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潭古称海坛,简称岚,是福建省东部海域的一个岛县,主岛海坛岛面积342平方公里。至2011年,平潭总人口40.7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2.9万人,常用耕地面积12.9万亩。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以及福建省委、省政府把平潭开放开发作为贯彻中央对台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和海西建设的战略突破口,举全省之力,超常规推进,平潭的开放开发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总体规划的实施,各个项目的签字落地,势必要进行大量的征地,这就使平潭有限的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缩,因此,如何发挥海岛优势,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平潭深入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关键词:海岛优势 高效农业
1 平潭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困难。长期以来,受岛县地理位置的制约,平潭农民信息闭塞,缺乏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他们固守传统的分散经营,单户作战,造成了生产上严重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增产而不增收甚至欠收的现象,在平潭的近几年时有发生。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粗放,缺乏市场竞争活力。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特、稀品种少,拳头产品、档次高的产品少;禽畜品种和农产品种类单一,禽畜品种还是以猪、鸡、鸭为主,农产品种主要农作物是花生、甘薯;海水养殖,近海养殖多,深海养殖少,主要养海蛎、淡菜、紫菜等,抗台风能力低,收成之前一旦遇到台风,渔民连投的本金都收不回来。产品加工上,精、深加工的产品少,产品的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小形不成规模,农民种置蔬菜、水果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家需要,较少投放市场,市面上所卖的蔬菜、水果大多是靠岛外供给。
1.2 平潭淡水资源紧缺,海风大,不适宜高大农作物的生长,土地利用率低。农民们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年种一茬”的种植模式,一旦花生、甘薯收成后,这些土地基本上就闲置着,他们不懂得如何将闲置的土地进行有效地再开发利用;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方面乡镇农技专业人员纷纷跳槽,青壮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从事其它高收益的行业,从事农业的多为老人、妇女,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投入又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而造成“不重视→低效益→不发展→不重视”的恶性循环,无法跳出“农业抓农业、农村建设农村”的僵化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滞后,真正意义上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基本经营形式未能有效形成。
1.3 缺乏树立农业品牌意识,优势经济品种正逐年丧失。以平潭水仙花为例。平潭的气候、土壤、水分等皆十分适宜水仙花的生长,故形成地域名品,在国内花卉市场上也小有名气。曾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水仙花优良品种”, 获得全国花协评比一等奖;在香港国际花展上获“最佳展品奖”。因此,平潭水仙花本应充分利用平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带来的质量、特性优势,做大做强水仙花产业,却因为农民及当地政府缺乏农业品牌意识、开展集约化经营意识,挖掘市场潜力意识、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种植水仙花的农户经济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导致花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平潭水仙花的生产面积逐年缩减,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480亩,一度降到2011年的334亩,曾日渐萎缩之势。
2 发挥海岛优势,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2.1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哗,放松心情,找寻心灵的恬静,到没有受到各种污染的农村休闲旅游,欣赏秀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绿色空气,品尝健康、美味的绿色食品,体验农民纯朴的田园生活,已成为当下都市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时尚。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生态休闲农业便悄然兴起。平潭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区,一年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属于典型的蓝色滨海旅游。早在1994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被列入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平潭的海滨沙滩和海蚀地貌独显魅力,拥有石牌洋、海坛天神、王爷山、坛南湾、青峰顶、山岐澳、南寨石林、君山等8个国家一级景点。随着岛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岛公路的建成,“环岛一日游”的愿景已基本实现。
再者,发展休闲农业可因地制宜。建设费用相对较小,建设周期较短,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但却能迅速实现良好的观光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双重效益,较之于传统农业的优势不言而喻。因此,可以断定,休闲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2.2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态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种多样性的减少,降低生产成本等等;据美国的研究报道有机农业成本比常规农业减少40%,而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20%-50%。同时有机农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这样又有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平潭过去由于受历史原因、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资源储备等因素的制约,本岛的工业发展落后,工业污染较轻,土壤中农药、化肥、重金属元素等残留少,因此,要充分利用海岛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运用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推广种植业、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推进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农村能源建设,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海岛宝贵的土地、生物资源。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2.3 发展科技型农业。。要充分利用平潭作为综合实验区所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农业科技部门推广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新种子、新机具;大力培养新型农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校、省市县涉农部门联系,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扶植和培育一批骨干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贡献率。