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践行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碧桂园在党建+扶贫模式上下足“绣花”功夫,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贫困县量身打造扶贫项目,进而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用企业力量撬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
在全国积极结对帮扶9省14县,面向3747个村的33.6万名贫困户,组建超过15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带动上千名员工参与扶贫工作。在反哺社会,助力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实践上,碧桂园于2018年已将扶贫工作纳入主业。
多年来,碧桂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扶贫工作中融入党建元素,成立一线扶贫党支部,激发贫困村党支部活力,并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模式,借助开展短期体验式交流活动、打造“四色”扶贫线路、举办农特产品、文创产品展销会以及寻找“老村长”等扶贫途径,将“扶贫、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斗志,增强了贫困县内生脱贫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与碧桂园结缘的贫困地区,脱贫步伐明显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更是得到有效提升。
党建+红色旅游扶贫
着眼革命老区脱贫,碧桂园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有条不紊加强了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
2018年5月,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立,碧桂园随即启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计划,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河北平山县、江西兴国县等9省14个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
结合革命老区面临着产业发展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困境,碧桂园在探索革命老区脱贫的路径中,意识到红色资源是革命老区贫困县开展乡村扶贫攻坚的宝贵财富,用好了红色文化,不仅能激活承载红色基因的乡村地区人们的红色记忆,激起改造乡村的奋斗意识,也能激发开展乡村振兴的创新精神,有效推进老区脱贫攻坚活动向纵深发展。
在结对帮扶的14个贫困县,碧桂园因地制宜的对照各县发展优势,总结出8条适合发展红色旅游的线路,耀州区,兴国县,田东县,平江县,平山县,新河县,英德坪山村,英德龙华村8地均被纳入红色旅游专线。
根据碧桂园的设想,这8条红色旅游专线,将打造成为一个集参观、教育、学习、体验的平台,贫困县可通过“走听讲看尝”等形式深度挖掘、利用红色文化最终实现自我造血,而贫困群众则可共享发展红利,全程参与到红色旅游各个环节的生成、服务、经营、管理过程,实现有事做有钱赚,就地增收,就地转型。如建档立卡贫困户可通过设立的服务型岗位实现就业,也可将自家的农特产品在红色专线销售平台销售;对于有意愿开办农家乐的贫困户和掌握工艺品制作技能的贫困群众,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扶持引导……
对革命老区来说,新形势下的这一场“赶考”,借外力苦练内功,相当于为当地发展致富插上了翅膀。
碧桂园工作人员表示,截至2019年2月中旬,碧桂园依托党建深入挖掘农村“红色、绿色、古色、特色”等丰富资源,创新“党建+产业扶贫”模式,已开发20条扶贫旅游线路,共有500人次参加旅游专线活动,带动了周边约1000户贫困户,让贫困户真正吃上“旅游饭”。
扶起贫困户新希望
赣州俗称“赣南”,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素有“将军县”之称的江西兴国县,就地处这一片区。
回望历史,兴国县的红色底蕴十分深厚,走出了共和国54名将军,是闻名全国的将军县、红军县、苏区模范县和全国对外开放县。苏区时期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参军参战的人数达8万多人,全县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3179名,占全国烈士的六十分之一,烈士之多居全国首位。
对兴国,毛泽东也偏爱有加,从1929年到1933年,他曾7次来到兴国,进行革命实践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留下了《兴国土地法》《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三篇光辉巨著。可以说,对一个县作出县、区、乡三级全面翔实的调查,兴国是毛泽东农村调查中唯一的一个。
这些红色记忆,无疑是兴国发展史上最为亮眼的部分。
