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语文课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就要让学生具备很强的独立阅读及写作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小学是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黄金期”,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学生的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大部分学生把课后时间交给了各类兴趣班和家庭作业,很难抽出时间阅读。笔者就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和奠定学生的自能阅读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现在,面对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学生可用于安静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想要获得更多的阅读时间就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时间,让他们学习利用“微时间”阅读,这就有赖于“挤”。
1.“用”碎片时间,“利”习惯培养。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规定几个固定时间让他们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如早上起床大声朗读经典诗文10分钟,中午午饭后安静默读优秀读物30分钟,每晚睡前自读喜爱的读物30分钟……像这样,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微时间”形成“大积累”。
2.“舍”教学时间,“得”阅读方法。阅读,不能只是“看”,还得“想”,让学生进行有“思考”的阅读,这才叫作真正的阅读。课堂上,教师对优秀读物进行指导、推荐,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看书名、目录进行猜读,在喜欢处精读,反复读,于难读处跳读,浏览,让学生学习针对不同的读物选择相应的读书方法。
微积累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相关积累内容化整为零,充分利用课内、课外适时、适度地积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1.融合课堂,加强课内微积累。课前一分钟,教师可以安排“古诗诵读”活动,以周为单位,将诵读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把同一类别的诵读内容放在一起。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选择李白的《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同样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让学生背诵积累。
2.延伸教学,重视课外微积累。老师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外书目,布置适量的阅读任务。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看图写话”《父与子》时,就可以顺势推荐经典漫画《父与子》。有了课堂上的预热,学生更乐意去阅读。在学完寓言《寒号鸟》一文之后,就推荐学生去读一读《中国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同类型的文章,引导学生品一品小故事中蕴藏的大道理。
1.课内推荐分享。课前一分钟,学生按学号每天一人到讲台前推荐一本书或讲一个故事。不仅分享阅读的感受,也可以推荐最近看过的书,说清楚书的作者、推荐理由等,并相互借阅。
2.小组交流分享。以时间或是全书为节点进行微分享活动。小组成员研究确定“主题”,准备分享内容,最后在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除了生生分享,也可以进行师生分享。师生共读一本书,是对学生阅读的最大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亲子共读分享。父母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与孩子交流分享读书的感受,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轻松突破阅读障碍。
微习作具有“言微文小,写作即时”的特点,它表达灵活,用时少,能有效降低学生习作难度,可以作为学生日常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
1.随文练笔。“微习作”说白了就是日常小练笔,只有把积累的语言优化整合并落实到习作上才能体现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这样续写故事:一天被骗的老虎在山中再一次见到了狐狸,这一回它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像这样既来自课文,又富于想象力的童话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主题,可以促进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图文互译。既然图画可以写成文章,那反过来文章也可以变成图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完故事类的文章后,发挥想象给文章配上有趣的图画。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将故事用图画的方式来进行概括,把故事内容变成“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四幅画。像这样利用“图文互译”,带着思考的阅读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微”字中包含了“大”智慧,语言积累就应从点滴做起,“厚积”才有“薄发”。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从“微”处着手,利用“微时间”引导学生关注“微阅读”,实现“微积累”,让学生真正自觉自能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大進步”。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文星小学校语文教师。
一、微时间,积少成多,多种阅读方式整合
现在,面对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学生可用于安静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想要获得更多的阅读时间就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时间,让他们学习利用“微时间”阅读,这就有赖于“挤”。
1.“用”碎片时间,“利”习惯培养。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规定几个固定时间让他们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如早上起床大声朗读经典诗文10分钟,中午午饭后安静默读优秀读物30分钟,每晚睡前自读喜爱的读物30分钟……像这样,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微时间”形成“大积累”。
2.“舍”教学时间,“得”阅读方法。阅读,不能只是“看”,还得“想”,让学生进行有“思考”的阅读,这才叫作真正的阅读。课堂上,教师对优秀读物进行指导、推荐,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看书名、目录进行猜读,在喜欢处精读,反复读,于难读处跳读,浏览,让学生学习针对不同的读物选择相应的读书方法。
二、微积累,化整为零,从言语实际出发
微积累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相关积累内容化整为零,充分利用课内、课外适时、适度地积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1.融合课堂,加强课内微积累。课前一分钟,教师可以安排“古诗诵读”活动,以周为单位,将诵读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把同一类别的诵读内容放在一起。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选择李白的《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同样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让学生背诵积累。
2.延伸教学,重视课外微积累。老师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课外书目,布置适量的阅读任务。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看图写话”《父与子》时,就可以顺势推荐经典漫画《父与子》。有了课堂上的预热,学生更乐意去阅读。在学完寓言《寒号鸟》一文之后,就推荐学生去读一读《中国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等同类型的文章,引导学生品一品小故事中蕴藏的大道理。
三、微分享,思维碰撞,构建师生共同话题
1.课内推荐分享。课前一分钟,学生按学号每天一人到讲台前推荐一本书或讲一个故事。不仅分享阅读的感受,也可以推荐最近看过的书,说清楚书的作者、推荐理由等,并相互借阅。
2.小组交流分享。以时间或是全书为节点进行微分享活动。小组成员研究确定“主题”,准备分享内容,最后在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除了生生分享,也可以进行师生分享。师生共读一本书,是对学生阅读的最大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亲子共读分享。父母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与孩子交流分享读书的感受,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轻松突破阅读障碍。
四、微习作,激发兴趣,创新习作训练方式
微习作具有“言微文小,写作即时”的特点,它表达灵活,用时少,能有效降低学生习作难度,可以作为学生日常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
1.随文练笔。“微习作”说白了就是日常小练笔,只有把积累的语言优化整合并落实到习作上才能体现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文之后,可以让学生这样续写故事:一天被骗的老虎在山中再一次见到了狐狸,这一回它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像这样既来自课文,又富于想象力的童话故事是学生喜爱的主题,可以促进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图文互译。既然图画可以写成文章,那反过来文章也可以变成图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完故事类的文章后,发挥想象给文章配上有趣的图画。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将故事用图画的方式来进行概括,把故事内容变成“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四幅画。像这样利用“图文互译”,带着思考的阅读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微”字中包含了“大”智慧,语言积累就应从点滴做起,“厚积”才有“薄发”。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从“微”处着手,利用“微时间”引导学生关注“微阅读”,实现“微积累”,让学生真正自觉自能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大進步”。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文星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