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阐释人生价值时的一句名诗,每当我诵读这句诗时,就会想起一个人,她生就的傲骨美人儿坯,她所创造的生命价值比夏花还要绚烂;她死得很悲壮,但比秋天的落叶还要静美!
她就是著名的时代先觉者,民族自由解放的女神——赵一曼。
本刊连载《赵一曼传》一书,此书,真实全面地记述了赵一曼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及后续评说。
第三章 宜宾·长江·第一城
1.逃离封建铁围城
妇女解放同盟会在赵一曼的领导下与白花场以胡丹楹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较量,斗争取得了胜利。但封建势力并不轻易接受失败。恼羞成怒的胡丹楹等把打击矛头直指赵一曼。他们利用家族中两位叔叔李秉之、李克明和哥嫂不断给赵一曼施加压力。此时,赵一曼已无法在家自学,也无法在家乡继续开展工作。赵一曼决心离开这座封建铁围城。
1925年腊月,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姐夫郑佑之已在叙府城为赵一曼联系好了上学读书的一切事宜,让她速速打点行装,由二姐陪同前去报到。
人的一生,总是在风浪中浮沉,在矛盾中奋进,往往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才呈现出 “柳暗花明又一村”。盼星星,盼月亮,朝思暮想冲出这座铁围城的赵一曼,一旦这一十分渴望的理想要变成现实时,她反而变得犹豫了,一股莫明的愁绪涌上心头。真的让她立刻就走,离开年迈的老母亲,离开几个跟在自己屁股后头长大的侄女,离开中伯阳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叔叔婶婶及兄弟姐妹们,又都有些割舍不得。
当赵一曼看着日渐衰弱的母亲,头发已尽全白,牙齿快掉光了,原本丰满的脸颊日渐干瘪时,牵挂与割舍更觉难言。入冬以来母亲咳嗽得很厉害,常常在半夜咳醒。自己走了有谁来身边照顾母亲呢?想到这里,她默默地流下泪来。然而,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于是她尽量在走之前多帮妈妈做点事。此时,慈祥、仁爱、多情的母亲也在默默地为幺女打点行装。
当赵一曼很艰难地开口和母亲谈起要走的事时,母亲强忍着悲伤,坦然地说:“幺弟早都告诉我了,过了这个团圆年,你就走吧,不用担心我,我会好好照顾自个的。你郑大哥和二姐都替你安排好了,我也就放心了。女儿大了,早晚要离开娘的,你的几个姐姐像你这么大早都嫁人了。你和她们不一样,就走你自己的路吧,娘也不拦着你。”
听了老娘的一席话,赵一曼早已控制不住的泪水,任其像石头河的小溪一样自然流淌、宣泄。这是喜泪,这是悲泪,这是打开心灵之窗的清洗。
1926年正月初五,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春天的脚步已悄悄地来到了山乡。山坡和大地刚刚披上轻轻的绿纱,柳条上抽出一串串毛毛狗,桃枝上挂着初绽的蓓蕾,一对喜鹊在门前的芭蕉树吱吱喳喳叫个不停。
李席儒两口子昨天去给岳父拜年没有回来,二位族长叔叔正在自家里喝着小酒。瞄准这个空子,赵一曼和幺弟绍唐担着行李上路了,为了不被人注意,年迈的妈妈没有出来送行。姐弟俩直奔曾家湾二姐家而去。
一路上,姐弟俩贴心巴肝地交谈着。
“幺姐,你这一走,我好像没有了主心骨,往后我该咋办啊?”绍唐的脚步突然沉重起来。
“往后么,幺弟你首先要自立,也就是说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读好书是一个方面,但不能读死书。我走后团里的工作和农民会的工作,你要担起来。”赵一曼沉吟片刻,又对绍唐说:“幺弟呀,我走后你的担子重了,一方面要做组织的工作,一方面要照顾好年迈的老母亲,我把这一切都交给你了。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多和二姐商量。”
说着说着,远远看见二姐正在曾家湾的村口张望。二姐夫肖简青接过绍唐身上的担子说:“担子不轻嘛,一肩挑二十里,不简单呢。幺姐走了你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第二天,不知是天公作美还是大自然的多情,又是一个晴朗的春日。赵一曼和二姐坤杰、二姐夫肖简青一起迎着朝阳上路了。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沟谷川连川……从未出过远门的赵一曼执意自己背着行李,二姐要给她请个人背,她说:“以后再走多远,我都得自己背行李。现在我应该学背才对。”
出行的第一天,赵一曼和二姐走了60里路,他们在打铁场一个客栈住下了。晚上二姐李坤杰听到妹妹的呻吟声,一看她两脚都打了血泡。姐姐担心瘦弱的从未吃过苦的妹妹能不能坚持住。可第二天一起床,赵一曼又精神饱满地背起行李大踏步前进了。这天傍晚,赵一曼盼望已久的叙府城就在眼前了。
在晚霞夕照的进城路口上,远远看去有一个高大的身影站立在那里。赵一曼顿时升起一片深深的感激之情,多少年来是大姐夫的帮助、引导,使她由一个苦闷的乡下女孩子成长为一名青年团员,今天又实现走出山乡进城读书的理想。于是,她加快了脚步向郑佑之奔去。
郑佑之说:“想不到这个小幺妹,已经长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了。我代表组织欢迎你冲出封建牢笼,加入革命队伍中来。走吧,郑家大院正张灯结彩等待二位的大驾光临呢!”
