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江:初期市场,理性报价才有吸引力
报价很容易,不报价才难。内热外冷的市场,如何处理报价问题,吸引外地藏家关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刘清明(汉中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从今年六月以后的运行情况看,半数上刊石友自觉坚持了报价联盟的约定。形质色纹的实物性和不同观赏面的立体性,需要现场确立认知,对买方负责是不报价的主要原因。
刘全福(安康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经营汉江石5年):报价联盟,虽然在本质上无法调控市场,但对于盲目报高价的石友能起到提醒作用,对发热的市场也是清醒剂。在汉江,中下等的石头报价偏高,但精品石的价位却不高,导致“好石头被捡漏,不好的石头卖不出去”。在汉水流域,对石头本身和市场的认识都需要再加强。
张波(郧阳奇石协会常务副会长,经营汉江石10年):这是一种思考,做法非常好。汉江石成交价和对外报价普遍偏高,提出“理性报价”是有必要的。这几年一些媒体的天价报道,其实起到的是负面作用,每个人都做“捡块石头就成富翁”的梦,对奇石产业的发展一点好处也没有。石友基本上都是参照以往成交的案例来判断自己同类的石头应该卖多少,但对“这块石头”本身、对当地市场在全国市场的地位、目前整个市场的行情等等都不去了解,造成很多石种内热外冷。郧县最近成交的几块石头,价格都不错,但在柳州的话估计是卖不上这个价的。
王志刚(浙江奇石藏家):成立“报价联盟”,让本地奇石的价格理性增长,稳步抬升,有利于当地奇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只是操作起来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个可以慢慢讨论完善。一个石种一开始推向市场,价格确实不能太高,要让人觉得可以入手,玩得起来。打电话来就是认可了,一开口太高价容易把人的兴头浇灭。
刘清明:理性报价、自觉调整,“联盟”对我地石市的正面作用开始显现。同时,汉中石友对国内石界的中肯建议回应积极,各种反思和热议不绝,对汉中奇石市场将产生深远影响。
全新的石种,待开发的资源,刚刚起步的价格,何不应汉中石友之邀,欣然前往呢!
长江:市场发力,突破认识比盲目高价更重要
正在发热的长江石市场如何“退烧”?认识石头,理性看待价格,才能避免普货高价、精品贱卖的问题。
李茂林(产地长江石玩家,去年开店经营):近两年长江成交了一些高价的石头,让整个长江石价格有了一个高潮,不好的是,石友漫天要价,几十万、上百万的叫价,导致藏家反感,望而却步,造成石头的滞销。但绝大部分真正好的石头并没有体现出来相应的高价位,这同样不利于市场的平衡发展。
张军(温江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经营长江石3年):现在市场上报价乱,有的石头卖几十万,其他人就进行比较,这个现象太普遍了。却不知道买石头是个激情消费、偶然消费。宜宾有一块石头有人出40万,没卖,现在4万也没人要。还有市场上有一个酒坛买家给到50万,没卖,现在再没人能出到这个价格了。这是对自己的石头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市场赏玩风向也影响奇石价格,不能准确把握就会吃亏。长江石市场有特别典型的例子。前几年红石头绿石头好卖,有人看别人“一百斤的卖二万”,给自己三百斤的石头定价“三万”。结果几年过去,画面石火起来了,他那块石头三千也没人买。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对石头认识不到位,定价就或偏高或偏低。
王志刚:奇石成交过程中个人因素占比很大,不具有普遍性与可复制性。喊高价的石头,如果价值达到了,卖的懂,买的懂,这种高价成交是好事,让奇石价值得到了体现。如果卖方不懂,或有自己的偏好、或跟已有成交作简单类比,造成A石头在某个时间段成交,这不代表与A接近的石头市场就认可这个价格。比如东阳的朋友玩潦河石,就是因为长江石的要价太高,而潦河石和有些长江石的表现有相同之处,认为可以买回去玩,买来买去,越买越多,越玩越上瘾。他们前几天又去产地搞了一车。
李伯垣(河北奇石藏家,关注长江石3年):一般市场是石农——石商——高一级石商和当地藏家——收藏家,长江石市场基本上没有二三级市场,直接是石农——藏家,中间的流通环节没有了,不能证明价格是否合理,没法检验。
长江石市场的高价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价值与价格的不匹配,所以才会有普通石头报出很高的价格,而好石头被当作一般的石头卖掉的情况。现在长江石市场缺的是对长江石认识的突破,虽然都在学习,但赏石的基础理论还不够扎实,所以目前只是在卖材料,离“艺术创作”还有一定距离;好石头要有神韵而非没有生气的标本,不是和高价成交的石头“像”就是好石头了。
如果一味高价,最后价格就是上去了,我们也只是赢在了价格上,而不是认知与文化上。
张军:温江拍卖这两年在做的事情,一是针对普通拍品,专门有一个九到十一人的定价部门,依据市场同类石的成交价,评估成员各自给出略低一点的报价,再去掉一个最低价,一个最高价,以确保定出尽量合理、有吸引力的起拍价格;二是运作了几块精品高价石,就是想在“好石头”与“好价格”之间划个等号,让石友正确认识长江石的价值。
采访中,提起新兴市场,各地石友和藏家常会举柳州的例子进行对比。走过“漫天要价”的炒作阶段,逐渐学会理性操作的柳州,可以给新市场哪些借鉴呢?
