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66-01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的心理素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和意志、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对人的意志进行锻炼,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性格,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动机等。很显然,人的心理素质会极大地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知识的接受与运用,并对整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大园地,其内容丰富多彩,负有培养与提高学生智力、能力的责任,同时也负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一 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现代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三个方面。身体健康与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方面内容往往是外露而容易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由于其隐含于内而难以直接判断,因此需要长期关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副理事长潘厚勤在《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思考》中提及“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应对中学生的心理应予高度的关注,学校也应努力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二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富含各类语言、文字信息,这里有很多内容可成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材料。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材料,并有意识地把它们穿插于教学活动之中。
1.借对作家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对作家的人生、写作进行分析,以及对作家生活的时代、作品的形成与内涵的分析,都可渗透进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较多,可分几次分别突出某一方面来教育学生:借分析鲁迅的坎坷人生,教育学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锻炼迎难而上的意志;借分析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思,培养其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借分析鲁迅的辛勤笔耕、博学多才,教育学生勤奋好学,拼搏向上。
2.在对作品形象的分析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作品中的形象总是那样生动可感,令人难以忘怀,利用对这些典型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比如,在对朱自清散文《春》的形象分析中,师生共同赏析文中展现出来的动人景象,同时进行想象、整合、创造,共同进入那清新绚烂、生机勃发的动人世界里,谁都会涌起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切感动。再比如,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形象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旧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感受封建制度的可憎,同时明白了范进一心想往上爬以致迷乱本性的丑恶,在对范进的批判中帮助学生了解情况,提高认识,端正学习动机,端正对成绩与学习知识的一些看法。
3.抓住作品中人物描写的语言要素,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形神俱备,生动感人,对这些形象进行描写的语言也是富有表现与感染力,抓住某些描写的语言要素,也可自然进行教育。比如,在对《故乡》中“闰土”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进行赏析,抓住(闰土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可感受到“闰土”生活的艰苦,劳作的辛勤艰苦;抓住“他只是摇头”这几个字,可领略到“他”内心不平,有苦难言的心理。从而可作些发挥:旧时代农民是勤劳、能吃苦的,但他们大都只会耕田种地而极少进行思考,而在现今社会的农民,要继承其勤勉、能吃苦的特点,更要会思想、善于思想。
4.在作文训练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指导学生习作,要立足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写什么人、什么事都应根源于现实生活。比如在写一位发愤图强的学生时,在写出这个人生活轨迹、精神状态同时,要求学生自我反省;在写某些好人好事时,考虑表现出令人赞美的行为是不是突发的,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以善小而不为”或存有私心?另外,教师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的观念,通过多方面收集、整理材料并进行写作之后,还要作修改,甚至易稿重做,培养其“求精”意识,锻炼其毅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何止上述几个方面内容。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是多角度、全方位和持续的。
三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放得太开。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大谈心理方面内容,从而背离语文教学原则,那么这种语文课就不合格了。在具体课堂教法上,只能适时、适量、有意识地渗透心理教育因素,切不可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学课。
2.正面引导为主。教师应在心理教育上明确立场与态度,简要、明朗地肯定或否定,不可含糊其辞,让学生无所适从。
3.尽量把心理教育与学生生活联系,做到有的放矢、有理有节。学生对那些不清楚、无接触的事物的意识不会很强,如若结合其生活现实进行阐述,效果定会好些。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的心理素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和意志、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对人的意志进行锻炼,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性格,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动机等。很显然,人的心理素质会极大地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知识的接受与运用,并对整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大园地,其内容丰富多彩,负有培养与提高学生智力、能力的责任,同时也负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一 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现代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三个方面。身体健康与适应社会生活能力方面内容往往是外露而容易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由于其隐含于内而难以直接判断,因此需要长期关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副理事长潘厚勤在《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思考》中提及“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应对中学生的心理应予高度的关注,学校也应努力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二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富含各类语言、文字信息,这里有很多内容可成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材料。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材料,并有意识地把它们穿插于教学活动之中。
1.借对作家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对作家的人生、写作进行分析,以及对作家生活的时代、作品的形成与内涵的分析,都可渗透进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较多,可分几次分别突出某一方面来教育学生:借分析鲁迅的坎坷人生,教育学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锻炼迎难而上的意志;借分析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思,培养其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借分析鲁迅的辛勤笔耕、博学多才,教育学生勤奋好学,拼搏向上。
2.在对作品形象的分析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培养。作品中的形象总是那样生动可感,令人难以忘怀,利用对这些典型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比如,在对朱自清散文《春》的形象分析中,师生共同赏析文中展现出来的动人景象,同时进行想象、整合、创造,共同进入那清新绚烂、生机勃发的动人世界里,谁都会涌起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切感动。再比如,对《范进中举》中范进的形象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旧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感受封建制度的可憎,同时明白了范进一心想往上爬以致迷乱本性的丑恶,在对范进的批判中帮助学生了解情况,提高认识,端正学习动机,端正对成绩与学习知识的一些看法。
3.抓住作品中人物描写的语言要素,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形神俱备,生动感人,对这些形象进行描写的语言也是富有表现与感染力,抓住某些描写的语言要素,也可自然进行教育。比如,在对《故乡》中“闰土”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进行赏析,抓住(闰土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可感受到“闰土”生活的艰苦,劳作的辛勤艰苦;抓住“他只是摇头”这几个字,可领略到“他”内心不平,有苦难言的心理。从而可作些发挥:旧时代农民是勤劳、能吃苦的,但他们大都只会耕田种地而极少进行思考,而在现今社会的农民,要继承其勤勉、能吃苦的特点,更要会思想、善于思想。
4.在作文训练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指导学生习作,要立足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写什么人、什么事都应根源于现实生活。比如在写一位发愤图强的学生时,在写出这个人生活轨迹、精神状态同时,要求学生自我反省;在写某些好人好事时,考虑表现出令人赞美的行为是不是突发的,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以善小而不为”或存有私心?另外,教师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的观念,通过多方面收集、整理材料并进行写作之后,还要作修改,甚至易稿重做,培养其“求精”意识,锻炼其毅力。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何止上述几个方面内容。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是多角度、全方位和持续的。
三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放得太开。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大谈心理方面内容,从而背离语文教学原则,那么这种语文课就不合格了。在具体课堂教法上,只能适时、适量、有意识地渗透心理教育因素,切不可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心理学课。
2.正面引导为主。教师应在心理教育上明确立场与态度,简要、明朗地肯定或否定,不可含糊其辞,让学生无所适从。
3.尽量把心理教育与学生生活联系,做到有的放矢、有理有节。学生对那些不清楚、无接触的事物的意识不会很强,如若结合其生活现实进行阐述,效果定会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