建立高效规范的销售网络和稳定的培训体系,使农民既懂种植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提高种植效益。针对岛内淡水不足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引进、推广雨水积蓄利用、喷灌、滴灌等技术,建设节水型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引进品质优良的旱地作物,改善我县的旱作物品种单一局面。 2.4 发展龙头型农业。实践证明,哪里的产业化程度高,有成规模的基地,有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农业效益就好。龙岩花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要大力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做大做强,着力提高其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形成订单农业,“公司加农户”,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格局,带动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形式的形成,从而提高农业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的程度。根据平潭物产特色,政府首先要加大力度,多管齐下,唱响平潭水仙花产业;其次,要再鼓励扶持、培植2~3家上规模的花生、甘薯、萝卜等深加工龙头企业,并且努力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发展路子。
2.5 发展特色型农业。平潭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使种植的马铃薯、萝卜个大质优,西瓜、福桔、脐橙皮薄味甜。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平潭福桔种植面积仅有600亩,脐橙种植面积也才580亩,西瓜种植面积812亩,马铃薯种植面积6225亩。农民不敢扩种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滞销。如果政府能加大扶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生产规模,实行规模化经营;一手抓营销队伍建设,引导有商业头脑的农民外出闯市场,跑销路,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网络,变等市场为找市场,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那么平潭的农业发展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另外,近年来,特种养殖异军突起,已成为特色经济的一朵奇葩,成为帮助农民致富又一重要法宝。而平潭作为丘陵地带多、植被覆盖密的海岛,也是非常适合发展特种养殖产业。
2.6 做好渔业文章。渔业是平潭的传统支柱产业,但在近海资源日渐衰竭的今天,如何才能让传统渔业在经济建设中重新“焕发青春”?我认为,关键要把远洋捕捞和深海养殖作为渔业的发展点和着力点,建成生态养殖区、提高技术含量、培育高优品种,利用海岛环境污染少的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引导海洋产业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打造真正属于平潭自己的品牌,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创建有平潭特色的海洋产业。
2.7 推进岚台农业合作。平潭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东濒台湾海峡,气候与台湾相似,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十分有利于台湾农业良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位于芦洋乡的平潭乐活玖玖农场,是平潭首家台资农业企业,占地面积450亩。该农场引进30多个台湾优质水果品种,已初具规模,成为了岛内外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因此,在建设两岸共同家园的过程中,应该把推进岚台农业合作作为密切两岸交流,实现互补共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8 加强信息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预测预报系统。提升各级969155档次,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农业服务中介组织,按产业、产品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销服务、行业管理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海岛优势 高效农业
1 平潭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困难。长期以来,受岛县地理位置的制约,平潭农民信息闭塞,缺乏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他们固守传统的分散经营,单户作战,造成了生产上严重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增产而不增收甚至欠收的现象,在平潭的近几年时有发生。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粗放,缺乏市场竞争活力。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特、稀品种少,拳头产品、档次高的产品少;禽畜品种和农产品种类单一,禽畜品种还是以猪、鸡、鸭为主,农产品种主要农作物是花生、甘薯;海水养殖,近海养殖多,深海养殖少,主要养海蛎、淡菜、紫菜等,抗台风能力低,收成之前一旦遇到台风,渔民连投的本金都收不回来。产品加工上,精、深加工的产品少,产品的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小形不成规模,农民种置蔬菜、水果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家需要,较少投放市场,市面上所卖的蔬菜、水果大多是靠岛外供给。
1.2 平潭淡水资源紧缺,海风大,不适宜高大农作物的生长,土地利用率低。农民们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年种一茬”的种植模式,一旦花生、甘薯收成后,这些土地基本上就闲置着,他们不懂得如何将闲置的土地进行有效地再开发利用;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方面乡镇农技专业人员纷纷跳槽,青壮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从事其它高收益的行业,从事农业的多为老人、妇女,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投入又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而造成“不重视→低效益→不发展→不重视”的恶性循环,无法跳出“农业抓农业、农村建设农村”的僵化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滞后,真正意义上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基本经营形式未能有效形成。
1.3 缺乏树立农业品牌意识,优势经济品种正逐年丧失。以平潭水仙花为例。平潭的气候、土壤、水分等皆十分适宜水仙花的生长,故形成地域名品,在国内花卉市场上也小有名气。曾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水仙花优良品种”, 获得全国花协评比一等奖;在香港国际花展上获“最佳展品奖”。因此,平潭水仙花本应充分利用平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带来的质量、特性优势,做大做强水仙花产业,却因为农民及当地政府缺乏农业品牌意识、开展集约化经营意识,挖掘市场潜力意识、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种植水仙花的农户经济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导致花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平潭水仙花的生产面积逐年缩减,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480亩,一度降到2011年的334亩,曾日渐萎缩之势。
