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是很多业内人士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但很多探讨都仅仅限于如何管理的层面,而很少追问与反思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机制的问题。笔者以为,高校管理应该重在“理”,而不在“管”,这里的“理”应该包括梳理、护理、调理等多方面,只要这样,才更加符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独特性与根本性。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对象;义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2-02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从整体上而言,还不太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还不太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第一,关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使得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一般都存在管理方向上由上而下的单向性特征。准确地讲,即从行政职能机构作用于——教育教学承担单位、教育教学承担者——的纵向性的管理。例如,我国高校的管理机制多年来一般都是三层架构,即作为第一层的学校领导层,作为第二层的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科研、人事、后勤部门等中间层,作为第三层又分别隶属于各个中间管理层的各个科级单位和下属基层员工。当然,这种管理机制的明显好处是它很好地呈现了“管理”的本色,其一以贯之的单向性特征尤其有助于上令下达。否则,这种机制也不会长期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固定动作”或“习惯作为”。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在这种管理机制之下,下情上达会受限,人文气息被拘束,特色个性遇阻挡,集思广益不被看重。其最终结果一来很可能造成上令得不到通畅地下达、工作任务的落实被打折扣的结果;二来也不排除因上级在工作策略、工作安排上的失误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的可能性。特别是当教学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民主氛围不良的情状变成常态的时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就等同于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一样,不得不陷入生硬刻板机械的复制程序中。由此,学校或二级学院就完全成为了上级乃至平级行政部门的佣属机构,而行政管理的浓重痕迹也就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大肆蔓延。这给大家的印象和造成的事实就是,办学的主体主要在于上级或平级行政部门,而不是广大一线教师。而且“行政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全按照行政管理机制的规范行事,学校内各个层次的行政人员也就变成了管理主体,成了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而具体的教学人员在相当程度上被放置在了教学机体的末位,成了行政管理的对象之一,成了缺少独立自主发展、缺少参与制度创新的被动的任务完成者。其中的根本缘由就在于:当一种事物或一种体制已然陷入一种惟一的、单向性的路径时,其内在应有的多样性、可变性、丰富性必然受损,甚至消泯。
第二,质疑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对象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教师与学生。就教师而言,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从管理层面出发,基本上是管理者布置、分配教学任务,教师服从安排、实施教学的固定程序,而不去考虑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想法与感受。而上述自上而下单向性的管理机制使得普通教师在持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时,很少得到重视、沟通与交流,其结果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例如,在教学评价体制当中,由于高校的教学评估机制存在严重的“一刀切”、模式化、“标准作业”等弊病,致使当今许多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变得单调、刻板又拘谨。这种做法,很可能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需求,也很可能阻碍原本可以生长的教育创新机遇。笔者认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教师决不应该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对象,而应该是高校教育教学终极目标实现的重要部分。如果高校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最大化,那么高校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最大化地实现。所以,应该善待每一位教师的付出,尊重每一位教师人格与个性,使其专业素养得到最大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另一对象是学生。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上都是90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和精神特点又不同于80后,整个状况显得更为复杂。总之,上述情形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要求。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在这当中,培养人才既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也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笔者认为,在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当中,培养人才是首当其冲、至关重要的基础性职能。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和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的,所以,眼下的高校的管理机制的确不能满足新时代、新环境下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
第三,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服务与支持意识。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提到了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就是: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要注重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笔者以为,上述教育部规定的教学管理基本方法应该得到修改,因为任何方法的采用与实施首先来自于一种理念,而我们现在需要确立的理念就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服务与支持意识。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的服务。学校是服务的提供者,理应以服务的对象为本,即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现代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任务直接的完成者、落实者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与中心,而教学单位的其他部门包括领导层全都属于教学支持机构范畴。所以,教学管理人员的新定位就是必须树立明确的服务与支持意识,明确服务与支持教学的思想,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义务。所以,教学管理人员要牢牢树立服务教学支持教学的思想,强化服务与支持意识,牢牢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确保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此外,教学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时刻准备接受新知识,切实提高工作水平,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服务与支持工作。为此,打破刚性、居高临下、缺少人文性、交流性的管理者心态,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首先完成的心理课题。
总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应该重在“理”,而不在“管”,这里的“理”应该包括梳理、护理、调理等多方面,所以管理者只有放低姿态、放平心态,以最大的热情支持并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才算是真正尽到了义务。