然而,由于境内地貌复杂,交通不便,这里曾大山深锁、春风难度。经济建设时期,这里转身慢了,步子小了,落后的经济面貌使贫困人口苦苦奔走在脱贫路上……
如何助力革命老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人民的小康?碧桂园心系革命老区主动作为,通过强“造血”,稳“输血”,防“失血”,让兴国县这样的革命老区贫困群众搭上脱贫快车。
碧桂园兴国专职扶贫人张重庆向《小康》记者介绍,为了消除“等靠要”思想,率先实现思想上的脱贫,碧桂园在兴国县扶贫项目部设立扶贫党支部,依照碧桂园“4+X”扶贫模式,已为当地脱贫打开了新的局面。
刘先英是兴国埠头乡龙砂村的一名贫困户,两个儿子都患有智力障碍。2002年,刘先英正值壮年的丈夫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给这个本就无比困顿的家带来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留意到刘先英特殊的家庭情况,当地将其纳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点给予帮扶。
2018年,碧桂园兴办的苗木基地在刘先英家不远处开办建成,基地经理周炎鸿对周边村入户进行扶贫走访过程中,掌握到刘先英务工难的问题,当即邀请刘先英到基地上班。上岗之初,刘先英的精神状态并不理想,话少、不善沟通,和同来打工的其他工友之间的相处总是隔着生疏。为了能尽快打开刘先英的心结,周炎鸿组织了几次会议,专门针对刘先英的情况动员基地员工对其加以帮助和扶持。
特别是农忙时期,碧桂园的扶贫干部会主动到刘先英的家中帮忙做些粗重活,这些不经意的付出,让刘先英的心结慢慢打开。比起刚来时,如今这位朴实農妇愁容渐少,笑声越发爽朗,工友们都说刘先英精神面貌不一样了,人变得更积极乐观。
刘先英确实变了,为了能改善生活,刘先英在得知基地可免费出借树苗,她在自家房前屋后也开始搞起庭院经济,主动脱贫的意志让刘先英的生活重新有了目标。这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碧桂园扶贫团队最希望看到的变化。 碧桂园兴国县专职扶贫人方军称,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鼓励贫困户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找准出路,争取早日脱贫,当地贫困户干事业的心也被鼓舞了,在方军对点帮扶的林华平一家,就在2018年年底实现了脱贫。《小康》记者在林华平家看到,脱贫光荣证就挂在进门处,这份脱贫的喜悦也让林华平和妻子李招发对当地政府及碧桂园的帮扶十分感激。
事实上,为了帮助林华平一家脱贫,碧桂园专职扶贫人几次登门帮他谋划脱贫项目。林华平长期在广东一家塑料厂务工,李招发自己留在家里照看4个小孩和年过古稀的婆婆,经济来源单依靠林华平一人支撑。看着周边四邻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李招发也很着急,她和丈夫商议,家里后院有空地,可以利用起来干点事情。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碧桂园扶贫组的响应,碧桂园的专职扶贫干部经过商议后认为,林华平家是因缺劳动力致贫,他和妻子都有劳动能力,而且都不是懒人,可以通过养殖兴国灰鹅的方式,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方案提出后,林华平一家非常激动,感觉干劲十足。2017年,在碧桂园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林华平加入了碧桂园柏瑞种养专业合作社基地,一边在家养鹅,一边照顾家人,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建立寻找“老村长”机制,助力思想扶贫
其实,贫困户刘先英及林华平一家的例子仅是碧桂园扶贫扶志的一个缩影。在碧桂园结对帮扶的路径中,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主动勤劳致富,碧桂园以党建为抓手,在帮扶县建立一线扶贫党支部,按照“言传身教、鼓足干劲、树立志气”的思路还寻找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村长”,旨在借力老村长的权威和族望,助力贫困户实现思想脱贫。
兴国县隆坪乡龙下村老村长黄丕福就是碧桂园招募的一名公益老村长。为了协助碧桂园扶贫项目组在当地开展各项扶贫工作,黄丕福半年多时間通过宣传引导、开展思想扶贫,发动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主动参与到当地政府和碧桂园的各项扶贫项目,竭尽全力做好扶贫工作的助攻。这不,春节刚过碧桂园就业扶贫招聘会开进了隆坪乡,为了尽快将这个好消息带给乡亲们,黄丕福接到通知的当天下午,就手抄了一份公告,贴到了平时人们聚集最多的场所。
担心有乡亲错过招聘会的消息,黄丕福考察了四五个人流密集的路口,又将提前打印好的招聘会条幅挂在了乡政府不远处四五米高的铁栏杆上,途经的人一眼便能看到。这股干事热情,也带动当地贫困户思想观念的转变,每逢碧桂园扶贫项目组有新技能培训活动,贫困户都越发变得积极主动,思变致富的心态开始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
采访中记者获悉,为了保证“老村长”工作在各县有效开展,碧桂园党建扶贫组专门制定了《寻找“老村长”以思想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的工作指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每月上报各县“老村长”工作简报机制。
