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课堂教学中的“降龙十八掌”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e2004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听过一堂《与朱元思书》的课。一开始,授课教师就用多媒体播放了富春江的美景,优美的景色配合恰到好处的音乐,让我和学生们如痴如醉。我热切地盼望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也能自然流畅、淋漓尽致地展现课文的意蕴。
  没想到,学生刚读一遍文本,教师就直接进行点评——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然后口若悬河地进行分析、讲解。
  一瞬间,我感到了失落。雅韵十足的小品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教师没有带领学生从整体上去品悟文字的魅力,更不要说引导他们探究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我不禁有些怅然。
  总觉得现在的课堂,媒体使用花样翻新,课堂形式层出不穷,但是在一些真正要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或不痛不痒,或生硬灌输,或不了了之。若是一个教学艺术娴熟、人文底蕴深厚的老师来授课的话,即使看起来质朴简单的文本,也能让学生兴味无穷。
  不由想起金庸迷们对“降龙十八掌”的戏说。他们在评价郭靖、洪七公、萧峰的“降龙十八掌”时,一致认为郭靖因为有“九阴+空明+互搏”的深厚内功,将“降龙十八掌”从至刚之中练出了至柔。郭靖的掌力,初推出去时看似轻描淡写,但一遇阻力,能在霎时连加一十三道后劲,一道强似一道,简直是无坚不摧,看似平淡无奇,修为比洪七公、萧峰高上一筹。
  我在各级名师的课堂展示中,也切身体会到了“掌力重重叠叠、层层推进”的教学功力。
  如史建筑的“對话式教学”,平平常常开局,平平常常提问,但他教学生学会读书。在阅读中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运用“本色阅读”启迪学生,始终把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放在第一位。他紧扣文本的反复阅读,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深层从而“探幽访胜”。这样的语文课堂,体现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
  如黄厚江的“厚读式教学”,把语文最基本的要素,字、词、意、景、艺、法等,用一根线(即对语文的理解)串成项链,给学生以最丰实的回馈。体现的是教者对文本理解的独到,是对语文学科特质的牢牢掌控,更是教学过程的匠心之妙。
  再如余映潮的“超链接式教学”,更是大气魄。他利用教材文本的互文性,把复述式阅读、理解性阅读,演变为阐释式阅读和批判性阅读,指导学生把薄薄的书读“厚”,引导学生提升精神境界,锻造恢宏博大的文化理想。学生的收获远超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更在阅读中形成了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这就是功力深厚的老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功夫。“九阴”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真规律,是一个语文教师过硬的读写能力和水平;“空明”是他们各自的语文教学主张和艺术风格;“互搏”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生态场中,各种关系的利用、运作和调控,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更有学生与文本等等关系的综合调动和有机化合。
  因而,他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我们所期待的从形式到内容的生态化语文学习场。这样的课堂是生成与预设、立体和多元的完美结合。学生围绕文本,开展自主、交流、探究式对话,在语文学习的生态场中,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主导能够进退有度,需则现,不需则隐,虽始终在关注、引领和驾驭着课堂,但决不生硬、强势地主宰课堂。高手过招,永远是四两拨千斤。
  所以,不必要刻意追求形式上的“高潮”或“热闹”,也无须自导自演和自嗨,而需要沉下心来研究现代课堂,加强自身读写能力,投身富有实效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如郭靖般踏实苦练内功,我们也能打好教学中的“降龙十八掌”,助力学子,他日华山论剑!
  (作者系张家港市塘市初级中学教师。)

[导师点评]


  读了黄芳老师的教学随笔,眼前再次出现她当年教学《乡愁》《愚公移山》的课堂情境。无论是和学生们一起读诗,还是一起学习神话故事,她总是神态优雅,文学气质浓厚。
  今天,她再次思考课堂教学,并得出启发,写下这篇教学随笔。她的善于学习的品质,在文章中满满地呈现;她那善于联想与类比的思维品质,也在字里行间闪现着。她的关于语文课堂的见识与思想,让我获益良多。
  语文课堂里,形式的东西少一点,务实的语文味道浓一点;老师在课堂上少讲一点,学生围绕文本学习的活动丰富一点。阅读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按照阅读规律,让他们自己走近文本,走近作者,紧扣语文元素,展开多元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设计,善于组织,善于调控,更要善于倾听,适时对话,或点拨或示范,千万不要喧宾夺主,把语文课堂变成个人表演的舞台。那样做,即使课堂再饱满丰富,老师讲得再生动深刻,也不是“让学生语文学习真正发生”的生态语文课堂,这一点,我很认同黄老师。
  (江苏省初中语文学科示范中心领衔人,江苏省妇联“莫愁家庭教育”名师名家工作室成员陈芳点评。)