作者简介:雷岩岭(1964-),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韩翠玲(1963-),女,陕西岐山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荆江(1970-),男,陕西西安人,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对象;义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2-02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从整体上而言,还不太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还不太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第一,关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使得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一般都存在管理方向上由上而下的单向性特征。准确地讲,即从行政职能机构作用于——教育教学承担单位、教育教学承担者——的纵向性的管理。例如,我国高校的管理机制多年来一般都是三层架构,即作为第一层的学校领导层,作为第二层的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科研、人事、后勤部门等中间层,作为第三层又分别隶属于各个中间管理层的各个科级单位和下属基层员工。当然,这种管理机制的明显好处是它很好地呈现了“管理”的本色,其一以贯之的单向性特征尤其有助于上令下达。否则,这种机制也不会长期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固定动作”或“习惯作为”。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在这种管理机制之下,下情上达会受限,人文气息被拘束,特色个性遇阻挡,集思广益不被看重。其最终结果一来很可能造成上令得不到通畅地下达、工作任务的落实被打折扣的结果;二来也不排除因上级在工作策略、工作安排上的失误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的可能性。特别是当教学管理行政化现象严重,民主氛围不良的情状变成常态的时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就等同于现代化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一样,不得不陷入生硬刻板机械的复制程序中。由此,学校或二级学院就完全成为了上级乃至平级行政部门的佣属机构,而行政管理的浓重痕迹也就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大肆蔓延。这给大家的印象和造成的事实就是,办学的主体主要在于上级或平级行政部门,而不是广大一线教师。而且“行政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全按照行政管理机制的规范行事,学校内各个层次的行政人员也就变成了管理主体,成了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而具体的教学人员在相当程度上被放置在了教学机体的末位,成了行政管理的对象之一,成了缺少独立自主发展、缺少参与制度创新的被动的任务完成者。其中的根本缘由就在于:当一种事物或一种体制已然陷入一种惟一的、单向性的路径时,其内在应有的多样性、可变性、丰富性必然受损,甚至消泯。
第二,质疑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对象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包括教师与学生。就教师而言,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从管理层面出发,基本上是管理者布置、分配教学任务,教师服从安排、实施教学的固定程序,而不去考虑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想法与感受。而上述自上而下单向性的管理机制使得普通教师在持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时,很少得到重视、沟通与交流,其结果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例如,在教学评价体制当中,由于高校的教学评估机制存在严重的“一刀切”、模式化、“标准作业”等弊病,致使当今许多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变得单调、刻板又拘谨。这种做法,很可能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需求,也很可能阻碍原本可以生长的教育创新机遇。笔者认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教师决不应该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对象,而应该是高校教育教学终极目标实现的重要部分。如果高校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最大化,那么高校教育教学效果也会最大化地实现。所以,应该善待每一位教师的付出,尊重每一位教师人格与个性,使其专业素养得到最大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另一对象是学生。目前高校在校生基本上都是90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和精神特点又不同于80后,整个状况显得更为复杂。总之,上述情形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要求。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在这当中,培养人才既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也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笔者认为,在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当中,培养人才是首当其冲、至关重要的基础性职能。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和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的,所以,眼下的高校的管理机制的确不能满足新时代、新环境下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
第三,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服务与支持意识。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提到了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就是: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要注重现代管理方法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努力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笔者以为,上述教育部规定的教学管理基本方法应该得到修改,因为任何方法的采用与实施首先来自于一种理念,而我们现在需要确立的理念就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服务与支持意识。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的服务。学校是服务的提供者,理应以服务的对象为本,即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现代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任务直接的完成者、落实者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与中心,而教学单位的其他部门包括领导层全都属于教学支持机构范畴。所以,教学管理人员的新定位就是必须树立明确的服务与支持意识,明确服务与支持教学的思想,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义务。所以,教学管理人员要牢牢树立服务教学支持教学的思想,强化服务与支持意识,牢牢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确保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此外,教学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时刻准备接受新知识,切实提高工作水平,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服务与支持工作。为此,打破刚性、居高临下、缺少人文性、交流性的管理者心态,是教育教学管理者必须首先完成的心理课题。
总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应该重在“理”,而不在“管”,这里的“理”应该包括梳理、护理、调理等多方面,所以管理者只有放低姿态、放平心态,以最大的热情支持并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才算是真正尽到了义务。
作者简介:雷岩岭(1964-),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韩翠玲(1963-),女,陕西岐山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荆江(1970-),男,陕西西安人,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