截至2019年2月,在碧桂园结对帮扶的9省14县已吸纳140位有威望、威信力强的“老村长”参与扶贫事业,各县“老村长”组织开展的入户宣讲关怀活动已达537次。为充分利用好老村长多年来在村委会工作的经验,碧桂园还规范了老村长开展工作的机制设立了“老村长接待日”,如今已开展了72场,脱贫励志报告会31场次。
党建引领 夯实脱贫致富之基
产业是脱贫之基,如何在产业扶贫中扶出质量,是碧桂园一直思考的命题。
2010年,碧桂园选定广东省英德市树山村作为“绿色产业扶贫”的第一个点,帮助当地发展苗木产业。如今,碧桂园已将树山村的产业扶贫经验应用到其他贫困县的对口扶贫项目上,以公司+基地+建档立卡户等扶贫模式,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农场务工、分散种植、带资入股等模式实现脱贫,兴国县贫困户刘先英家也正是该扶贫模式的受惠者。
在碧桂园定点帮扶的陕西,产业扶贫带来的致富脱贫故事也在延续。陕西省耀州区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国家级贫困地区,目前仍有419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174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8年,碧桂园集团文创公司与定点帮扶县铜川市耀州区,柳林村手工编制合作社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按照“企业+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帮扶带动贫困户。与此同时,碧桂园还在结对帮扶的全国9省14县寻找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贫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为他们提供 “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 等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提高他们创富带贫的能力,由此扶持贫困地区中小企业,链接更多贫困户脱贫奔康。
80后左林斌成了碧桂园扶持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从2016年回村伊始,他看到村里山桃核资源丰富,想到城里这几年流行的“文玩儿热”, 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的左林斌便大胆依托当地资源开发山桃核工艺品加工项目,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提前摘掉了贫困帽的左林斌,没有忘记乡亲们,在柳林村成立山核桃加工专业合作社,为30多户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
此外,为打通革命老区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碧桂园充分利用扶贫自有品牌“碧乡”、新零售社区服务品牌“凤凰优选”,以及链接社会各界资源,包括举办贫困村农特产品展销会,扶持贫困地区青年致富带头人、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帮助各县挖掘特色优质农副产品,重点帮扶指导并助力推广销售。
建互进互促平台 助脱贫干部增强扶贫本领
脱贫攻坚既是硬任务,也是技术活。当前而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挑战性强,攻坚越往后困难越多、压力越大,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更重,个别地方还会面临“造不出血”“输不进血”的窘境。这些挑战,考验的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责任和担当,检验的是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为助力扶贫干部增强扶贫本领,碧桂园通过开展9省14县贫困村干部短期体验式交流活动,为扶贫干部“提能蓄力”提供了成长和学习的空间。
“我们的党建工作跟这里的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这个宣传栏做得真好,我们也可以学着这样做。”“我们村人多地少,能组织群众来这里打工吗?工资是多少?”“鱼咀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模式,结合我们村的情况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取经”路上每到一个考察点,学员们拍照、提问、比较、交谈,总会想到自己的村情。 田东县作登乡驮瓜村驻村第一书记农开德说,外出取经学习的过程使很多扶贫干部都大开眼界。“之前我们都是闭门造车,思维格局都很受限。如今有幸出来学习,在交流中借鉴各地扶贫的好做法、好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不足。”
这种对照先进找差距、寻突破的反思,还有宁陕县小川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何承怀。“‘能力型贫困’、‘ 資源型贫困’都能通过国家政策、社会帮助实现脱贫,唯独‘失志型贫困’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碧桂园通过开拓基层思想、加强基层力量、树立标杆等为贫困户解放思想,提供孵化摇篮和成长平台,这种模式可以借鉴。回去后,我们,我们也将着手抓党建‘正思想、促脱贫’,多挖思想贫困根源。”他说。