2.走进郑家大院
赵一曼到宜宾求学,以字为名叫李淑宁,她来到宜宾城所到的第一个地方是郑家大院。郑家大院是宜宾早期中共党员郑量澄的家,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家庭,当时党团组织活动的秘密据点。
赵一曼与二姐的到来,受到郑家的欢迎,她们给郑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郑家的小女儿,共青团员郑奂如后来在《回忆青年时的赵一曼》中这样写到:
头天晚上,在书房开会,最后,团委书记则龙大哥通知说,明天下午派郑佑之同志到吊黄楼去接冲出封建家庭的李淑宁(即赵一曼)同志。因此,全家都忙于准备迎接这个未曾见面的亲人。尤其是母亲更忙:换被褥铺席、弄吃的。每逢接待同志,她都像接亲人那样忙个不停。
1926年的春节,刚过破五,气温还较低,阵阵寒气袭人。天已经断黑,屋里点着桐油灯,火舌不断闪动。我们在屋里烤火,母亲掀起门帘喊道:‘客人来了!’随即走进两个女客,担任团委书记的则龙大哥走在最后,他指着客人向我们介绍:这是李二姐,这是李幺姐。二人都一式打扮:身着长及膝头的毛兰家机布衣服。李二姐已到中年,李幺姐却很年轻漂亮:瘦高身材,双肩斜柳,瓜子形脸蛋,皮肤白皙,头发微黄,淡淡的眉毛下,配上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嘴角微微上翘,稍带笑意,薄薄的嘴唇掀动,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说起话来总是一说一个笑,头习惯地稍向右倾,加上优美的手势,显得落落大方。要不是那身装束,真不像个乡下姑娘。她给人的印象十分美好。
这是刚从乡下出来的赵一曼给郑家小妹奂如的最初印象。
这对于刚刚逃离了封建铁围城,走进一个全新的同志式革命大家庭中的赵一曼来说,是一种理想和梦幻的实现,是自身的解放和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她感到自己如同一只飞出樊笼的孤雁,飞回了雁阵,寻到了群体,找到了家。因此,她常滔滔不绝地用带着乡音的话语讲述自己的工作、学习以及与封建家庭斗争的情况。她曾绘声绘色地给郑家姐妹讲述白花场的斗争故事。郑奂如回忆说:
……在我们中间,她年纪最长。知识丰富,性格开朗,健谈。我们很快就成为熟人似的十分亲近,觉得李幺姐的称呼太客套,大家不约而同地直叫‘淑宁’,而不叫李幺姐了。她给我们讲过曾大姐的故事。
这位曾大姐,原先是一个吃长斋的‘守贞姑娘’,年已近30。后来是白花场妇女解放同盟的积极分子,得力干部。一曼和坤杰二姐她们所领导的妇女解放同盟会,开初正是依靠这些受苦受难的吃斋姑娘的宣传、联系而组织起来的。她们有着反封建礼教的满腔热情,工作积极性高,做出过卓越的成绩。这些争取妇女自身解放的战士,真令人敬佩啊!……一曼还给我们背诵她父亲死时她写的祭文。我们曾读过《古文观止》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种祭文有固定的格式。可她写的祭文,截然不同,一反旧套,别开生面,异常新颖。从这点也可显示她的创新精神。记得开头一句:‘关门家中坐,祸从天上落……’她用浓重的乡音把‘落’字念成‘喏’的字音,声调特别吸引人。后面接着哭诉她父亲死的悲痛心情和给她带来深重灾难。的确是这样,她父亲死后,大哥李席儒掌握了家政大权,代替父亲做了一家之长,便成了一个专制魔王。原来受父母宠爱的女儿,如今家庭地位一落千丈……一曼虽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斗争,始终没有攻破这个封建家庭的顽固堡垒,最后还是得到大姐夫郑佑之的帮助和二姐坤杰的支持,暗地送她进城读书,便来到我们家作客。
第一次进城的赵一曼,在郑家姐妹琇石和奂如的陪同下游览了这座古老的戎城(即宜宾)。登上高高的翠屏山,古城秀色一收眼底。往远处眺望,那金沙江水,如一条黄色的巨蟒,从崇山峻岭中奔泻而下;而岷江的水则如一股清流,弯弯曲曲,慢慢悠悠地向前伸展,当流至城东南角时,两江紧紧地交汇拥抱到一起,这就是著名的汇江门。万里长江的正流方从这里开始,宜宾长江第一城便由此而著称。
那金沙江上驶出的一艘艘货船,满载的是云贵高原的名贵特产——药材,从这里顺江而下,最后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而碧绿如带的岷江上,成年累月漂浮着一排排竹筏、木筏,古往今来不知从这条江上流出了多少栋梁之材!
有了这江,有了这船,就有了这古老的小城。经历了风雨、战火的洗礼,小城已走过了两千多个春秋,当然也会留下一些值得让人怀念的名胜古迹。
江北那座点将台,传说是三国时期孔明讨伐孟获,调兵点将的地方。
而吊黄楼和留杯池,则是北宋时文人墨客们推杯换盏、豪饮赋诗、抒怀凭吊的去处,那题在石壁上的不朽诗篇,启发鼓舞了多少英雄豪杰,为这片祖国的壮美山河而出生入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边的宝塔历来是镇河驱妖的象征,也是人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坐落在江南、江北的黑塔和白塔,也许正承载着这一使命。
小城前有双江环抱,背依真武、翠屏两座山,这天府之国中的一颗明珠,川南首府,水陆交通重要码头千百年来就英姿飒爽地屹立在青山秀水之间。坐落在山半腰的翠屏书院,书香亭台,古木参天,素有小城一景的翠屏晚钟在云雾缥缈中敲响,清悠回荡,绕城不绝。
赵一曼也许不会想到,在她死后,宜宾人民把她的事迹陈列在这座书院里,成为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此乃后话。
热闹的日子过得特别快,不几天,团组织交下一个任务,要我们帮助一曼复习功课,准备投考女中。这么一来,再不能听她讲故事了,马上投入到复习功课的新战斗中去。幸而她的语文程度较好,不用复习,高小的算术课她早学过,考初中一年级二期,复习初一算术就行了。其实初中一册算术课本,只是高小算术的进一步深化,只要小学基础好,并不难学。在复习过程中,一曼十分用功,不怕困难,认真地反复演算。对于单位的换算、分数的乘除法,比例的意义,反比、正比等她都会,只是不那么熟练,对于比较费思考的应用题演算,也还表现出她的思路敏捷,计算起来,也不太慢。可是,她并不满足,每天仍按时专心复习。……据学校英文老师黄钧尧说,插班生不考英语。这对没学过英文的一曼来说,又减轻一重担,她便专攻算术一门课,除了白天做习题,每晚都熬到深夜。
我们从郑奂如的这段回忆中,看到赵一曼的刻苦用功,并得到大家的帮助和爱戴。
元宵节很快就过去了,二姐已返回乡下,赵一曼吩咐二姐要继续努力做好组织扩大妇女解放同盟的工作。学校也即将开学了。郑佑之正忙于党团组织的发展,并建立宜宾特支的工作。他把一曼交给郑家姐妹就很少过问了。在开学前,他特意抽出时间来,以组织的名义,亲切而温柔地说:“李淑宁同志,功课准备怎样了,考女中没问题吧?”然后自问自答道:“我想,我们聪明的淑宁,肯定没问题。”
赵一曼突然觉得郑佑之有点不对劲,她惊呼:“大姐夫,你怎么把胡子剃掉了。”这时,把郑家姐妹逗得大笑起来:“郑大哥的胡子已经剃掉几天了,你怎么才发现。”赵一曼脱口而出:“从小看他大胡子已经习惯了,这一剃掉了看着有些生疏。”
郑佑之摸着自己剃光了的下巴,自嘲地说:“我是想拉近与大家的距离。”这时,调皮的小妹妹奂如,朝着赵一曼做了一个鬼脸,“郑大哥是想拉近与淑宁姐的距离吧!”
