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批阅无数学生的作文,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作文仍是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缺乏新意的现状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东凑西扯、胡编乱造,很多作文几乎没有什么可读、可信、可赏的内容。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过多地人为操纵作文过程,造成学生作文中主体地位缺失,久而久之,使学生的作文兴趣索然。我在进行作文个性化课题实验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努力尝试在作文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我将自己的粗浅做法介绍如下。
一、作文课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很多学生之所以一到作文课就痛苦不堪,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把“作文”看得高高在上,觉得作文一定要“郑重其事”的,并要写得非常好,没把作文与自己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所以才会生搬硬套,把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挪”到自己的作文中。其实,作文的生命在于真实。学生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真实的生活,写自己经历过的真实的感受,才能写出好作文。所以,在作文课前,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在心里拉近与“作文”的距离。
1.收集材料。在进行游记类、介绍类说明文写作训练时,在作文课前,我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络上查阅资料。如进行“说家乡”口语作文训练时,我先帮助学生尽快确定写作范围。在“说说咱兴安”这个主题目下,我拟定几个相关的子题目,如“红色的摇篮”“绿色的净土”“金色的粮仓”“秀美迷人的白灵湖”等等。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子题开始查阅资料。丰富翔实的材料,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了基础。这样,就把课内学习延伸到校园之外,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观念,也让学生乐于写作,愿意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因为有着明确的收集要求和写作动机,就使学生在作文之前就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了学生处处留心、积累材料的习惯。
2.多向讨论。怎样让学生尽快接受话题作文这种新题型,我除了结合范文给学生讲解话题作文的写作规律外,还组织学生对学生习作共同讨论,认真找出范文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亲自体会他人作文的好坏,这样比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唱“独角戏”有效多了。如一次月考的作文是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作文讲评时,我特意选出一篇46分的一类文和一篇25分的四类文打印出来,人手一份,让每一名学生都当“作文点评老师”分别对这两篇考场习作进行自我评判,找出值得自己学习和提醒自己注意的事项。然后,我组织学生共同交流体会,结果这两节作文讲评课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理清了思路后。学生再重写这个话题作文,过关率竟高达92%。
二、写作形式上发挥主体意识
我曾经按学生习作的实际程度尝试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作文,效果很好。师生合作作文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首先,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接着,学生轮流阅读组内成员作文,由小组长主持,允许小组成员任选一篇最让自己有评论意愿的作文阐述自己的见解,要求能从优点长处和缺点不足两方面着手进行评价。学生根据评改意见进行补充修改。接下来,在作文课上,当堂诵读优秀习作,学生简述构思过程,由评改者作评析,其他同学作补充。对遣词用句独到的文章,要求学生摘录后,汇集起来进行交流。组内评析后推荐出佳作。这个阶段成果由班级小报《飞翔报》展现。
以上基本程序可归结为:大家共同选题议题——个人拟写文稿——组内互批互改——定稿誊写——小组评议——推荐组稿成报。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充当主角,教师仅仅是配角,是顾问,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评议互动中提高主体意识
我对作文评改进行了新的尝试,由传统的教师一人批改的形式改为教师面批、学生自批、他批、小组评改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这种评改形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先进行知识传授、示范。教师先给学生讲解各类评价标准的内涵,通过当堂示范评改,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及步骤,小到改错别字、标点,大到文章结构、材料安排、立意。尤其对每学期的第一篇作文都按照评价标准详细评改,示范给学生,让学生学习,作为参考。
2.学生进行具体实践。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参照教师的评改,通过自批、他批或小组评改的形式进行作文评改。最后,评改者将所改的作文与作者本人交流,小作者就评改意见查找问题并及时修改。
四、讲评革新中尽显主体意识
讲评中,我做到“还评于生”,调动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我的讲评一般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把学生修改好的作文打印出来,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然后,学生讲解自己或者本小组对文章的思考,以及修改的过程及想法,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修改意见。一个学生讲解完毕,其他学生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向修改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写出佳作的小作者回答大家的提问。这时,教师适时出场,针对前面学生发言的情况,总结学生修改意见。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能与大家分享,学期结束后,我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修改,然后通过组稿、设计、写序言、编排、打印,最后整理成册。当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同学面前,每个学生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经过以上努力后,改变了学生怕写作文的情况,学生作文中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责编 张翼翔)