《小康》记者获悉,在9省14县基层党组织村干部开展短期体验交流活动,目前已开展14期,参与村干部涉及12个帮扶县(市、区)超过378人,并形成了《碧桂园扶贫经验交流暨短期体验式调研学习汇编集》。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党建+扶贫路径,除了建平台加强扶贫干部的经验交流,也在夯实扶贫干部理论学习的基础。对此,碧桂园开办的首批“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已在英德市连樟村、鱼咀村、河头村、韶关市黄塘村、顺德区东海村挂牌成立,9省14县的结对贫困县贫困村村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以及“老村长”、“青年致富带头人”可与碧桂园聘请的扶贫智囊团如政府领导、高校教授、集团相关领域专家一道,交流和沟通扶贫经验及做法,进而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非公党建做“桥梁”促创新发展
从2007年开始即贯彻非公党建引领企业创新发展,通过党员人才培养机制和党群活动联动机制为集团培养和留住人才。碧桂园集团党委书记、集团总裁莫斌表示,碧桂园一直都是实打实地做党群工作。
目前,集团党委共有224个下属党组织,有23166名党员,集团一直通过非公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其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比83%,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7%,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党员约占87%,党员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形成了党组织与群众组织联动、党群组织与行政体系联动、企业党组织与外部党组织共建联动的“三联动机制”。
多年积累的经验,让碧桂园集团在探索党建引领扶贫过程中更有底气。
为给社会各界更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公益搭建平台,碧桂园通过建立“村党建+企业党建”共建、“社区+企业”共享共治成果平台,以企业作为桥梁,联动上下游产业链、社区、物业等组建联合党委提供组织保障,以社区社团文艺演出、社区义诊义卖活动等“+”场活动推动落地实施。
就在刚过去的农历新年,碧桂园集团选择在2019年1月30日春节前夕为韶关黄塘村举办了一场“乡村春晚”,组织号召韶关碧桂园社区业主参与演出,发动更多群众一起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既唱响主旋律,丰富社区文娱生活,又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编辑/麦婉华
在全国积极结对帮扶9省14县,面向3747个村的33.6万名贫困户,组建超过15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带动上千名员工参与扶贫工作。在反哺社会,助力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实践上,碧桂园于2018年已将扶贫工作纳入主业。
多年来,碧桂园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扶贫工作中融入党建元素,成立一线扶贫党支部,激发贫困村党支部活力,并积极探索“党建+扶贫”模式,借助开展短期体验式交流活动、打造“四色”扶贫线路、举办农特产品、文创产品展销会以及寻找“老村长”等扶贫途径,将“扶贫、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斗志,增强了贫困县内生脱贫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与碧桂园结缘的贫困地区,脱贫步伐明显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更是得到有效提升。
党建+红色旅游扶贫
着眼革命老区脱贫,碧桂园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有条不紊加强了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
2018年5月,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立,碧桂园随即启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计划,与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河北平山县、江西兴国县等9省14个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
结合革命老区面临着产业发展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困境,碧桂园在探索革命老区脱贫的路径中,意识到红色资源是革命老区贫困县开展乡村扶贫攻坚的宝贵财富,用好了红色文化,不仅能激活承载红色基因的乡村地区人们的红色记忆,激起改造乡村的奋斗意识,也能激发开展乡村振兴的创新精神,有效推进老区脱贫攻坚活动向纵深发展。
