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顾城的诗歌在当代诗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的诗歌中既有亦明亦暗的色彩、也有亦粗亦细的线条,还有亦虚亦实的构图,与绘画的美感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与统一,可谓诗中有画,意味无穷。因此,笔者将对顾城诗歌的绘画艺术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
关键词:顾城;绘画艺术;色彩;线条;构图
“诗中有画”可谓是对诗歌的极高评价,以此四字来评价顾城的诗歌也是极其相符的。顾城的诗歌既有亦明亦暗的色彩、也有亦粗亦细的线条,还有亦虚亦实的构图,与绘画的美感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与统一。诗与画的统一形成了顾城诗歌别具一格的绘画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色彩艺术在诗歌中的展现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在绘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来说,色彩的冷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而诗人对于色彩的感知并不比画家差,甚至更喜欢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色彩,以期达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对感情的抒发起到助推作用。在诗人的眼中,色彩不仅仅是一种颜色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用来表达情绪的符号。对于顾城而言,更是如此。
在顾城的诗歌中有大量的色彩运用。例如他在《感觉》中写到:“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1] 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满满的颜色,诗人撷取“灰”、“红”、“绿”三种色彩,将“天”、“路”、“楼”、“雨”染灰,又在这灰色的背景里画出一“红”一“绿”两个孩子,简单几笔便勾勒成了一幅令人遐想的印象派画作。这三种颜色的展现与运用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冷暖对比效果,对于顾城想要传达的“感觉”这种抽象情愫有着相当精妙的烘托作用。又如《水乡》中呈现的“淡紫色的风”、“鲜黄的油菜花”、“绿麦的骚动”等诗句中鲜明清新的颜色点缀在字里行间,无疑为水乡增添了灵韵之气。再如《雨行》中写到:“云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我们打开布伞\索性涂黑了天空……”,诗人通过“灰”、“黑”两个属于暗色调的颜色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气氛,暗示出作者低沉的心理状态。顾城在诗歌中以色彩来传达感情,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美感享受。
二、线条艺术在诗歌中的运用
线条在绘画作品中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造型手段,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在一幅画面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和运动的方向,线条的浓淡干湿、轻重枯涩、流畅舒缓、疏密散聚、零乱齐整等,均能传递出不同的精神信息、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意味。[2] 顾城曾自学过素描,他的画作大都是以简单又流畅的粗线条大致勾勒,不加修饰,体现出一种极简和充满童趣的画风,这正与他的诗歌风格相互呼应。
在顾城的诗中,多是用几个简单意象随性串联组合,便意味悠长。例如《小巷》中:“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诗人只是非常简练地用“小巷”、“钥匙”、“墙”三个意象便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画面,这就像是一个粗线条的速写,虽然简单却足以传神,我们从中可以想象出在深邃的小巷里,“我”敲打厚墙的那份渴望。又如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诗人写到:“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绿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顾城以一个孩子的方式任性地画下“自由”、“早晨”、“爱情”等具象和抽象的事物,其中自由曼展的线条或是潇洒的描出轮廓,亦或是在某处稍加雕琢。随着线条艺术的表现,我们可以感悟到不同心情中的顾城,却是一样的随心随性。
三、虚实结合与对比形成独特的构图
构图是绘画艺术的专用名词,是指画家在有限平面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和安排,形成整个平面或空间的特定结构。[3] 在构图中常出现的一种技巧便是利用虚实的结合与对比来造成反差,既突出物象的实在性,又能营造画面的空灵感,藉以实现作者的表达意图。几乎所有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充分利用虚、实这对矛盾关系来展现自己的艺术风采,也几乎所有的观众(或读者)都会在虚实的文化时空中感悟艺术的韵味。[4] 诗歌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当然也会有虚实的结合与对比,它在诗歌中的运用可以让读者看到主与次、现实与虚幻,还有助于促进读者心灵与情感的张弛,从而使诗歌得到有效的情感表达与释放。
顾城的诗歌就有效地应用了构图。虚实结合与虚实对比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在顾城的诗中被娴熟地运用到不易发觉,却又总能在最后给人以深刻印象。顾城在诗歌中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即在繁华的自然界中执著地选择他钟爱的某一类事物作为主体,而其他则都成了点缀和暗指。例如在《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诗很简短,只有两句,但耐人寻味。“黑夜”、“黑色的眼睛”、“我”,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如此一虚一实的结合,形成了一种亦明亦暗的朦胧感,同时也产生了深层的象征意义。“黑夜”象征诗人所处的灾难时代,“寻找光明的黑色眼睛”象征对正义美好的追求以及对黑暗政治的否定,而“我”与诗的题目相联系,象征着一代人。诗人将实与虚暗暗缝合在一起,不着痕迹,让这首诗歌充满了辩证的哲理色彩和强大的艺术力量,经世多年而依然意蕴无穷。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唐骅.绘画艺术语言的探析[J].美与时代(下),2011 (08):69.