赵一曼听出这个玩笑是冲着她来的,急忙去追打这个顽皮的小妹妹:“教你这个多嘴的小丫头,看我怎么收拾你。”于是,姐妹俩笑闹着滚打在一起。这是赵一曼青春时期最幸福快乐的一段时光。
3.初入女中
开学这天,赵一曼很早就起床了。洗完脸,郑琇石把她原来绾在后脑勺上的粑粑似的发髻紧贴着后颈窝。这是城里最时兴的发式。又拿出头天晚上准备好的双壁大姐的素花华丝葛短袄,黑绸裙给赵一曼换上,把她妆扮成个时髦的城市大姑娘。她向前迈两步,扭动细腰枝,更显得体态轻盈,风姿潇洒。这时的赵一曼前后判若两人。大家为此大笑起来。
平时落落大方的赵一曼,现在却笑得忸怩不安,在油灯下,映得两颊绯红,越发娇艳。“啊!真是仙女下凡了!”琇石尖着嗓门嚷道。一边伸手过去咯吱她,俩人滚在床沿上笑个不止。
1926年正月十六日,赵一曼心中充满喜悦和激动,来到世界上已匆匆二十个春秋,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终于跨进了这所正规学堂,赢得了上学读书的权利。她跟随郑家姐妹早早来到宜宾女子中学(现在是宜宾第二中学)。经过考试,赵一曼被录取了,插班在中三班上课。郑家姐妹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赵一曼的学习和生活。
然而,同学们并不都像郑家姐妹那样。那个年代,能来女中读书的多数是富商巨贾的名门闺秀。这些小姐们,成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珠光宝气。说起话来娇娇滴滴,走起路来袅袅婷婷。对于班上新来的年龄偏大又有些土气的赵一曼不放在眼里,背地里还说一些闲话。可是,赵一曼知道后,只不过是淡淡地一笑了之。她从不说人家好歹,只觉得自己绝不能落在后边,必须努力学习才行。她在班上年纪最大,已经满二十岁了才上中学,班上最小的才十一二岁。如果落后在小妹妹后边,多难为情呀!这也是促使她努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开学的第一堂作文课,国文老师尹绍洲(当时是中共党员)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不如归去”与“炒米糖开水”的叫声谁最凄惨。
顿时,同学们瞪着一双双大眼睛,你瞧瞧我,我看看你。这对于大多数家庭富裕的女孩子来说,没有接触过进步思想,不懂得贫穷压迫,不了解社会现实,这个政治思想性很强又很含蓄的题目是很难理解的,自然不知从何下笔写起。
而坐在后一排的赵一曼,却与众不同,她阅读过“五四”以来进步刊物上的许多政论文章,了解当时中国社会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人民生活苦难,她还亲自参加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于是,她略微思索片刻,便唰唰唰奋笔疾书。
春天来了,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不停地叫着。听起来不免令人伤感,催人泪下,所以古诗人有‘杜鹃泣血’的诗句,形容其叫声的凄怆。
杜鹃鸟要生存,当它们受到外来侵袭时,要啼叫,要哀鸣,这是它们自卫的本能,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诗人们听到杜鹃的叫声,引发了对自身际遇的联想,以表达其感时伤怀的情调。
‘炒米糖开水’则是街头巷尾小贩的叫卖声。当夜阑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炒米糖开水’、‘炒米糖开水’的喊叫。特别是风雨之夜,小贩披着蓑衣,踏着泥泞的道路,一手提着开水壶,一手提着盛炒米糖的竹篮子,顶着风雨穿街过巷地凄苦叫卖。
这种声音并不像‘不如归去’的叫声那样打动诗人的心扉。但是,我却认为‘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更凄惨,更令人同情。
为什么呢?
我们的国家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军阀官僚、土豪劣绅的盘剥,国势衰危,民不聊生,痛苦已极。还有一种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自己不劳动却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他们的幸福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而贫苦的人民,被压在社会底层,苦难深重,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他们为了求生存,被迫做小贩沿街叫卖‘炒米糖开水’!这种叫卖声,深夜传来,更扣人心弦,每每听之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必须加以改造!
尹绍洲老师看了赵一曼的作文非常高兴,他把赵一曼的作文拿到作文讲评会上,全文朗读给大家听,并把她的作文与另外一篇没有思想性的作文加以比较,指出只有赵一曼真正理解了文题,并且联系实际,写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出了改造社会的主张。赵一曼不仅受到老师的表扬,更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特别是那些看不起她是乡下姑娘的小姐们。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着她问:“李淑宁,你怎么能想出这么深刻的道理呢?”“讲给我们听一听,你的思想性是从哪得来的?”