在结对帮扶的14个贫困县,碧桂园因地制宜的对照各县发展优势,总结出8条适合发展红色旅游的线路,耀州区,兴国县,田东县,平江县,平山县,新河县,英德坪山村,英德龙华村8地均被纳入红色旅游专线。
根据碧桂园的设想,这8条红色旅游专线,将打造成为一个集参观、教育、学习、体验的平台,贫困县可通过“走听讲看尝”等形式深度挖掘、利用红色文化最终实现自我造血,而贫困群众则可共享发展红利,全程参与到红色旅游各个环节的生成、服务、经营、管理过程,实现有事做有钱赚,就地增收,就地转型。如建档立卡贫困户可通过设立的服务型岗位实现就业,也可将自家的农特产品在红色专线销售平台销售;对于有意愿开办农家乐的贫困户和掌握工艺品制作技能的贫困群众,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扶持引导……
对革命老区来说,新形势下的这一场“赶考”,借外力苦练内功,相当于为当地发展致富插上了翅膀。
碧桂园工作人员表示,截至2019年2月中旬,碧桂园依托党建深入挖掘农村“红色、绿色、古色、特色”等丰富资源,创新“党建+产业扶贫”模式,已开发20条扶贫旅游线路,共有500人次参加旅游专线活动,带动了周边约1000户贫困户,让贫困户真正吃上“旅游饭”。
扶起贫困户新希望
赣州俗称“赣南”,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素有“将军县”之称的江西兴国县,就地处这一片区。
回望历史,兴国县的红色底蕴十分深厚,走出了共和国54名将军,是闻名全国的将军县、红军县、苏区模范县和全国对外开放县。苏区时期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参军参战的人数达8万多人,全县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3179名,占全国烈士的六十分之一,烈士之多居全国首位。
对兴国,毛泽东也偏爱有加,从1929年到1933年,他曾7次来到兴国,进行革命实践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留下了《兴国土地法》《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三篇光辉巨著。可以说,对一个县作出县、区、乡三级全面翔实的调查,兴国是毛泽东农村调查中唯一的一个。
这些红色记忆,无疑是兴国发展史上最为亮眼的部分。
然而,由于境内地貌复杂,交通不便,这里曾大山深锁、春风难度。经济建设时期,这里转身慢了,步子小了,落后的经济面貌使贫困人口苦苦奔走在脱贫路上……
如何助力革命老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人民的小康?碧桂园心系革命老区主动作为,通过强“造血”,稳“输血”,防“失血”,让兴国县这样的革命老区贫困群众搭上脱贫快车。
碧桂园兴国专职扶贫人张重庆向《小康》记者介绍,为了消除“等靠要”思想,率先实现思想上的脱贫,碧桂园在兴国县扶贫项目部设立扶贫党支部,依照碧桂园“4+X”扶贫模式,已为当地脱贫打开了新的局面。
刘先英是兴国埠头乡龙砂村的一名贫困户,两个儿子都患有智力障碍。2002年,刘先英正值壮年的丈夫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给这个本就无比困顿的家带来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留意到刘先英特殊的家庭情况,当地将其纳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点给予帮扶。
2018年,碧桂园兴办的苗木基地在刘先英家不远处开办建成,基地经理周炎鸿对周边村入户进行扶贫走访过程中,掌握到刘先英务工难的问题,当即邀请刘先英到基地上班。上岗之初,刘先英的精神状态并不理想,话少、不善沟通,和同来打工的其他工友之间的相处总是隔着生疏。为了能尽快打开刘先英的心结,周炎鸿组织了几次会议,专门针对刘先英的情况动员基地员工对其加以帮助和扶持。
特别是农忙时期,碧桂园的扶贫干部会主动到刘先英的家中帮忙做些粗重活,这些不经意的付出,让刘先英的心结慢慢打开。比起刚来时,如今这位朴实農妇愁容渐少,笑声越发爽朗,工友们都说刘先英精神面貌不一样了,人变得更积极乐观。
刘先英确实变了,为了能改善生活,刘先英在得知基地可免费出借树苗,她在自家房前屋后也开始搞起庭院经济,主动脱贫的意志让刘先英的生活重新有了目标。这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碧桂园扶贫团队最希望看到的变化。 碧桂园兴国县专职扶贫人方军称,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鼓励贫困户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找准出路,争取早日脱贫,当地贫困户干事业的心也被鼓舞了,在方军对点帮扶的林华平一家,就在2018年年底实现了脱贫。《小康》记者在林华平家看到,脱贫光荣证就挂在进门处,这份脱贫的喜悦也让林华平和妻子李招发对当地政府及碧桂园的帮扶十分感激。