  编辑 闫清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儿子帆帆上幼儿园时,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中班新学期开学后,我担心经过一个假期,再次入园他会情绪不佳。但他表现得很好,老师反馈说:“再次来园,帆帆活泼好多,还滔滔不绝对老师讲在家过生日的故事。”  内向安静的帆帆,变得活泼健谈,让老师们刮目相看。这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内向不代表不会表达  帆帆很小的时候,见到生人就躲开,去早教班也不爱说话。朋友或者长辈总说:“这孩子,有点内向,要多出来锻炼锻炼。”
期刊
当孩子的学业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生冲突时,家长如何应对?这其实是重视孩子智力发展,还是促进孩子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的问题,这也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问题。不同的家庭教育格局决定家长的不同态度与抉择。两难选择  2014年8月,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举办。  2014年3月17日下午,我的手机收到一条孩子学校的通知:“第二届青奥会开、闭幕式演出合唱团团员招募正式启动!本届青奥会开、闭幕式由
期刊
1  那天晚上,我媽看我坐在桌前看书,就趴在椅背上问我:“你看什么呢?”我爸一旁笑她:“给你看你认识吗?”  我妈不识字。小时候她上过学,但没上几年,本来认识的几个字也慢慢都还给了先生。  我妈瞅了我爸一眼:“当时家里要是有钱供我上学,不比你们哪个都强?”  这话我是信的,我妈心灵手巧,学什么总是一看就会。  从小到大,我和妹妹的衣服都是我妈做的。那时候邻居小孩的衣服大都是妈妈做,我妈做的总是比别
期刊
1  “你可能吃的是个假粽子。”看着老师的评语,丫头的嘴呀,翘得老高,上面可以挂个油瓶啦。  打开丫头的作文本,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的確是个假粽子,她居然这样写:奶奶包的粽子,用玉米叶裹着大米,用一根细草绳系着……  粽子居然是细草绳系着?咋不用粗麻绳捆呢?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带着丫头到露水集买些包粽子的食材,亲手体验包粽子的过程了。  去就去,谁怕谁?丫头气鼓鼓地嘟囔,粽子不就是大米用碧绿的叶子
期刊
考试结束没几天,我陆续接到家长的反馈。最开心的是宇航妈,孩子这次测验,作文只扣了0.5分,是班级里扣分最少的。  像宇航妈这样,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兴高采烈的家长太常见,他们通常是孩子考试的晴雨表,孩子考好了各种奖励,考不好便乌云满天。家长的表现,不知不觉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只有分数最为重要。这既给孩子增加了压力,也很容易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偏差。  我曾接过一个二年级的班级。班上有个小男孩叫小博,考试
期刊
無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的邹欣怡是个爱画画的孩子。课余时间,她喜欢在画纸上放飞想象、自由表达。  今年7月,她获评2020年度无锡市“新时代好少年”。她的老师专门写来此文,讲述她的成长故事。画出心中梦想  “彩虹彩虹真美丽,我要送给妈妈做围巾。”邹欣怡两三岁时,就对鲜艳色彩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第一次看到彩虹,就说出让妈妈惊喜的话语。每次看到哥哥画画,她更是挪不开脚,争着抢着要给哥哥“帮忙”。  上幼儿
期刊
阳台上有一盆兰花,疏于照顾,不知从哪一天起,花瓣竟全部凋落,叶子也枯黄了。女儿萌萌见了,很是沮丧。  我笑着说:“爸爸和你一起想办法,让它焕发生机好吗?”女儿半信半疑,但还是点了点头。  我们小心翼翼地把枯萎的叶子剪掉,将鸡蛋壳磨成粉末溶解在水中浇灌兰花。连续半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让兰花焕发生机。  萌萌说:“爸爸,我想把兰花带到教室里,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让同学们赏心悦目。”我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期刊
我就不能成长吗  课外班上,老师要小朋友们介绍自己的妈妈,女儿说:“妈妈有一双大眼睛。”上完课,玩游戏的时候,妈妈不知怎么得罪了她,女儿气呼呼地说:“下次上课,我要说你眼睛小了……”  周末下班挤地铁时,感觉有些疲惫,掏出手机看到同事发的这条朋友圈,心头的潮湿灰暗,忽然被孩子的幽默点燃、照亮。  有趣的人和事,总是容易冲刷我们心头不开心的情绪。我继续刷屏,刷到前同事推送的一段童言童语——  小朋友
期刊
镜头凝聚的画面是光影的艺术。生活中,在某些特殊时刻我们会拍照记录,或是因为到了某个特殊的地点,或是看到了一件新奇物件,或是为了纪念某个难忘的瞬间,镜头记录下的瞬间就成了永恒。谈到镜头,我就想起家中的几张老照片。  第一张是爷爷在天安门广场拍下的。那时爷爷20岁左右,穿着军装,浓眉大眼,风华正茂。照片虽然是黑白的,但保存完好,可以清晰地看到爷爷自豪自信的神情。时代滚滚向前,一个时代已经替代了另一个时
期刊
茉莉带女儿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吃饭时,同事看到茉莉的女儿闷声不响地吃东西,一副很乖很省心的样子,便说:“妞妞好可爱,好像佩奇哟,待会儿吃完饭跟阿姨回家,做阿姨的女儿好不好?”  茉莉的女儿抬起头,很认真地看了同事半天,说:“阿姨,你不像妈妈,你像狼外婆,我才不要跟你回家呢!”  茉莉的脸一下子红了,想不到女儿会这样说话,急忙喝斥她:“小孩子一点礼貌没有,快跟阿姨道歉。”  茉莉的女儿梗着脖子,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