赵一曼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同学们进行宣传。她从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入侵讲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又讲妇女解放,男女平权。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因此,课余时间赵一曼总被同学们拉到各个班,各个寝室。她也主动和同学们交朋友,把一些进步书刊推荐给同学们看。同学们有什么困难,她会帮助解决;同学们发生争执,她出面调解。赵一曼像一块磁石一样,把同学们吸引到自己身边,团结在组织周围。
1926年2月底,在社会主义青年团宜宾地方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赵一曼被选为团地委候补委员。3月初,中共宜宾特支建立,赵一曼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4.前卫的标识
赵一曼以她深刻的思想,改造社会的大胆主张和惊人的文采,受到老师的好评和同学们的敬佩。赵一曼是前卫的,她的前卫不仅表现在具有先锋的思想,而且产生巨大的颠覆之力。
当时的女中校长陈智源,成都女师毕业。她沿袭女师的陈规陋习,学校刚一开学,便贴出布告,规定中学班的女同学一律绾髻,不得梳辫子。以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都在脑后梳个大发髻,即所谓的粑粑式头。可是,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如果也在脑后绾个大发髻,像个什么样子,不正像个小童养媳吗?这引起同学们的反感。但大家都敢怒而不敢言。作为新女性的赵一曼,及时地向团组织反映了这一情况,提出了反封建礼教的看法,得到党团组织的支持。
于是赵一曼领着团员去找校长,她说:梳头、绾髻纯粹是女孩子的事,学校教学生读书,没有必要管这种事。陈校长说:“这是教育局的规定,我也没有办法,你们就照章办事好了。”
赵一曼单刀直入地说:“既然同学们不愿绾,教育局又非得这么做,学校硬要照章办事,那只好由校长和学监带个好头。”
很快,赵一曼在《叙州日报》上发了一篇短文,题目是《俭省校徽的好办法》。文章的大意是,女子争独立,讲平等,这是当今女权运动的主流,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然而,教育局却要求女学生绾髻,这不是干涉我们的自由吗?如果女中的学生都遵照局长的旨意,将头发绾起来,也就用不着戴校徽了,真是一个奇妙的办法!文章巧妙地讽刺了教育局和学校的不合理规定,尖锐地指出这是歧视妇女的封建陋规。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一天清晨,赵一曼领着十几个披着长发的女生,来到学监的办公室。赵一曼恭恭敬敬地对学监说:“龙先生您好,学校规定绾髻,我们都不会,特别是这些小同学,请学监教一教我们,帮我们绾好。如果绾不好会丢了学校的脸。”
龙学监没有料到学生们会有这一招,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群学生,气呼呼地说:“这是什么话,你们绾不来,我就会绾吗?”赵一曼马上对同学们说:“既然龙学监都不会绾,那我们只好把头发剪掉了。”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一片喀嚓、喀嚓声,同学们顺手掏出随身携带的剪刀,互相把长发剪成齐耳的短发。
赵一曼和同学们这一突如其来的举措,吓坏了学监,她愣在那里半天没有说上话来。最后有气无力地说:“你们走吧。”
五四运动以来,女子剪发是一种时尚。宜宾女中的同学在赵一曼的带动下,纷纷剪掉了长发。而后在团组织和学生会的号召下,川南各地的女子中学也跟风效仿。在女学生的示范带动下,许多乡镇和农村的女子也受其影响,剪短了千百年来受之于父母的长头发。
同学中有一个叫麻德旭的,长得如花似玉,能歌善舞,是同学们公认的校花。由于家里十分有钱,她父亲称得上县里为数不多的财主,她深得父母的宠爱,娇生惯养,因此总是以高人一等、盛气凌人、孤芳自赏的举止出现在同学面前。自从赵一曼这双自由的大脚板走进女中之日起,麻大小姐就没有正眼看过她,从心里就瞧不起她。
然而,不幸的命运正悄悄地降临到这位大家闺秀的身上。
麻家趁女儿读书之际,双亲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给定了婚事。未婚夫看上去还是人才出众,相貌可人,只是后来才知道有个病根,当地叫老母猪疯(癫痫)。为这事麻家以种种借口推迟婚期。但婆家娶媳妇心切,把婚礼定在端阳节。麻父无可奈何,只好亲自来宜宾通知女儿,一切都准备就绪,过两天来轿子接她回去完婚了。
一向高傲、自尊的麻德旭,在婚礼逼近之时想不出任何办法,只想出个吞金自杀的办法来抗拒这门婚事。于是,她写下一纸遗书,便吞下了手上戴的金戒指。同学们发现后,报告了学监,送到医院抢救。
赵一曼闻讯赶来,从她枕头下面翻出了绝命书,才知道事情的原由始末。便立即召集同学们,要大家同情她,支持她。麻德旭的不幸,正是封建包办婚姻种下的恶果。尔后,赵一曼又来到病房,这时麻德旭刚刚被抢救过来,看到自己一向看不起的赵一曼正在忙前忙后地帮助自己,是那么真诚、可敬、可爱。于是麻德旭热泪满面地拉着赵一曼的手说:“我没有脸见人了,我对不起你!”
