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一直在山区乡村学校耕教,已历时二十余年,常常有幸到一些实验学校听一些优秀教师或专家执教的示范课,课后常被执教者那强大的课堂组织能力和驾驭力所折服,被课堂上那活跃精彩的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热烈讨论或争辩所触动。回校汇报心得后同事们也常以这种课堂效果来论自己教学工作的成败,也学着人家在课堂上组织自己的学生分组讨论与辩论,但效果与前者差距甚大,主要表现为学生问而不答、启而不发、提而不论,甚至摆出一副无动于衷、置身事外的态势,老师唯有站在那里干着急。
于是大家详细分析归纳出了仿课失败原因,除了不可否认的自己的导学技能和智商较低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以下几点:1.留在乡下上学的孩子阅读途径少,阅读量小,语文综合素质较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差;2.学生信心不足,不愿意因自己蹩脚的发言在堂上出丑;3.合作意识淡薄,依赖性强;4.厌学、惰学的学生比例大;5.最重要的一点,执教者在备课和上课时没有关注到乡下学校学生与一些实验学校的差异和班内学生间个体的差异,所设计的研习、讨论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难度没有精准地定位好,缺乏针对性和立体性。
乡村学校的优等生严重流失是仿课失败的客观因素。一些原来在小学时基础较好的学生纷纷“考实验”、 “考名校”,或找关系入籍县市“重点学校”,能留下来的优等生所剩无几,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综合技能相对较低。农民家庭的奔城潮也好,乡下孩子“背井离校”也好,都是大势所趋,不能逆转,但留下的学生,我们就有责任让他们体味和享受先进和精彩的学习境地,就应该以双倍的努力去叩开他们走向知识殿堂的心扉,改变他们厌学、惰学的情绪,引导他们走上正常的求学之路。而要实现这些夙愿,还得从课堂做起,从课堂的导学效果着手。
针对上述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欠缺的因素最主要的第五个导学策略因素,我们学校语文科组构设并初步尝试了“多等级组织语文课堂导学”的策略,具体做法是:1.将班内学生按基础的好差划分为若干等级(三个或更多),将相同等级的学生搭建成若干学习小组;2.备课和上课时,除导课、集体朗读、资料展示等一些共性环节外,其他的什么示范朗读、行文思路梳理、作品和作者的套近、深入探究、品味欣赏及知识拓展乃至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按等级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内容和预期的学习任务,让这些被分等级的学生能在自己固有的知识层次上和足够的能力下投入思考、投入学习。预设给各等级小组讨论、探索的问题的难度力求不偏不倚、不紧不松。3.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乡村学校有些班级基础差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对于这一等级的学习小组,一是要更加细致地设计导学内容和更加耐心地引导,二是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值,尤其对于那些极其厌学的学生,我们只要求他们上课不伏桌睡觉、有事能做、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就行了。
我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曾尝试过这种教法。在深入探究环节中,执教老师让自主阅读能力较强的小组去探究语言特色、人物性格特征,用比较法评点写作风格上与《范进中举》的异同;而对基础差等级的小组则给出一些极其简单的阅读任务,让他们讨论一些极简单的问题,例如:你认为孔乙己形象酷不酷?比起孔乙己来你觉得自己怎么样?这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的”字?这篇课文总字数是成双对还是凑单的?布置作业环节上,优等生与中等生要完成的是,品析文中神态描写十分传神的句子,撰写简短的读后感;而给基础差等级小组的学生的作业任务是,抄写文中所有带“笑”字的句子。尝试的效果还是较称人意的,亮点在于阅读过程中,各等级小组学生做到“各司其职”、各取所需,虽然课堂气氛没有预期的热烈和精彩,但大部分学生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厌学、惰学的学生,不仅上课时有自己能说的话,课后也有自己能写的字,缺交作业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尝试的效果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这里得辨析一下,这种多等级教学方式,可能会招来智商歧视的嫌疑。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具体落实,符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常理。另外,这样分等级备课、授课和改作,势必会大大增加我们教师的工作量。但我认为,只要学生受益,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于是大家详细分析归纳出了仿课失败原因,除了不可否认的自己的导学技能和智商较低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以下几点:1.留在乡下上学的孩子阅读途径少,阅读量小,语文综合素质较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差;2.学生信心不足,不愿意因自己蹩脚的发言在堂上出丑;3.合作意识淡薄,依赖性强;4.厌学、惰学的学生比例大;5.最重要的一点,执教者在备课和上课时没有关注到乡下学校学生与一些实验学校的差异和班内学生间个体的差异,所设计的研习、讨论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难度没有精准地定位好,缺乏针对性和立体性。
乡村学校的优等生严重流失是仿课失败的客观因素。一些原来在小学时基础较好的学生纷纷“考实验”、 “考名校”,或找关系入籍县市“重点学校”,能留下来的优等生所剩无几,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综合技能相对较低。农民家庭的奔城潮也好,乡下孩子“背井离校”也好,都是大势所趋,不能逆转,但留下的学生,我们就有责任让他们体味和享受先进和精彩的学习境地,就应该以双倍的努力去叩开他们走向知识殿堂的心扉,改变他们厌学、惰学的情绪,引导他们走上正常的求学之路。而要实现这些夙愿,还得从课堂做起,从课堂的导学效果着手。
针对上述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欠缺的因素最主要的第五个导学策略因素,我们学校语文科组构设并初步尝试了“多等级组织语文课堂导学”的策略,具体做法是:1.将班内学生按基础的好差划分为若干等级(三个或更多),将相同等级的学生搭建成若干学习小组;2.备课和上课时,除导课、集体朗读、资料展示等一些共性环节外,其他的什么示范朗读、行文思路梳理、作品和作者的套近、深入探究、品味欣赏及知识拓展乃至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按等级有针对性地设计导学内容和预期的学习任务,让这些被分等级的学生能在自己固有的知识层次上和足够的能力下投入思考、投入学习。预设给各等级小组讨论、探索的问题的难度力求不偏不倚、不紧不松。3.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乡村学校有些班级基础差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对于这一等级的学习小组,一是要更加细致地设计导学内容和更加耐心地引导,二是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值,尤其对于那些极其厌学的学生,我们只要求他们上课不伏桌睡觉、有事能做、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就行了。
我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曾尝试过这种教法。在深入探究环节中,执教老师让自主阅读能力较强的小组去探究语言特色、人物性格特征,用比较法评点写作风格上与《范进中举》的异同;而对基础差等级的小组则给出一些极其简单的阅读任务,让他们讨论一些极简单的问题,例如:你认为孔乙己形象酷不酷?比起孔乙己来你觉得自己怎么样?这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的”字?这篇课文总字数是成双对还是凑单的?布置作业环节上,优等生与中等生要完成的是,品析文中神态描写十分传神的句子,撰写简短的读后感;而给基础差等级小组的学生的作业任务是,抄写文中所有带“笑”字的句子。尝试的效果还是较称人意的,亮点在于阅读过程中,各等级小组学生做到“各司其职”、各取所需,虽然课堂气氛没有预期的热烈和精彩,但大部分学生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厌学、惰学的学生,不仅上课时有自己能说的话,课后也有自己能写的字,缺交作业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尝试的效果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这里得辨析一下,这种多等级教学方式,可能会招来智商歧视的嫌疑。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具体落实,符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常理。另外,这样分等级备课、授课和改作,势必会大大增加我们教师的工作量。但我认为,只要学生受益,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