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实的生活空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丰富源泉,把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密切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课堂,使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开阔数学视野,体验学习数学的趣味,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懂得学好数学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学习是枯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主动接纳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如果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生活很有趣,数学也很有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时刻、每个角落都能体验到它呢?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
一、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一年級学生刚入学,不是一无所知,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当我们在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不应给出抽象的概念,而应通过具体形象的内容引出,如:家里有几口人?你最喜欢的玩具有几个?你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小猫有几只耳朵几条腿?早餐你吃几个包子?等等。孩子们理解这些随时随地接触的东西时就用到了数学知识,从而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的学习,如果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比如:让学生思考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0”表示时,学生刚开始不知如何寻找和表达,于是我就启发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有的学生马上说:“我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有的说:“我有10张贴画、10个玻璃球、校园里有10棵小树、我的储蓄罐里有10个硬币”等等。贴近学生生活,将学生熟悉的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引入课堂,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二、解读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中的生活
数学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将其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根据学生平时去超市购物的生活经历,先出示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提问大家:“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会用到什么?”学生很快就会说:“买东西要用到钱。”这时我接着说:“买东西时要用到钱,也就是人民币,今天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认识它。”我把生活中各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带到课堂、带到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立刻来了兴致,课堂随即就活跃起来。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学生对人民币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后,我在巩固练习设计中,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人民币购买物品,并按物品价格付款给收银员,要求学生边付款边说:“我买的××物品是多少钱,我给你多少钱。”收银员边收款边说:“我收了你××钱,应找你××钱。”并组织小组其他成员来评判他们的交易是否正确。这样模拟的生活体验,不仅使学生认识了人民币,还学会了应用人民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巩固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了知识的价值。再比如教学“减法的基本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听上去深奥、枯燥;读起来拗口、乏味;应用起来就更有难度。特别是互逆关系: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一个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学生应用起来总是会出错,用苍白的语言再怎么说教都收效甚微。于是我根据学生买早餐的经验,设计买早餐的场景:让两位同学模拟拿着同样的5元钱,去买同样2元一杯的豆浆和1元一根的油条。一位同学模拟早餐店老板。学生1:先买了豆浆,从5元里付2元找回3元,然后再拿3元去买1元的油条,还剩2元。学生2:一次买了豆浆和油条,豆浆和油条2元加1元共3元,给5元找回2元。让学生在天天都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把枯燥单调的减法基本性质直观、透彻地演练出来,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不仅很快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记忆深刻。这就是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然后在情境中巩固所学新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科学地创设生活情境,努力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在一个自己熟
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相信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老师以及“兴趣”这一老师的引导下,一定能够体验到数学的活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张耀宏.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J].甘肃教育,2008(24):44.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学习是枯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主动接纳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如果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生活很有趣,数学也很有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时刻、每个角落都能体验到它呢?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
一、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一年級学生刚入学,不是一无所知,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当我们在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不应给出抽象的概念,而应通过具体形象的内容引出,如:家里有几口人?你最喜欢的玩具有几个?你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小猫有几只耳朵几条腿?早餐你吃几个包子?等等。孩子们理解这些随时随地接触的东西时就用到了数学知识,从而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新知识的学习,如果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比如:让学生思考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0”表示时,学生刚开始不知如何寻找和表达,于是我就启发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有的学生马上说:“我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有的说:“我有10张贴画、10个玻璃球、校园里有10棵小树、我的储蓄罐里有10个硬币”等等。贴近学生生活,将学生熟悉的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引入课堂,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二、解读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中的生活
数学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将其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根据学生平时去超市购物的生活经历,先出示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提问大家:“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会用到什么?”学生很快就会说:“买东西要用到钱。”这时我接着说:“买东西时要用到钱,也就是人民币,今天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认识它。”我把生活中各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带到课堂、带到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立刻来了兴致,课堂随即就活跃起来。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学生对人民币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后,我在巩固练习设计中,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用人民币购买物品,并按物品价格付款给收银员,要求学生边付款边说:“我买的××物品是多少钱,我给你多少钱。”收银员边收款边说:“我收了你××钱,应找你××钱。”并组织小组其他成员来评判他们的交易是否正确。这样模拟的生活体验,不仅使学生认识了人民币,还学会了应用人民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巩固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了知识的价值。再比如教学“减法的基本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听上去深奥、枯燥;读起来拗口、乏味;应用起来就更有难度。特别是互逆关系: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一个数连续减去这两个数。学生应用起来总是会出错,用苍白的语言再怎么说教都收效甚微。于是我根据学生买早餐的经验,设计买早餐的场景:让两位同学模拟拿着同样的5元钱,去买同样2元一杯的豆浆和1元一根的油条。一位同学模拟早餐店老板。学生1:先买了豆浆,从5元里付2元找回3元,然后再拿3元去买1元的油条,还剩2元。学生2:一次买了豆浆和油条,豆浆和油条2元加1元共3元,给5元找回2元。让学生在天天都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把枯燥单调的减法基本性质直观、透彻地演练出来,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不仅很快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记忆深刻。这就是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然后在情境中巩固所学新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科学地创设生活情境,努力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在一个自己熟
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相信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老师以及“兴趣”这一老师的引导下,一定能够体验到数学的活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张耀宏.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J].甘肃教育,2008(24):4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