事实上,为了帮助林华平一家脱贫,碧桂园专职扶贫人几次登门帮他谋划脱贫项目。林华平长期在广东一家塑料厂务工,李招发自己留在家里照看4个小孩和年过古稀的婆婆,经济来源单依靠林华平一人支撑。看着周边四邻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李招发也很着急,她和丈夫商议,家里后院有空地,可以利用起来干点事情。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碧桂园扶贫组的响应,碧桂园的专职扶贫干部经过商议后认为,林华平家是因缺劳动力致贫,他和妻子都有劳动能力,而且都不是懒人,可以通过养殖兴国灰鹅的方式,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方案提出后,林华平一家非常激动,感觉干劲十足。2017年,在碧桂园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林华平加入了碧桂园柏瑞种养专业合作社基地,一边在家养鹅,一边照顾家人,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建立寻找“老村长”机制,助力思想扶贫
其实,贫困户刘先英及林华平一家的例子仅是碧桂园扶贫扶志的一个缩影。在碧桂园结对帮扶的路径中,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斗志,主动勤劳致富,碧桂园以党建为抓手,在帮扶县建立一线扶贫党支部,按照“言传身教、鼓足干劲、树立志气”的思路还寻找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村长”,旨在借力老村长的权威和族望,助力贫困户实现思想脱贫。
兴国县隆坪乡龙下村老村长黄丕福就是碧桂园招募的一名公益老村长。为了协助碧桂园扶贫项目组在当地开展各项扶贫工作,黄丕福半年多时間通过宣传引导、开展思想扶贫,发动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主动参与到当地政府和碧桂园的各项扶贫项目,竭尽全力做好扶贫工作的助攻。这不,春节刚过碧桂园就业扶贫招聘会开进了隆坪乡,为了尽快将这个好消息带给乡亲们,黄丕福接到通知的当天下午,就手抄了一份公告,贴到了平时人们聚集最多的场所。
担心有乡亲错过招聘会的消息,黄丕福考察了四五个人流密集的路口,又将提前打印好的招聘会条幅挂在了乡政府不远处四五米高的铁栏杆上,途经的人一眼便能看到。这股干事热情,也带动当地贫困户思想观念的转变,每逢碧桂园扶贫项目组有新技能培训活动,贫困户都越发变得积极主动,思变致富的心态开始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
采访中记者获悉,为了保证“老村长”工作在各县有效开展,碧桂园党建扶贫组专门制定了《寻找“老村长”以思想扶贫助力精准脱贫的工作指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每月上报各县“老村长”工作简报机制。
截至2019年2月,在碧桂园结对帮扶的9省14县已吸纳140位有威望、威信力强的“老村长”参与扶贫事业,各县“老村长”组织开展的入户宣讲关怀活动已达537次。为充分利用好老村长多年来在村委会工作的经验,碧桂园还规范了老村长开展工作的机制设立了“老村长接待日”,如今已开展了72场,脱贫励志报告会31场次。
党建引领 夯实脱贫致富之基
产业是脱贫之基,如何在产业扶贫中扶出质量,是碧桂园一直思考的命题。
2010年,碧桂园选定广东省英德市树山村作为“绿色产业扶贫”的第一个点,帮助当地发展苗木产业。如今,碧桂园已将树山村的产业扶贫经验应用到其他贫困县的对口扶贫项目上,以公司+基地+建档立卡户等扶贫模式,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农场务工、分散种植、带资入股等模式实现脱贫,兴国县贫困户刘先英家也正是该扶贫模式的受惠者。
在碧桂园定点帮扶的陕西,产业扶贫带来的致富脱贫故事也在延续。陕西省耀州区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国家级贫困地区,目前仍有419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174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8年,碧桂园集团文创公司与定点帮扶县铜川市耀州区,柳林村手工编制合作社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按照“企业+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帮扶带动贫困户。与此同时,碧桂园还在结对帮扶的全国9省14县寻找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贫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为他们提供 “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 等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提高他们创富带贫的能力,由此扶持贫困地区中小企业,链接更多贫困户脱贫奔康。
80后左林斌成了碧桂园扶持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从2016年回村伊始,他看到村里山桃核资源丰富,想到城里这几年流行的“文玩儿热”, 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的左林斌便大胆依托当地资源开发山桃核工艺品加工项目,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提前摘掉了贫困帽的左林斌,没有忘记乡亲们,在柳林村成立山核桃加工专业合作社,为30多户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