2 发挥海岛优势,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2.1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哗,放松心情,找寻心灵的恬静,到没有受到各种污染的农村休闲旅游,欣赏秀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绿色空气,品尝健康、美味的绿色食品,体验农民纯朴的田园生活,已成为当下都市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时尚。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生态休闲农业便悄然兴起。平潭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区,一年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属于典型的蓝色滨海旅游。早在1994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被列入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平潭的海滨沙滩和海蚀地貌独显魅力,拥有石牌洋、海坛天神、王爷山、坛南湾、青峰顶、山岐澳、南寨石林、君山等8个国家一级景点。随着岛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岛公路的建成,“环岛一日游”的愿景已基本实现。
再者,发展休闲农业可因地制宜。建设费用相对较小,建设周期较短,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但却能迅速实现良好的观光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双重效益,较之于传统农业的优势不言而喻。因此,可以断定,休闲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2.2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态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种多样性的减少,降低生产成本等等;据美国的研究报道有机农业成本比常规农业减少40%,而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20%-50%。同时有机农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这样又有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平潭过去由于受历史原因、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资源储备等因素的制约,本岛的工业发展落后,工业污染较轻,土壤中农药、化肥、重金属元素等残留少,因此,要充分利用海岛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运用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推广种植业、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推进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农村能源建设,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海岛宝贵的土地、生物资源。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2.3 发展科技型农业。。要充分利用平潭作为综合实验区所享受到的各种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农业科技部门推广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新种子、新机具;大力培养新型农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校、省市县涉农部门联系,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扶植和培育一批骨干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和贡献率。建立高效规范的销售网络和稳定的培训体系,使农民既懂种植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提高种植效益。针对岛内淡水不足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引进、推广雨水积蓄利用、喷灌、滴灌等技术,建设节水型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引进品质优良的旱地作物,改善我县的旱作物品种单一局面。 2.4 发展龙头型农业。实践证明,哪里的产业化程度高,有成规模的基地,有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农业效益就好。龙岩花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要大力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做大做强,着力提高其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形成订单农业,“公司加农户”,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格局,带动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形式的形成,从而提高农业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的程度。根据平潭物产特色,政府首先要加大力度,多管齐下,唱响平潭水仙花产业;其次,要再鼓励扶持、培植2~3家上规模的花生、甘薯、萝卜等深加工龙头企业,并且努力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发展路子。
2.5 发展特色型农业。平潭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使种植的马铃薯、萝卜个大质优,西瓜、福桔、脐橙皮薄味甜。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平潭福桔种植面积仅有600亩,脐橙种植面积也才580亩,西瓜种植面积812亩,马铃薯种植面积6225亩。农民不敢扩种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滞销。如果政府能加大扶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生产规模,实行规模化经营;一手抓营销队伍建设,引导有商业头脑的农民外出闯市场,跑销路,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网络,变等市场为找市场,随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那么平潭的农业发展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另外,近年来,特种养殖异军突起,已成为特色经济的一朵奇葩,成为帮助农民致富又一重要法宝。而平潭作为丘陵地带多、植被覆盖密的海岛,也是非常适合发展特种养殖产业。
2.6 做好渔业文章。渔业是平潭的传统支柱产业,但在近海资源日渐衰竭的今天,如何才能让传统渔业在经济建设中重新“焕发青春”?我认为,关键要把远洋捕捞和深海养殖作为渔业的发展点和着力点,建成生态养殖区、提高技术含量、培育高优品种,利用海岛环境污染少的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引导海洋产业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打造真正属于平潭自己的品牌,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创建有平潭特色的海洋产业。
2.7 推进岚台农业合作。平潭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东濒台湾海峡,气候与台湾相似,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十分有利于台湾农业良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位于芦洋乡的平潭乐活玖玖农场,是平潭首家台资农业企业,占地面积450亩。该农场引进30多个台湾优质水果品种,已初具规模,成为了岛内外游客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因此,在建设两岸共同家园的过程中,应该把推进岚台农业合作作为密切两岸交流,实现互补共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8 加强信息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作用,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预测预报系统。提升各级969155档次,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农业服务中介组织,按产业、产品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销服务、行业管理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