一、作文课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很多学生之所以一到作文课就痛苦不堪,是因为他们潜意识中把“作文”看得高高在上,觉得作文一定要“郑重其事”的,并要写得非常好,没把作文与自己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所以才会生搬硬套,把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挪”到自己的作文中。其实,作文的生命在于真实。学生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真实的生活,写自己经历过的真实的感受,才能写出好作文。所以,在作文课前,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在心里拉近与“作文”的距离。
1.收集材料。在进行游记类、介绍类说明文写作训练时,在作文课前,我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络上查阅资料。如进行“说家乡”口语作文训练时,我先帮助学生尽快确定写作范围。在“说说咱兴安”这个主题目下,我拟定几个相关的子题目,如“红色的摇篮”“绿色的净土”“金色的粮仓”“秀美迷人的白灵湖”等等。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子题开始查阅资料。丰富翔实的材料,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了基础。这样,就把课内学习延伸到校园之外,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观念,也让学生乐于写作,愿意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因为有着明确的收集要求和写作动机,就使学生在作文之前就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了学生处处留心、积累材料的习惯。
2.多向讨论。怎样让学生尽快接受话题作文这种新题型,我除了结合范文给学生讲解话题作文的写作规律外,还组织学生对学生习作共同讨论,认真找出范文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亲自体会他人作文的好坏,这样比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唱“独角戏”有效多了。如一次月考的作文是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作文讲评时,我特意选出一篇46分的一类文和一篇25分的四类文打印出来,人手一份,让每一名学生都当“作文点评老师”分别对这两篇考场习作进行自我评判,找出值得自己学习和提醒自己注意的事项。然后,我组织学生共同交流体会,结果这两节作文讲评课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理清了思路后。学生再重写这个话题作文,过关率竟高达92%。
二、写作形式上发挥主体意识
我曾经按学生习作的实际程度尝试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作文,效果很好。师生合作作文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首先,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接着,学生轮流阅读组内成员作文,由小组长主持,允许小组成员任选一篇最让自己有评论意愿的作文阐述自己的见解,要求能从优点长处和缺点不足两方面着手进行评价。学生根据评改意见进行补充修改。接下来,在作文课上,当堂诵读优秀习作,学生简述构思过程,由评改者作评析,其他同学作补充。对遣词用句独到的文章,要求学生摘录后,汇集起来进行交流。组内评析后推荐出佳作。这个阶段成果由班级小报《飞翔报》展现。
以上基本程序可归结为:大家共同选题议题——个人拟写文稿——组内互批互改——定稿誊写——小组评议——推荐组稿成报。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充当主角,教师仅仅是配角,是顾问,使得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评议互动中提高主体意识
我对作文评改进行了新的尝试,由传统的教师一人批改的形式改为教师面批、学生自批、他批、小组评改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这种评改形式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先进行知识传授、示范。教师先给学生讲解各类评价标准的内涵,通过当堂示范评改,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及步骤,小到改错别字、标点,大到文章结构、材料安排、立意。尤其对每学期的第一篇作文都按照评价标准详细评改,示范给学生,让学生学习,作为参考。
2.学生进行具体实践。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参照教师的评改,通过自批、他批或小组评改的形式进行作文评改。最后,评改者将所改的作文与作者本人交流,小作者就评改意见查找问题并及时修改。
四、讲评革新中尽显主体意识
讲评中,我做到“还评于生”,调动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我的讲评一般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把学生修改好的作文打印出来,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然后,学生讲解自己或者本小组对文章的思考,以及修改的过程及想法,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修改意见。一个学生讲解完毕,其他学生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向修改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写出佳作的小作者回答大家的提问。这时,教师适时出场,针对前面学生发言的情况,总结学生修改意见。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能与大家分享,学期结束后,我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修改,然后通过组稿、设计、写序言、编排、打印,最后整理成册。当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同学面前,每个学生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经过以上努力后,改变了学生怕写作文的情况,学生作文中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