此外,为打通革命老区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碧桂园充分利用扶贫自有品牌“碧乡”、新零售社区服务品牌“凤凰优选”,以及链接社会各界资源,包括举办贫困村农特产品展销会,扶持贫困地区青年致富带头人、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帮助各县挖掘特色优质农副产品,重点帮扶指导并助力推广销售。
建互进互促平台 助脱贫干部增强扶贫本领
脱贫攻坚既是硬任务,也是技术活。当前而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挑战性强,攻坚越往后困难越多、压力越大,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更重,个别地方还会面临“造不出血”“输不进血”的窘境。这些挑战,考验的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责任和担当,检验的是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为助力扶贫干部增强扶贫本领,碧桂园通过开展9省14县贫困村干部短期体验式交流活动,为扶贫干部“提能蓄力”提供了成长和学习的空间。
“我们的党建工作跟这里的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这个宣传栏做得真好,我们也可以学着这样做。”“我们村人多地少,能组织群众来这里打工吗?工资是多少?”“鱼咀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模式,结合我们村的情况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取经”路上每到一个考察点,学员们拍照、提问、比较、交谈,总会想到自己的村情。 田东县作登乡驮瓜村驻村第一书记农开德说,外出取经学习的过程使很多扶贫干部都大开眼界。“之前我们都是闭门造车,思维格局都很受限。如今有幸出来学习,在交流中借鉴各地扶贫的好做法、好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不足。”
这种对照先进找差距、寻突破的反思,还有宁陕县小川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何承怀。“‘能力型贫困’、‘ 資源型贫困’都能通过国家政策、社会帮助实现脱贫,唯独‘失志型贫困’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碧桂园通过开拓基层思想、加强基层力量、树立标杆等为贫困户解放思想,提供孵化摇篮和成长平台,这种模式可以借鉴。回去后,我们,我们也将着手抓党建‘正思想、促脱贫’,多挖思想贫困根源。”他说。
《小康》记者获悉,在9省14县基层党组织村干部开展短期体验交流活动,目前已开展14期,参与村干部涉及12个帮扶县(市、区)超过378人,并形成了《碧桂园扶贫经验交流暨短期体验式调研学习汇编集》。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园党建+扶贫路径,除了建平台加强扶贫干部的经验交流,也在夯实扶贫干部理论学习的基础。对此,碧桂园开办的首批“碧乡·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已在英德市连樟村、鱼咀村、河头村、韶关市黄塘村、顺德区东海村挂牌成立,9省14县的结对贫困县贫困村村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以及“老村长”、“青年致富带头人”可与碧桂园聘请的扶贫智囊团如政府领导、高校教授、集团相关领域专家一道,交流和沟通扶贫经验及做法,进而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非公党建做“桥梁”促创新发展
从2007年开始即贯彻非公党建引领企业创新发展,通过党员人才培养机制和党群活动联动机制为集团培养和留住人才。碧桂园集团党委书记、集团总裁莫斌表示,碧桂园一直都是实打实地做党群工作。
目前,集团党委共有224个下属党组织,有23166名党员,集团一直通过非公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其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比83%,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7%,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党员约占87%,党员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形成了党组织与群众组织联动、党群组织与行政体系联动、企业党组织与外部党组织共建联动的“三联动机制”。
多年积累的经验,让碧桂园集团在探索党建引领扶贫过程中更有底气。
为给社会各界更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公益搭建平台,碧桂园通过建立“村党建+企业党建”共建、“社区+企业”共享共治成果平台,以企业作为桥梁,联动上下游产业链、社区、物业等组建联合党委提供组织保障,以社区社团文艺演出、社区义诊义卖活动等“+”场活动推动落地实施。
就在刚过去的农历新年,碧桂园集团选择在2019年1月30日春节前夕为韶关黄塘村举办了一场“乡村春晚”,组织号召韶关碧桂园社区业主参与演出,发动更多群众一起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既唱响主旋律,丰富社区文娱生活,又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