赵一曼坐在麻德旭的床边上,安慰她说:“瞧你说的,没有什么对起对不起的,同学之间有一个认识过程。其实这件事本身就表明你与封建家庭包办婚姻抗争的勇气和决心。只是这种方式不可取。以后再有天大的事情说出来,大家想办法解决。”
麻德旭求助地说:“父亲说后天就来轿子接我回去完婚,我可怎么办?”她松开双手,茫然地望着大家,望着赵一曼。
赵一曼重新拉起她的双手,鼓励说:“我的好同学,这有啥犯难的,有你的勇气和决心,有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相信你一定会抗婚成功的。”
在赵一曼的帮助下,在同学和老师的支持下,麻德旭的父母最终退掉了这门婚事。这件事不光改变了麻德旭一生的命运,也震动了全校同学,使她们在反对封建意识,争取婚姻自主这个人生大事上有了前卫的标识。
(未完待续)
她就是著名的时代先觉者,民族自由解放的女神——赵一曼。
本刊连载《赵一曼传》一书,此书,真实全面地记述了赵一曼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及后续评说。
第三章 宜宾·长江·第一城
1.逃离封建铁围城
妇女解放同盟会在赵一曼的领导下与白花场以胡丹楹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较量,斗争取得了胜利。但封建势力并不轻易接受失败。恼羞成怒的胡丹楹等把打击矛头直指赵一曼。他们利用家族中两位叔叔李秉之、李克明和哥嫂不断给赵一曼施加压力。此时,赵一曼已无法在家自学,也无法在家乡继续开展工作。赵一曼决心离开这座封建铁围城。
1925年腊月,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姐夫郑佑之已在叙府城为赵一曼联系好了上学读书的一切事宜,让她速速打点行装,由二姐陪同前去报到。
人的一生,总是在风浪中浮沉,在矛盾中奋进,往往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才呈现出 “柳暗花明又一村”。盼星星,盼月亮,朝思暮想冲出这座铁围城的赵一曼,一旦这一十分渴望的理想要变成现实时,她反而变得犹豫了,一股莫明的愁绪涌上心头。真的让她立刻就走,离开年迈的老母亲,离开几个跟在自己屁股后头长大的侄女,离开中伯阳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叔叔婶婶及兄弟姐妹们,又都有些割舍不得。
当赵一曼看着日渐衰弱的母亲,头发已尽全白,牙齿快掉光了,原本丰满的脸颊日渐干瘪时,牵挂与割舍更觉难言。入冬以来母亲咳嗽得很厉害,常常在半夜咳醒。自己走了有谁来身边照顾母亲呢?想到这里,她默默地流下泪来。然而,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于是她尽量在走之前多帮妈妈做点事。此时,慈祥、仁爱、多情的母亲也在默默地为幺女打点行装。
当赵一曼很艰难地开口和母亲谈起要走的事时,母亲强忍着悲伤,坦然地说:“幺弟早都告诉我了,过了这个团圆年,你就走吧,不用担心我,我会好好照顾自个的。你郑大哥和二姐都替你安排好了,我也就放心了。女儿大了,早晚要离开娘的,你的几个姐姐像你这么大早都嫁人了。你和她们不一样,就走你自己的路吧,娘也不拦着你。”
听了老娘的一席话,赵一曼早已控制不住的泪水,任其像石头河的小溪一样自然流淌、宣泄。这是喜泪,这是悲泪,这是打开心灵之窗的清洗。
1926年正月初五,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春天的脚步已悄悄地来到了山乡。山坡和大地刚刚披上轻轻的绿纱,柳条上抽出一串串毛毛狗,桃枝上挂着初绽的蓓蕾,一对喜鹊在门前的芭蕉树吱吱喳喳叫个不停。
李席儒两口子昨天去给岳父拜年没有回来,二位族长叔叔正在自家里喝着小酒。瞄准这个空子,赵一曼和幺弟绍唐担着行李上路了,为了不被人注意,年迈的妈妈没有出来送行。姐弟俩直奔曾家湾二姐家而去。
一路上,姐弟俩贴心巴肝地交谈着。
“幺姐,你这一走,我好像没有了主心骨,往后我该咋办啊?”绍唐的脚步突然沉重起来。
“往后么,幺弟你首先要自立,也就是说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读好书是一个方面,但不能读死书。我走后团里的工作和农民会的工作,你要担起来。”赵一曼沉吟片刻,又对绍唐说:“幺弟呀,我走后你的担子重了,一方面要做组织的工作,一方面要照顾好年迈的老母亲,我把这一切都交给你了。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多和二姐商量。”
说着说着,远远看见二姐正在曾家湾的村口张望。二姐夫肖简青接过绍唐身上的担子说:“担子不轻嘛,一肩挑二十里,不简单呢。幺姐走了你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第二天,不知是天公作美还是大自然的多情,又是一个晴朗的春日。赵一曼和二姐坤杰、二姐夫肖简青一起迎着朝阳上路了。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沟谷川连川……从未出过远门的赵一曼执意自己背着行李,二姐要给她请个人背,她说:“以后再走多远,我都得自己背行李。现在我应该学背才对。”
出行的第一天,赵一曼和二姐走了60里路,他们在打铁场一个客栈住下了。晚上二姐李坤杰听到妹妹的呻吟声,一看她两脚都打了血泡。姐姐担心瘦弱的从未吃过苦的妹妹能不能坚持住。可第二天一起床,赵一曼又精神饱满地背起行李大踏步前进了。这天傍晚,赵一曼盼望已久的叙府城就在眼前了。
在晚霞夕照的进城路口上,远远看去有一个高大的身影站立在那里。赵一曼顿时升起一片深深的感激之情,多少年来是大姐夫的帮助、引导,使她由一个苦闷的乡下女孩子成长为一名青年团员,今天又实现走出山乡进城读书的理想。于是,她加快了脚步向郑佑之奔去。
郑佑之说:“想不到这个小幺妹,已经长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了。我代表组织欢迎你冲出封建牢笼,加入革命队伍中来。走吧,郑家大院正张灯结彩等待二位的大驾光临呢!”
