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我在执教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0课《滑轮》一课试讲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两个滑轮后,提出不定向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滑轮,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开始,学生不知从何说起,在我反复启发下,学生才开始发言,但是很难准确说出滑轮的特点。当我组装动滑轮和定滑轮时,又发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和它们的不同。当我组装完后,让学生叙述发现,学生根本没有抓住重点,并且浪费了很多时间。
我曾听过《有趣的磁铁》一课。执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为多个小组分别提供了多种开关的磁铁都两块、游戏棒、纸片、铁钉、玻璃、塑料、回形针、牙签等材料,然后说:“同学们,接下去让你们自由玩磁铁,但在玩中要有所发现磁铁的特性,待会儿我们看看哪组发现的最多。”于是,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玩磁铁。结果,学生玩儿的很开心,课堂也很热闹,但是,当教师让学生交流时,学生却很难表述到位或准确。
反思和分析:《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小学《科学》教材为师生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具有开放性,文本中采用了“我认为……”“我发现……”等提示语,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和发现。基于此种认识,因此我在执教时提出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滑轮,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当我组装动滑轮和定滑轮时,又发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和它们的不同。这两个问题。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太发散或不知所云,没抓住教学重点,不能很快进入新课的教学,教学任务当然也很难完成。课下,我对这两个环节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开放的教材,需要教师开放的理念。但并不等于让学生自由的想,放开来想。正如以上《有趣的磁铁》一课的教学,教师为了体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让学生自由的玩儿磁铁,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自主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放手也不等于放弃指导,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的结合。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以上教学案例,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有结构性的学具材料,但是实验的目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实验的方法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往往为了玩磁铁而实验,或者根本没弄清实验什么,这样的实验就缺乏实效性,看似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其实收效甚微。
那么,学生实验探究前,教师应给予学生怎样的有效指导而不是着急忙慌的放手给学生呢?
学生基本都能把实验设计出来,但是他们对实验的考虑都是不周全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事无具细的告诉,更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要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验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实验设计中的缺陷或不足,有重点的进行指导
对比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实验方法,变量与常量的确定及控制是学生容易忽略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与点拨。
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能太发散,否则学生就会不知所终,无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例如:试讲后我对以上两个问题: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滑轮,看看你能发现什么?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和它们的不同。重新进行了调整与改动: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滑轮:先看外观,然后再转一转,看你能发现什么?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老师拉动时,滑轮动不动,拉力的方向、重物提起的方向怎样?这样问的更具体后,学生观察探究的方向明确了,也就更有利于总结与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教学重点更突出了。
三、教师的实验材料准备要有效,学生才能进行有效探究,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科学课对于学生的魅力在于动手又动脑,动手摆弄实验材料,动脑思考实验现象,可是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却直接影响到动脑的有效性。指导要达到良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合理。如果探究材料准备得好,根据预想能得出有效结论。那么,这些材料就是有效的。因此,教师要进行课前实验,确保所提供的材料有效。不能只从理论上看,而忽略了材料的质量、实验的季节、温度等情况。
只有给予学生实验前的有效指导,才能更好实现以下理念: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否则,这一美好的愿望只能成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作者单位: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云头崮小学 山东】
我曾听过《有趣的磁铁》一课。执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为多个小组分别提供了多种开关的磁铁都两块、游戏棒、纸片、铁钉、玻璃、塑料、回形针、牙签等材料,然后说:“同学们,接下去让你们自由玩磁铁,但在玩中要有所发现磁铁的特性,待会儿我们看看哪组发现的最多。”于是,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玩磁铁。结果,学生玩儿的很开心,课堂也很热闹,但是,当教师让学生交流时,学生却很难表述到位或准确。
反思和分析:《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小学《科学》教材为师生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具有开放性,文本中采用了“我认为……”“我发现……”等提示语,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和发现。基于此种认识,因此我在执教时提出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滑轮,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当我组装动滑轮和定滑轮时,又发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和它们的不同。这两个问题。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太发散或不知所云,没抓住教学重点,不能很快进入新课的教学,教学任务当然也很难完成。课下,我对这两个环节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开放的教材,需要教师开放的理念。但并不等于让学生自由的想,放开来想。正如以上《有趣的磁铁》一课的教学,教师为了体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让学生自由的玩儿磁铁,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自主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放手也不等于放弃指导,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的结合。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以上教学案例,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有结构性的学具材料,但是实验的目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实验的方法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往往为了玩磁铁而实验,或者根本没弄清实验什么,这样的实验就缺乏实效性,看似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其实收效甚微。
那么,学生实验探究前,教师应给予学生怎样的有效指导而不是着急忙慌的放手给学生呢?
学生基本都能把实验设计出来,但是他们对实验的考虑都是不周全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事无具细的告诉,更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要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验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实验设计中的缺陷或不足,有重点的进行指导
对比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实验方法,变量与常量的确定及控制是学生容易忽略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与点拨。
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能太发散,否则学生就会不知所终,无法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例如:试讲后我对以上两个问题: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滑轮,看看你能发现什么?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和它们的不同。重新进行了调整与改动: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滑轮:先看外观,然后再转一转,看你能发现什么?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种滑轮的组装方法:老师拉动时,滑轮动不动,拉力的方向、重物提起的方向怎样?这样问的更具体后,学生观察探究的方向明确了,也就更有利于总结与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教学重点更突出了。
三、教师的实验材料准备要有效,学生才能进行有效探究,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科学课对于学生的魅力在于动手又动脑,动手摆弄实验材料,动脑思考实验现象,可是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却直接影响到动脑的有效性。指导要达到良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合理。如果探究材料准备得好,根据预想能得出有效结论。那么,这些材料就是有效的。因此,教师要进行课前实验,确保所提供的材料有效。不能只从理论上看,而忽略了材料的质量、实验的季节、温度等情况。
只有给予学生实验前的有效指导,才能更好实现以下理念: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否则,这一美好的愿望只能成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作者单位: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云头崮小学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