无论柳州当地石友还是外地买家,对柳州市场价格的理性趋势是一致认同的。在柳州研究和经营奇石多年的杨勇生介绍:柳州对市场把握和石头的认识到位,源于二十多年的市场积累与沉淀。整个奇石市场的状况,以及石商的经营基础,是理性报价的客观条件。同样在柳州研究与经营奇石的萧琳指出:任何市场都有一个发烧胡乱要价的过程,但谁能先冷静、理智下来,谁就是王者、赢家。贵州奇石藏家孙瀑恩发现:柳州作为成熟市场,分化愈加明显。精品石价格依然高,但通货的价格却很低得惊人。很少会曝出新兴市场如长江石市场上“高一脚,低一脚”的成交。山西奇石藏家陈鸿滨最认可柳州在价值判断上的成熟。他今年多次到柳州购买藏品级石头,发现柳州对石头的价值判断趋于统一,什么是好石头,什么是普通的,基本上有公认。与石头相关的产业比如底座制作,从款式、材质及价格上来讲,性价比都很高。
报价暴露的问题,并非价格本身,其根源还是对石头的认知,对市场的把握。诚然,新市场难免会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但正如成熟市场石友的经验:谁能先冷静、理智下来,谁就是王者、赢家。
报价很容易,不报价才难。内热外冷的市场,如何处理报价问题,吸引外地藏家关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刘清明(汉中观赏石协会副会长):从今年六月以后的运行情况看,半数上刊石友自觉坚持了报价联盟的约定。形质色纹的实物性和不同观赏面的立体性,需要现场确立认知,对买方负责是不报价的主要原因。
刘全福(安康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经营汉江石5年):报价联盟,虽然在本质上无法调控市场,但对于盲目报高价的石友能起到提醒作用,对发热的市场也是清醒剂。在汉江,中下等的石头报价偏高,但精品石的价位却不高,导致“好石头被捡漏,不好的石头卖不出去”。在汉水流域,对石头本身和市场的认识都需要再加强。
张波(郧阳奇石协会常务副会长,经营汉江石10年):这是一种思考,做法非常好。汉江石成交价和对外报价普遍偏高,提出“理性报价”是有必要的。这几年一些媒体的天价报道,其实起到的是负面作用,每个人都做“捡块石头就成富翁”的梦,对奇石产业的发展一点好处也没有。石友基本上都是参照以往成交的案例来判断自己同类的石头应该卖多少,但对“这块石头”本身、对当地市场在全国市场的地位、目前整个市场的行情等等都不去了解,造成很多石种内热外冷。郧县最近成交的几块石头,价格都不错,但在柳州的话估计是卖不上这个价的。
王志刚(浙江奇石藏家):成立“报价联盟”,让本地奇石的价格理性增长,稳步抬升,有利于当地奇石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只是操作起来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个可以慢慢讨论完善。一个石种一开始推向市场,价格确实不能太高,要让人觉得可以入手,玩得起来。打电话来就是认可了,一开口太高价容易把人的兴头浇灭。
刘清明:理性报价、自觉调整,“联盟”对我地石市的正面作用开始显现。同时,汉中石友对国内石界的中肯建议回应积极,各种反思和热议不绝,对汉中奇石市场将产生深远影响。
全新的石种,待开发的资源,刚刚起步的价格,何不应汉中石友之邀,欣然前往呢!
