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已则昏。苟能以贵人之心责已,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范纯仁
人物简介
温福珍,74岁,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居民。她继承并发扬了满族民间传统舞蹈“棒棒舞”,还把全村人带到了跳舞健身的行列中。
“这个文化大院面积在瓦房店是数一数二的,冬天大家在室内活动,天暖和就在广场上。”温大妈颇为自豪地说,“广场建设时垫了不少沙子,铺上石子后不怕下雨,雨停了就能活动,地面不存水”。女婿建文化大院支持温大妈,女儿也买来音响等设备,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排练舞蹈必需的设备很快就置办全了。“落地的大镜子、压腿杠,我这都有。”温大妈说。
文化大院挨着女婿经营的饭店,有时排练恰逢节日,温大妈还会在饭店招待大家一顿,要是排练完了赶上下雨,她还会让女婿开车挨个把大家送回家去。温大妈说:“这个文化大院是纯公益性质的,我们全家人都乐在其中,全村人都乐在其中。”
这一年,三台满族乡人民政府把文化大院确定为全乡健身舞推广展示基地,温大妈成了全乡的“总教练”。
既然是总教练,就要有总教练的样子,温大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乡亲们竖大拇指称赞不已。
她的徒弟们说,一开始组织活动时大家都没有统一的服装,温大妈就自己掏钱购买。后来人越来越多,她就去村里乡里争取资金。为了节省经费,她还自己动手改服装。
健身舞在村里越来越火,村民们也逐渐摒弃了吃完晚饭就打牌的习惯,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晚饭后聚集在文化大院,来一段民族韵味十足的“棒棒舞”。有村民说,跳“棒棒舞”既不剧烈又能活动筋骨,跳完舞回家睡觉也格外香甜,一早起来身上很舒服。
全家上阵支持舞蹈队
温大妈把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推广“棒棒舞”中,最开始也不是全都家人都有支持。后来参与“棒棒舞”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确实能给大家带来健康和快乐,家人也就慢慢理解了,最后全家老少都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
在舞蹈队里,温大妈最得力的助手是儿媳妇高桂玲,她能歌善舞,既是舞蹈队的骨干,又能帮温大妈分担很多任务。
“棒棒舞”健身舞蹈队在当地出名了,常有一些演出邀请,温大妈就忙前忙后联系大巴接送,儿媳妇协助温大妈分担舞蹈队的工作。
这支“棒棒舞”健身舞蹈队还曾参加过CCTV网络春晚演出,还在大连赏槐会等多个活动中一展风采。
“没有健康,没有精气神儿,就啥也干不了。”她说,通过健身舞蹈队的活动,大家越来越团结,心情越来越好,很多人好像换了个人似地充满朝气,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棒棒舞”正申报非遗
瓦房店市正在为三台满族乡的“棒棒舞”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温福珍正是这种满族民间传统舞蹈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尽管已获得了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荣誉,但她仍旧像往常一样忙着排练节目。
“舞蹈动作编排要改进,内容也得不断翻新。”温大妈说。因为对家乡近年的变化有着很深的感受,所以她编排了反映家乡新面貌的《家乡颂》等节目;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她编排了《百善孝为先》等节目。温大妈说:“在城里看不到这样的节目,但我们农村有。邀请我们去演出的也很多,我们这支舞蹈队在大连的名气也是响当当的。”
今年1月18日下午,几名同村的“徒弟”来到了温大妈家中。几名徒弟站好队形,随着乐曲跳起了欢快的“棒棒舞”,温大妈不时暂停音乐,手把手地逐个纠正微小的动作,“不论手腕怎么翻,两根棍子都要平行,距离要有美感,而且眼神要活,跟着棍子走,不要盯着一个方向不动……”
留给后代健康生活理念
2016年12月12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温福珍家庭荣膺全国文明家庭称号,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在家庭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温大妈说:“得到这个称号我感到惊喜又幸福,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来自全家人的努力”。
除此之外,温福珍家庭还因为全家团圆美满,被评为大连市“百合家庭”以及辽宁省“最美家庭”。
让温大妈感到欣慰的是,正在上初中的孙女徐可才艺出众,已经学习舞蹈7年的她不仅继承了“棒棒舞”,对踩高跷和扭秧歌也是样样精通。她表演的辽剧单出头《咱村有了高跷队》曾获辽宁省第六届少儿曲艺大赛三等奖,在大连市校园艺术节获银奖,在瓦房店市校园艺术节获金奖。