[3]李元成.构图在绘画中的地位[J].美术界,2006(05):62.
[4]白丁.绘画创作中的理性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
关键词:顾城;绘画艺术;色彩;线条;构图
“诗中有画”可谓是对诗歌的极高评价,以此四字来评价顾城的诗歌也是极其相符的。顾城的诗歌既有亦明亦暗的色彩、也有亦粗亦细的线条,还有亦虚亦实的构图,与绘画的美感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与统一。诗与画的统一形成了顾城诗歌别具一格的绘画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色彩艺术在诗歌中的展现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在绘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来说,色彩的冷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而诗人对于色彩的感知并不比画家差,甚至更喜欢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色彩,以期达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对感情的抒发起到助推作用。在诗人的眼中,色彩不仅仅是一种颜色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用来表达情绪的符号。对于顾城而言,更是如此。
在顾城的诗歌中有大量的色彩运用。例如他在《感觉》中写到:“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1] 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满满的颜色,诗人撷取“灰”、“红”、“绿”三种色彩,将“天”、“路”、“楼”、“雨”染灰,又在这灰色的背景里画出一“红”一“绿”两个孩子,简单几笔便勾勒成了一幅令人遐想的印象派画作。这三种颜色的展现与运用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冷暖对比效果,对于顾城想要传达的“感觉”这种抽象情愫有着相当精妙的烘托作用。又如《水乡》中呈现的“淡紫色的风”、“鲜黄的油菜花”、“绿麦的骚动”等诗句中鲜明清新的颜色点缀在字里行间,无疑为水乡增添了灵韵之气。再如《雨行》中写到:“云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我们打开布伞\索性涂黑了天空……”,诗人通过“灰”、“黑”两个属于暗色调的颜色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气氛,暗示出作者低沉的心理状态。顾城在诗歌中以色彩来传达感情,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美感享受。
二、线条艺术在诗歌中的运用
线条在绘画作品中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造型手段,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在一幅画面中,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和运动的方向,线条的浓淡干湿、轻重枯涩、流畅舒缓、疏密散聚、零乱齐整等,均能传递出不同的精神信息、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意味。[2] 顾城曾自学过素描,他的画作大都是以简单又流畅的粗线条大致勾勒,不加修饰,体现出一种极简和充满童趣的画风,这正与他的诗歌风格相互呼应。
在顾城的诗中,多是用几个简单意象随性串联组合,便意味悠长。例如《小巷》中:“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诗人只是非常简练地用“小巷”、“钥匙”、“墙”三个意象便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画面,这就像是一个粗线条的速写,虽然简单却足以传神,我们从中可以想象出在深邃的小巷里,“我”敲打厚墙的那份渴望。又如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诗人写到:“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绿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顾城以一个孩子的方式任性地画下“自由”、“早晨”、“爱情”等具象和抽象的事物,其中自由曼展的线条或是潇洒的描出轮廓,亦或是在某处稍加雕琢。随着线条艺术的表现,我们可以感悟到不同心情中的顾城,却是一样的随心随性。
三、虚实结合与对比形成独特的构图
构图是绘画艺术的专用名词,是指画家在有限平面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和安排,形成整个平面或空间的特定结构。[3] 在构图中常出现的一种技巧便是利用虚实的结合与对比来造成反差,既突出物象的实在性,又能营造画面的空灵感,藉以实现作者的表达意图。几乎所有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充分利用虚、实这对矛盾关系来展现自己的艺术风采,也几乎所有的观众(或读者)都会在虚实的文化时空中感悟艺术的韵味。[4] 诗歌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当然也会有虚实的结合与对比,它在诗歌中的运用可以让读者看到主与次、现实与虚幻,还有助于促进读者心灵与情感的张弛,从而使诗歌得到有效的情感表达与释放。
顾城的诗歌就有效地应用了构图。虚实结合与虚实对比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在顾城的诗中被娴熟地运用到不易发觉,却又总能在最后给人以深刻印象。顾城在诗歌中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即在繁华的自然界中执著地选择他钟爱的某一类事物作为主体,而其他则都成了点缀和暗指。例如在《一代人》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诗很简短,只有两句,但耐人寻味。“黑夜”、“黑色的眼睛”、“我”,既是实指,也是虚指,如此一虚一实的结合,形成了一种亦明亦暗的朦胧感,同时也产生了深层的象征意义。“黑夜”象征诗人所处的灾难时代,“寻找光明的黑色眼睛”象征对正义美好的追求以及对黑暗政治的否定,而“我”与诗的题目相联系,象征着一代人。诗人将实与虚暗暗缝合在一起,不着痕迹,让这首诗歌充满了辩证的哲理色彩和强大的艺术力量,经世多年而依然意蕴无穷。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唐骅.绘画艺术语言的探析[J].美与时代(下),2011 (08):69.
[3]李元成.构图在绘画中的地位[J].美术界,2006(05):62.
[4]白丁.绘画创作中的理性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