2.走进郑家大院
赵一曼到宜宾求学,以字为名叫李淑宁,她来到宜宾城所到的第一个地方是郑家大院。郑家大院是宜宾早期中共党员郑量澄的家,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家庭,当时党团组织活动的秘密据点。
赵一曼与二姐的到来,受到郑家的欢迎,她们给郑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郑家的小女儿,共青团员郑奂如后来在《回忆青年时的赵一曼》中这样写到:
头天晚上,在书房开会,最后,团委书记则龙大哥通知说,明天下午派郑佑之同志到吊黄楼去接冲出封建家庭的李淑宁(即赵一曼)同志。因此,全家都忙于准备迎接这个未曾见面的亲人。尤其是母亲更忙:换被褥铺席、弄吃的。每逢接待同志,她都像接亲人那样忙个不停。
1926年的春节,刚过破五,气温还较低,阵阵寒气袭人。天已经断黑,屋里点着桐油灯,火舌不断闪动。我们在屋里烤火,母亲掀起门帘喊道:‘客人来了!’随即走进两个女客,担任团委书记的则龙大哥走在最后,他指着客人向我们介绍:这是李二姐,这是李幺姐。二人都一式打扮:身着长及膝头的毛兰家机布衣服。李二姐已到中年,李幺姐却很年轻漂亮:瘦高身材,双肩斜柳,瓜子形脸蛋,皮肤白皙,头发微黄,淡淡的眉毛下,配上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嘴角微微上翘,稍带笑意,薄薄的嘴唇掀动,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说起话来总是一说一个笑,头习惯地稍向右倾,加上优美的手势,显得落落大方。要不是那身装束,真不像个乡下姑娘。她给人的印象十分美好。
这是刚从乡下出来的赵一曼给郑家小妹奂如的最初印象。
这对于刚刚逃离了封建铁围城,走进一个全新的同志式革命大家庭中的赵一曼来说,是一种理想和梦幻的实现,是自身的解放和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她感到自己如同一只飞出樊笼的孤雁,飞回了雁阵,寻到了群体,找到了家。因此,她常滔滔不绝地用带着乡音的话语讲述自己的工作、学习以及与封建家庭斗争的情况。她曾绘声绘色地给郑家姐妹讲述白花场的斗争故事。郑奂如回忆说:
……在我们中间,她年纪最长。知识丰富,性格开朗,健谈。我们很快就成为熟人似的十分亲近,觉得李幺姐的称呼太客套,大家不约而同地直叫‘淑宁’,而不叫李幺姐了。她给我们讲过曾大姐的故事。
这位曾大姐,原先是一个吃长斋的‘守贞姑娘’,年已近30。后来是白花场妇女解放同盟的积极分子,得力干部。一曼和坤杰二姐她们所领导的妇女解放同盟会,开初正是依靠这些受苦受难的吃斋姑娘的宣传、联系而组织起来的。她们有着反封建礼教的满腔热情,工作积极性高,做出过卓越的成绩。这些争取妇女自身解放的战士,真令人敬佩啊!……一曼还给我们背诵她父亲死时她写的祭文。我们曾读过《古文观止》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种祭文有固定的格式。可她写的祭文,截然不同,一反旧套,别开生面,异常新颖。从这点也可显示她的创新精神。记得开头一句:‘关门家中坐,祸从天上落……’她用浓重的乡音把‘落’字念成‘喏’的字音,声调特别吸引人。后面接着哭诉她父亲死的悲痛心情和给她带来深重灾难。的确是这样,她父亲死后,大哥李席儒掌握了家政大权,代替父亲做了一家之长,便成了一个专制魔王。原来受父母宠爱的女儿,如今家庭地位一落千丈……一曼虽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斗争,始终没有攻破这个封建家庭的顽固堡垒,最后还是得到大姐夫郑佑之的帮助和二姐坤杰的支持,暗地送她进城读书,便来到我们家作客。
第一次进城的赵一曼,在郑家姐妹琇石和奂如的陪同下游览了这座古老的戎城(即宜宾)。登上高高的翠屏山,古城秀色一收眼底。往远处眺望,那金沙江水,如一条黄色的巨蟒,从崇山峻岭中奔泻而下;而岷江的水则如一股清流,弯弯曲曲,慢慢悠悠地向前伸展,当流至城东南角时,两江紧紧地交汇拥抱到一起,这就是著名的汇江门。万里长江的正流方从这里开始,宜宾长江第一城便由此而著称。
那金沙江上驶出的一艘艘货船,满载的是云贵高原的名贵特产——药材,从这里顺江而下,最后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而碧绿如带的岷江上,成年累月漂浮着一排排竹筏、木筏,古往今来不知从这条江上流出了多少栋梁之材!
有了这江,有了这船,就有了这古老的小城。经历了风雨、战火的洗礼,小城已走过了两千多个春秋,当然也会留下一些值得让人怀念的名胜古迹。
江北那座点将台,传说是三国时期孔明讨伐孟获,调兵点将的地方。
而吊黄楼和留杯池,则是北宋时文人墨客们推杯换盏、豪饮赋诗、抒怀凭吊的去处,那题在石壁上的不朽诗篇,启发鼓舞了多少英雄豪杰,为这片祖国的壮美山河而出生入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边的宝塔历来是镇河驱妖的象征,也是人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坐落在江南、江北的黑塔和白塔,也许正承载着这一使命。
小城前有双江环抱,背依真武、翠屏两座山,这天府之国中的一颗明珠,川南首府,水陆交通重要码头千百年来就英姿飒爽地屹立在青山秀水之间。坐落在山半腰的翠屏书院,书香亭台,古木参天,素有小城一景的翠屏晚钟在云雾缥缈中敲响,清悠回荡,绕城不绝。
赵一曼也许不会想到,在她死后,宜宾人民把她的事迹陈列在这座书院里,成为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此乃后话。
热闹的日子过得特别快,不几天,团组织交下一个任务,要我们帮助一曼复习功课,准备投考女中。这么一来,再不能听她讲故事了,马上投入到复习功课的新战斗中去。幸而她的语文程度较好,不用复习,高小的算术课她早学过,考初中一年级二期,复习初一算术就行了。其实初中一册算术课本,只是高小算术的进一步深化,只要小学基础好,并不难学。在复习过程中,一曼十分用功,不怕困难,认真地反复演算。对于单位的换算、分数的乘除法,比例的意义,反比、正比等她都会,只是不那么熟练,对于比较费思考的应用题演算,也还表现出她的思路敏捷,计算起来,也不太慢。可是,她并不满足,每天仍按时专心复习。……据学校英文老师黄钧尧说,插班生不考英语。这对没学过英文的一曼来说,又减轻一重担,她便专攻算术一门课,除了白天做习题,每晚都熬到深夜。
我们从郑奂如的这段回忆中,看到赵一曼的刻苦用功,并得到大家的帮助和爱戴。
元宵节很快就过去了,二姐已返回乡下,赵一曼吩咐二姐要继续努力做好组织扩大妇女解放同盟的工作。学校也即将开学了。郑佑之正忙于党团组织的发展,并建立宜宾特支的工作。他把一曼交给郑家姐妹就很少过问了。在开学前,他特意抽出时间来,以组织的名义,亲切而温柔地说:“李淑宁同志,功课准备怎样了,考女中没问题吧?”然后自问自答道:“我想,我们聪明的淑宁,肯定没问题。”
赵一曼突然觉得郑佑之有点不对劲,她惊呼:“大姐夫,你怎么把胡子剃掉了。”这时,把郑家姐妹逗得大笑起来:“郑大哥的胡子已经剃掉几天了,你怎么才发现。”赵一曼脱口而出:“从小看他大胡子已经习惯了,这一剃掉了看着有些生疏。”
郑佑之摸着自己剃光了的下巴,自嘲地说:“我是想拉近与大家的距离。”这时,调皮的小妹妹奂如,朝着赵一曼做了一个鬼脸,“郑大哥是想拉近与淑宁姐的距离吧!”
