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60-01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我们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根据历史初中新课程的目标,我们首先要确定好我校历史教学的校本化目标:这是我们行动的起点,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整合的指挥棒。
一、历史教学树立人文主义教育目标
首先,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
其次,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建立历史发展观。这需要在教学中强调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程中的创造活动,展现人类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
再次,从历史学习中学会辨真假、美丑、善恶、是非,形成渗透着情感、价值观的人文关怀素养。
二、把树立学生现实关怀意识作为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为现实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外交关系盘根错节,寻根朔源,都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中找得历史的渊源;不关乎现实、不关乎社会、不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教学是毫无价值的。单纯地把历史学科搞成是叙说过去的人和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
历史教学应该符合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现代理念,如果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做分析评价,能够对历史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的辨别分析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通过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那么学生也就具有了一些终身学习的潜力、和终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为了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整合措施。
一、把握主题立意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新教材以“主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领会和把握教材,必须领会和把握各个主题的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把本主题的众多内容统率起来。各主题的主旨往往有深邃的含义,需要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其中尤需注意的是两点:一是主题标题的含义,二是各课是如何阐释主题主旨的。如第六主题为“繁荣和开放的社会”。该主题的主旨是,从“繁荣”、“开放”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视角讲述隋朝和唐朝的历史,“再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段。为此,本主题安排了以下内容:描述开皇、贞观、开元时代的繁荣(第1、2、3课),描述对内开放(第5课)和对外开放(第6课),说明科举制度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提供了人才资源的保证(第4课),描述隋唐文化的繁荣及其成果(第7、8课)。
二、服务主题,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但没有完美的教科书。由于学生不同、环境不同、教学目标不同,任何教科书都有改变和调整的余地。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借鉴教学参考资料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
1.现行历史教材,由于要降低难度和文本字数,在太多断线的地方,可以说呈现给学生的历史就是一些碎片。我们对于断线的地方一定要合理补充一下背景知识,我们也知道这里不是考点,讲了可能不会提高成绩,但是讲了就会更好的构筑学生的背景知识,他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原由,理解起来更深刻,这也就辅助了课程考点的学习。
比如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的背景中,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就是重要背景事件之一。1936年对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活动,引发了西安的学生运动,也激发了张学良的爱国热情。学生如果对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不了解的话,就不能充分理解张学良先生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
2.对于那些《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或者少讲,或者不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阅读(如五代十国、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三、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
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主题单元教学不是超周备课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学期备课,提前把这一个学期的几块内容几大主题规划好了,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
我们现在初步完成了世界史上册,中国古代史的整合思路研究。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整合研究还有待细化和改进。同时打算把我们整合的成果印成文字资料,供老师们使用。
我们历史组在进行主题单元教学时的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我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单元教学的探索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历史教学综合化改革的要求。唯有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实践,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世纪学子的重任。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我们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根据历史初中新课程的目标,我们首先要确定好我校历史教学的校本化目标:这是我们行动的起点,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整合的指挥棒。
一、历史教学树立人文主义教育目标
首先,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
其次,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建立历史发展观。这需要在教学中强调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程中的创造活动,展现人类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
再次,从历史学习中学会辨真假、美丑、善恶、是非,形成渗透着情感、价值观的人文关怀素养。
二、把树立学生现实关怀意识作为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为现实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外交关系盘根错节,寻根朔源,都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中找得历史的渊源;不关乎现实、不关乎社会、不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教学是毫无价值的。单纯地把历史学科搞成是叙说过去的人和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
历史教学应该符合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现代理念,如果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做分析评价,能够对历史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的辨别分析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通过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来认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那么学生也就具有了一些终身学习的潜力、和终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为了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整合措施。
一、把握主题立意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新教材以“主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领会和把握教材,必须领会和把握各个主题的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把本主题的众多内容统率起来。各主题的主旨往往有深邃的含义,需要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其中尤需注意的是两点:一是主题标题的含义,二是各课是如何阐释主题主旨的。如第六主题为“繁荣和开放的社会”。该主题的主旨是,从“繁荣”、“开放”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视角讲述隋朝和唐朝的历史,“再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段。为此,本主题安排了以下内容:描述开皇、贞观、开元时代的繁荣(第1、2、3课),描述对内开放(第5课)和对外开放(第6课),说明科举制度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提供了人才资源的保证(第4课),描述隋唐文化的繁荣及其成果(第7、8课)。
二、服务主题,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但没有完美的教科书。由于学生不同、环境不同、教学目标不同,任何教科书都有改变和调整的余地。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借鉴教学参考资料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
1.现行历史教材,由于要降低难度和文本字数,在太多断线的地方,可以说呈现给学生的历史就是一些碎片。我们对于断线的地方一定要合理补充一下背景知识,我们也知道这里不是考点,讲了可能不会提高成绩,但是讲了就会更好的构筑学生的背景知识,他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原由,理解起来更深刻,这也就辅助了课程考点的学习。
比如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的背景中,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就是重要背景事件之一。1936年对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活动,引发了西安的学生运动,也激发了张学良的爱国热情。学生如果对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不了解的话,就不能充分理解张学良先生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
2.对于那些《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或者少讲,或者不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阅读(如五代十国、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三、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
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主题单元教学不是超周备课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学期备课,提前把这一个学期的几块内容几大主题规划好了,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
我们现在初步完成了世界史上册,中国古代史的整合思路研究。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整合研究还有待细化和改进。同时打算把我们整合的成果印成文字资料,供老师们使用。
我们历史组在进行主题单元教学时的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我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单元教学的探索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历史教学综合化改革的要求。唯有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实践,我们才能担负起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世纪学子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