长江:市场发力,突破认识比盲目高价更重要
正在发热的长江石市场如何“退烧”?认识石头,理性看待价格,才能避免普货高价、精品贱卖的问题。
李茂林(产地长江石玩家,去年开店经营):近两年长江成交了一些高价的石头,让整个长江石价格有了一个高潮,不好的是,石友漫天要价,几十万、上百万的叫价,导致藏家反感,望而却步,造成石头的滞销。但绝大部分真正好的石头并没有体现出来相应的高价位,这同样不利于市场的平衡发展。
张军(温江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经营长江石3年):现在市场上报价乱,有的石头卖几十万,其他人就进行比较,这个现象太普遍了。却不知道买石头是个激情消费、偶然消费。宜宾有一块石头有人出40万,没卖,现在4万也没人要。还有市场上有一个酒坛买家给到50万,没卖,现在再没人能出到这个价格了。这是对自己的石头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市场赏玩风向也影响奇石价格,不能准确把握就会吃亏。长江石市场有特别典型的例子。前几年红石头绿石头好卖,有人看别人“一百斤的卖二万”,给自己三百斤的石头定价“三万”。结果几年过去,画面石火起来了,他那块石头三千也没人买。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对石头认识不到位,定价就或偏高或偏低。
王志刚:奇石成交过程中个人因素占比很大,不具有普遍性与可复制性。喊高价的石头,如果价值达到了,卖的懂,买的懂,这种高价成交是好事,让奇石价值得到了体现。如果卖方不懂,或有自己的偏好、或跟已有成交作简单类比,造成A石头在某个时间段成交,这不代表与A接近的石头市场就认可这个价格。比如东阳的朋友玩潦河石,就是因为长江石的要价太高,而潦河石和有些长江石的表现有相同之处,认为可以买回去玩,买来买去,越买越多,越玩越上瘾。他们前几天又去产地搞了一车。
李伯垣(河北奇石藏家,关注长江石3年):一般市场是石农——石商——高一级石商和当地藏家——收藏家,长江石市场基本上没有二三级市场,直接是石农——藏家,中间的流通环节没有了,不能证明价格是否合理,没法检验。
长江石市场的高价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价值与价格的不匹配,所以才会有普通石头报出很高的价格,而好石头被当作一般的石头卖掉的情况。现在长江石市场缺的是对长江石认识的突破,虽然都在学习,但赏石的基础理论还不够扎实,所以目前只是在卖材料,离“艺术创作”还有一定距离;好石头要有神韵而非没有生气的标本,不是和高价成交的石头“像”就是好石头了。
如果一味高价,最后价格就是上去了,我们也只是赢在了价格上,而不是认知与文化上。
张军:温江拍卖这两年在做的事情,一是针对普通拍品,专门有一个九到十一人的定价部门,依据市场同类石的成交价,评估成员各自给出略低一点的报价,再去掉一个最低价,一个最高价,以确保定出尽量合理、有吸引力的起拍价格;二是运作了几块精品高价石,就是想在“好石头”与“好价格”之间划个等号,让石友正确认识长江石的价值。
采访中,提起新兴市场,各地石友和藏家常会举柳州的例子进行对比。走过“漫天要价”的炒作阶段,逐渐学会理性操作的柳州,可以给新市场哪些借鉴呢?
无论柳州当地石友还是外地买家,对柳州市场价格的理性趋势是一致认同的。在柳州研究和经营奇石多年的杨勇生介绍:柳州对市场把握和石头的认识到位,源于二十多年的市场积累与沉淀。整个奇石市场的状况,以及石商的经营基础,是理性报价的客观条件。同样在柳州研究与经营奇石的萧琳指出:任何市场都有一个发烧胡乱要价的过程,但谁能先冷静、理智下来,谁就是王者、赢家。贵州奇石藏家孙瀑恩发现:柳州作为成熟市场,分化愈加明显。精品石价格依然高,但通货的价格却很低得惊人。很少会曝出新兴市场如长江石市场上“高一脚,低一脚”的成交。山西奇石藏家陈鸿滨最认可柳州在价值判断上的成熟。他今年多次到柳州购买藏品级石头,发现柳州对石头的价值判断趋于统一,什么是好石头,什么是普通的,基本上有公认。与石头相关的产业比如底座制作,从款式、材质及价格上来讲,性价比都很高。
报价暴露的问题,并非价格本身,其根源还是对石头的认知,对市场的把握。诚然,新市场难免会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但正如成熟市场石友的经验:谁能先冷静、理智下来,谁就是王者、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