赵一曼听出这个玩笑是冲着她来的,急忙去追打这个顽皮的小妹妹:“教你这个多嘴的小丫头,看我怎么收拾你。”于是,姐妹俩笑闹着滚打在一起。这是赵一曼青春时期最幸福快乐的一段时光。
3.初入女中
开学这天,赵一曼很早就起床了。洗完脸,郑琇石把她原来绾在后脑勺上的粑粑似的发髻紧贴着后颈窝。这是城里最时兴的发式。又拿出头天晚上准备好的双壁大姐的素花华丝葛短袄,黑绸裙给赵一曼换上,把她妆扮成个时髦的城市大姑娘。她向前迈两步,扭动细腰枝,更显得体态轻盈,风姿潇洒。这时的赵一曼前后判若两人。大家为此大笑起来。
平时落落大方的赵一曼,现在却笑得忸怩不安,在油灯下,映得两颊绯红,越发娇艳。“啊!真是仙女下凡了!”琇石尖着嗓门嚷道。一边伸手过去咯吱她,俩人滚在床沿上笑个不止。
1926年正月十六日,赵一曼心中充满喜悦和激动,来到世界上已匆匆二十个春秋,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终于跨进了这所正规学堂,赢得了上学读书的权利。她跟随郑家姐妹早早来到宜宾女子中学(现在是宜宾第二中学)。经过考试,赵一曼被录取了,插班在中三班上课。郑家姐妹无微不至地关怀着赵一曼的学习和生活。
然而,同学们并不都像郑家姐妹那样。那个年代,能来女中读书的多数是富商巨贾的名门闺秀。这些小姐们,成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珠光宝气。说起话来娇娇滴滴,走起路来袅袅婷婷。对于班上新来的年龄偏大又有些土气的赵一曼不放在眼里,背地里还说一些闲话。可是,赵一曼知道后,只不过是淡淡地一笑了之。她从不说人家好歹,只觉得自己绝不能落在后边,必须努力学习才行。她在班上年纪最大,已经满二十岁了才上中学,班上最小的才十一二岁。如果落后在小妹妹后边,多难为情呀!这也是促使她努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开学的第一堂作文课,国文老师尹绍洲(当时是中共党员)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不如归去”与“炒米糖开水”的叫声谁最凄惨。
顿时,同学们瞪着一双双大眼睛,你瞧瞧我,我看看你。这对于大多数家庭富裕的女孩子来说,没有接触过进步思想,不懂得贫穷压迫,不了解社会现实,这个政治思想性很强又很含蓄的题目是很难理解的,自然不知从何下笔写起。
而坐在后一排的赵一曼,却与众不同,她阅读过“五四”以来进步刊物上的许多政论文章,了解当时中国社会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人民生活苦难,她还亲自参加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于是,她略微思索片刻,便唰唰唰奋笔疾书。
春天来了,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不停地叫着。听起来不免令人伤感,催人泪下,所以古诗人有‘杜鹃泣血’的诗句,形容其叫声的凄怆。
杜鹃鸟要生存,当它们受到外来侵袭时,要啼叫,要哀鸣,这是它们自卫的本能,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诗人们听到杜鹃的叫声,引发了对自身际遇的联想,以表达其感时伤怀的情调。
‘炒米糖开水’则是街头巷尾小贩的叫卖声。当夜阑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炒米糖开水’、‘炒米糖开水’的喊叫。特别是风雨之夜,小贩披着蓑衣,踏着泥泞的道路,一手提着开水壶,一手提着盛炒米糖的竹篮子,顶着风雨穿街过巷地凄苦叫卖。
这种声音并不像‘不如归去’的叫声那样打动诗人的心扉。但是,我却认为‘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更凄惨,更令人同情。
为什么呢?
我们的国家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军阀官僚、土豪劣绅的盘剥,国势衰危,民不聊生,痛苦已极。还有一种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自己不劳动却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他们的幸福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而贫苦的人民,被压在社会底层,苦难深重,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他们为了求生存,被迫做小贩沿街叫卖‘炒米糖开水’!这种叫卖声,深夜传来,更扣人心弦,每每听之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必须加以改造!
尹绍洲老师看了赵一曼的作文非常高兴,他把赵一曼的作文拿到作文讲评会上,全文朗读给大家听,并把她的作文与另外一篇没有思想性的作文加以比较,指出只有赵一曼真正理解了文题,并且联系实际,写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出了改造社会的主张。赵一曼不仅受到老师的表扬,更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特别是那些看不起她是乡下姑娘的小姐们。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着她问:“李淑宁,你怎么能想出这么深刻的道理呢?”“讲给我们听一听,你的思想性是从哪得来的?”
