别是色彩鲜艳又简洁的图形。正如阅读碎片化一样,在互联网时代,表情比文字更具体,视觉营销效果更突出。
总而言之,能看图就不看文字,能发表情就不打字。这就是被表情征服的世界。
表情“出卖”你的心
发表情符号时,我们在想什么?
很多人都习惯了在发微信、微博和邮件时,用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语气、态度和情绪。当然,除了准确表达情绪,表情符号还用于敷衍对方而又避免尴尬。当你感到无语、不快,甚至厌恶到想开启“逃离模式”,又不能用“呵呵”来结束(因为大家都明白“呵呵”的反讽意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贴上标准笑脸,至于微笑背后的意思,没人会深究。
网络世界的交流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更加真实,有丰富的表情、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肢体语言等非语言因素的存在,说谎比起网络世界难多了。在网络聊天时,人们普遍会隐藏自己的欲望,并不想在网络中彻底还原现实的谈话场景。但是,当我们希望借助表情符号来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我们所发送的表情,有时却替代了现实聊天中的肢体语言,“出卖”我们的心。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心理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试验 ,他们向20名被试者展示了真实面部、笑脸表情符号以及无意义的字符串的图片。当被试者浏览不同图片时,研究人员利用电生理学确定大脑里电活动的模式,结果发现,我们对表情符号的反应与真实面部的反应是一样的。
“人类对表情符号并没有与生俱来的神经反应。但现在不同了,因为我们知道表情符号也代表了一张脸。”研究人员说,“这完全是文化产生的神经反应,真是不可思议。”
人类察言观色的能力又进化了一步,通过表情符号也能猜出心理状态。而且,大数据还来帮忙,甚至能分析出表情符号背后的社会心态。
腾讯分析QQ表情数据,竟发现QQ用户发送表情的活跃度,居然能反映出股市的涨跌——股市波动程度与人们的线上活跃度成反比。当大盘指数涨幅接近4.7%时,直接导致QQ用户的消息量减少11%。而跌近7.4%时,用户线上活跃度竟增加了30%。自不待言,股市大涨时,表达高兴和喜悦的表情符号当然大幅增长,“激动”表情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67%;而股市大跌时,“心碎”表情增长率也远超其他表情,高达108%。其余大增的表情还有“骷髅”、“手枪”、“炸弹”等,看来股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还有一个数据很有意思,针对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数据调查显示,上海人的内心最“脆弱”,发送“流泪”表情的数量占比高达8.2%,位列第一;广州与深圳占比同为7.4%,并列第二。出乎意料的是人口密度爆表的北京,竟以6.7%的占比数量位列最后——在首都生活的人,心理素质果然不是一般的强悍。
那么各国人民最爱的表情符号是什么呢?排在第一位的是笑脸,占总体的44.8%。排在第二位的是哭脸。看来这个世界快乐和悲伤是共存的。还有更有趣的是不同国家喜欢的表情符号也不尽相同!天气好、宜居国家加拿大更喜欢“手枪”;而澳大利亚则更喜欢酒精、休假和垃圾食品。寒冷的俄罗斯呢?果然不出意料,是“雪花”。不过难以想象的是,他们使用“心”的频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这样看来,大数据是不是让你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把表情符号拉到大数据这面镜子前仔细观察,是不是更能读懂人心?
表情符号,路在何方
有人甚至预言,50年后Emoji表情将成为世界第七大语言,和汉语、西班牙语、英语等并列。表情符号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产业,不仅使沟通更便捷自如,也给动漫文创产业提供了一个入口——可以极速、深度拓展社群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玩法。
尽管表情符号的生意越来越火爆,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与真实表情之间始终存在鸿沟,很难完全复制面对面交谈的情绪氛围。心理学一般认为人类具有六种基本面部表情,即愤怒、悲伤、高兴、恐惧、厌恶、惊讶,同时也对应着这六种人类基本的情绪。但显然,人类情绪表情远比这六种要复杂的多。同情、尴尬、自豪等等更为复杂的情绪表情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形成而形成的,越复杂的情绪表情在虚拟环境中自然越难被呈现。更重要的是,真实的表情往往是动态的,而动态特征能够促进个体对表情的识别。因此,想要在一个网络表情中加入更多的情绪意义,意味着这个表情贴图必须是动态连续的。
要使人们真正通过表情符号就能与他人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目前的表情符号恐怕还无法完全做到。
一项最新的技术研发思路显示,未来,人们在即时聊天过程中,摄像头可以实时捕捉屏幕前人脸的面部表情特征,最终映射到网络虚拟人物身上,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准确地将本人的情绪表情传达给对方。该技术与计算机人脸表情识别中表情特征提取以及虚拟人脸合成等技术息息相关。如果得以应用,将可能打破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边界。
还有观点认为,表情符号在社交媒体上的泛滥,但对人类的社会发展而言,会不会是一种灾难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表情符号能促进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但另一方面,它们也给网络社交带来某种程度的伤害——从人际交往层面看,虚拟空间中的人际关系逐渐缺乏真实的温度。表情符号的泛滥,会拉大网络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缺乏温情的问候最终只能累积为无声的哀悼,每一个用符号来问候的朋友也只能是符号般的虚幻存在。而且网络文化正在使我们“幼儿化”,整个互联网世界中充斥着卡通头像和循环播放的GIF动画。而表情正在加速这种简单化的步伐。我们会因此忽视语言的力量,但是人类能不断进化正是由于所使用的语言。如果未来的历史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只能看到各种表情,那样的历史就显得很无趣了。
那么表情符号未来到底会如何发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