赵一曼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向同学们进行宣传。她从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入侵讲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又讲妇女解放,男女平权。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因此,课余时间赵一曼总被同学们拉到各个班,各个寝室。她也主动和同学们交朋友,把一些进步书刊推荐给同学们看。同学们有什么困难,她会帮助解决;同学们发生争执,她出面调解。赵一曼像一块磁石一样,把同学们吸引到自己身边,团结在组织周围。
1926年2月底,在社会主义青年团宜宾地方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赵一曼被选为团地委候补委员。3月初,中共宜宾特支建立,赵一曼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4.前卫的标识
赵一曼以她深刻的思想,改造社会的大胆主张和惊人的文采,受到老师的好评和同学们的敬佩。赵一曼是前卫的,她的前卫不仅表现在具有先锋的思想,而且产生巨大的颠覆之力。
当时的女中校长陈智源,成都女师毕业。她沿袭女师的陈规陋习,学校刚一开学,便贴出布告,规定中学班的女同学一律绾髻,不得梳辫子。以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都在脑后梳个大发髻,即所谓的粑粑式头。可是,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如果也在脑后绾个大发髻,像个什么样子,不正像个小童养媳吗?这引起同学们的反感。但大家都敢怒而不敢言。作为新女性的赵一曼,及时地向团组织反映了这一情况,提出了反封建礼教的看法,得到党团组织的支持。
于是赵一曼领着团员去找校长,她说:梳头、绾髻纯粹是女孩子的事,学校教学生读书,没有必要管这种事。陈校长说:“这是教育局的规定,我也没有办法,你们就照章办事好了。”
赵一曼单刀直入地说:“既然同学们不愿绾,教育局又非得这么做,学校硬要照章办事,那只好由校长和学监带个好头。”
很快,赵一曼在《叙州日报》上发了一篇短文,题目是《俭省校徽的好办法》。文章的大意是,女子争独立,讲平等,这是当今女权运动的主流,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然而,教育局却要求女学生绾髻,这不是干涉我们的自由吗?如果女中的学生都遵照局长的旨意,将头发绾起来,也就用不着戴校徽了,真是一个奇妙的办法!文章巧妙地讽刺了教育局和学校的不合理规定,尖锐地指出这是歧视妇女的封建陋规。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一天清晨,赵一曼领着十几个披着长发的女生,来到学监的办公室。赵一曼恭恭敬敬地对学监说:“龙先生您好,学校规定绾髻,我们都不会,特别是这些小同学,请学监教一教我们,帮我们绾好。如果绾不好会丢了学校的脸。”
龙学监没有料到学生们会有这一招,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群学生,气呼呼地说:“这是什么话,你们绾不来,我就会绾吗?”赵一曼马上对同学们说:“既然龙学监都不会绾,那我们只好把头发剪掉了。”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一片喀嚓、喀嚓声,同学们顺手掏出随身携带的剪刀,互相把长发剪成齐耳的短发。
赵一曼和同学们这一突如其来的举措,吓坏了学监,她愣在那里半天没有说上话来。最后有气无力地说:“你们走吧。”
五四运动以来,女子剪发是一种时尚。宜宾女中的同学在赵一曼的带动下,纷纷剪掉了长发。而后在团组织和学生会的号召下,川南各地的女子中学也跟风效仿。在女学生的示范带动下,许多乡镇和农村的女子也受其影响,剪短了千百年来受之于父母的长头发。
同学中有一个叫麻德旭的,长得如花似玉,能歌善舞,是同学们公认的校花。由于家里十分有钱,她父亲称得上县里为数不多的财主,她深得父母的宠爱,娇生惯养,因此总是以高人一等、盛气凌人、孤芳自赏的举止出现在同学面前。自从赵一曼这双自由的大脚板走进女中之日起,麻大小姐就没有正眼看过她,从心里就瞧不起她。
然而,不幸的命运正悄悄地降临到这位大家闺秀的身上。
麻家趁女儿读书之际,双亲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给定了婚事。未婚夫看上去还是人才出众,相貌可人,只是后来才知道有个病根,当地叫老母猪疯(癫痫)。为这事麻家以种种借口推迟婚期。但婆家娶媳妇心切,把婚礼定在端阳节。麻父无可奈何,只好亲自来宜宾通知女儿,一切都准备就绪,过两天来轿子接她回去完婚了。
一向高傲、自尊的麻德旭,在婚礼逼近之时想不出任何办法,只想出个吞金自杀的办法来抗拒这门婚事。于是,她写下一纸遗书,便吞下了手上戴的金戒指。同学们发现后,报告了学监,送到医院抢救。
赵一曼闻讯赶来,从她枕头下面翻出了绝命书,才知道事情的原由始末。便立即召集同学们,要大家同情她,支持她。麻德旭的不幸,正是封建包办婚姻种下的恶果。尔后,赵一曼又来到病房,这时麻德旭刚刚被抢救过来,看到自己一向看不起的赵一曼正在忙前忙后地帮助自己,是那么真诚、可敬、可爱。于是麻德旭热泪满面地拉着赵一曼的手说:“我没有脸见人了,我对不起你!”
赵一曼坐在麻德旭的床边上,安慰她说:“瞧你说的,没有什么对起对不起的,同学之间有一个认识过程。其实这件事本身就表明你与封建家庭包办婚姻抗争的勇气和决心。只是这种方式不可取。以后再有天大的事情说出来,大家想办法解决。”
麻德旭求助地说:“父亲说后天就来轿子接我回去完婚,我可怎么办?”她松开双手,茫然地望着大家,望着赵一曼。
赵一曼重新拉起她的双手,鼓励说:“我的好同学,这有啥犯难的,有你的勇气和决心,有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相信你一定会抗婚成功的。”
在赵一曼的帮助下,在同学和老师的支持下,麻德旭的父母最终退掉了这门婚事。这件事不光改变了麻德旭一生的命运,也震动了全校同学,使她们在反对封建意识,争取婚姻自主这个人生大事上有了前卫的标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