“给儿孙留不下什么财产,我也没有金银财宝,能留给他们的只有传统文化,再有就是健康生活的理念。”温大妈从东卧室的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层层包裹的奖状和证书,一边打开一边介绍:“这是去年5月全国妇联给我们家发的‘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这个是去年12月份获得的‘全国文明家庭’,去年获了两个奖,让人很振奋。横幅和牌匾都还没舍得挂起来呢,包好了放在箱底儿,等将来搬了新房都挂在最显眼的地方。”
(摘自《辽沈晚报》2017年5月8日)
——范纯仁
人物简介
温福珍,74岁,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居民。她继承并发扬了满族民间传统舞蹈“棒棒舞”,还把全村人带到了跳舞健身的行列中。

“这个文化大院面积在瓦房店是数一数二的,冬天大家在室内活动,天暖和就在广场上。”温大妈颇为自豪地说,“广场建设时垫了不少沙子,铺上石子后不怕下雨,雨停了就能活动,地面不存水”。女婿建文化大院支持温大妈,女儿也买来音响等设备,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排练舞蹈必需的设备很快就置办全了。“落地的大镜子、压腿杠,我这都有。”温大妈说。
文化大院挨着女婿经营的饭店,有时排练恰逢节日,温大妈还会在饭店招待大家一顿,要是排练完了赶上下雨,她还会让女婿开车挨个把大家送回家去。温大妈说:“这个文化大院是纯公益性质的,我们全家人都乐在其中,全村人都乐在其中。”
这一年,三台满族乡人民政府把文化大院确定为全乡健身舞推广展示基地,温大妈成了全乡的“总教练”。
既然是总教练,就要有总教练的样子,温大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乡亲们竖大拇指称赞不已。
她的徒弟们说,一开始组织活动时大家都没有统一的服装,温大妈就自己掏钱购买。后来人越来越多,她就去村里乡里争取资金。为了节省经费,她还自己动手改服装。
健身舞在村里越来越火,村民们也逐渐摒弃了吃完晚饭就打牌的习惯,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了晚饭后聚集在文化大院,来一段民族韵味十足的“棒棒舞”。有村民说,跳“棒棒舞”既不剧烈又能活动筋骨,跳完舞回家睡觉也格外香甜,一早起来身上很舒服。
全家上阵支持舞蹈队
温大妈把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推广“棒棒舞”中,最开始也不是全都家人都有支持。后来参与“棒棒舞”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确实能给大家带来健康和快乐,家人也就慢慢理解了,最后全家老少都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
在舞蹈队里,温大妈最得力的助手是儿媳妇高桂玲,她能歌善舞,既是舞蹈队的骨干,又能帮温大妈分担很多任务。
“棒棒舞”健身舞蹈队在当地出名了,常有一些演出邀请,温大妈就忙前忙后联系大巴接送,儿媳妇协助温大妈分担舞蹈队的工作。
这支“棒棒舞”健身舞蹈队还曾参加过CCTV网络春晚演出,还在大连赏槐会等多个活动中一展风采。
“没有健康,没有精气神儿,就啥也干不了。”她说,通过健身舞蹈队的活动,大家越来越团结,心情越来越好,很多人好像换了个人似地充满朝气,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棒棒舞”正申报非遗
瓦房店市正在为三台满族乡的“棒棒舞”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温福珍正是这种满族民间传统舞蹈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尽管已获得了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荣誉,但她仍旧像往常一样忙着排练节目。

“舞蹈动作编排要改进,内容也得不断翻新。”温大妈说。因为对家乡近年的变化有着很深的感受,所以她编排了反映家乡新面貌的《家乡颂》等节目;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她编排了《百善孝为先》等节目。温大妈说:“在城里看不到这样的节目,但我们农村有。邀请我们去演出的也很多,我们这支舞蹈队在大连的名气也是响当当的。”
今年1月18日下午,几名同村的“徒弟”来到了温大妈家中。几名徒弟站好队形,随着乐曲跳起了欢快的“棒棒舞”,温大妈不时暂停音乐,手把手地逐个纠正微小的动作,“不论手腕怎么翻,两根棍子都要平行,距离要有美感,而且眼神要活,跟着棍子走,不要盯着一个方向不动……”
留给后代健康生活理念
2016年12月12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温福珍家庭荣膺全国文明家庭称号,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在家庭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温大妈说:“得到这个称号我感到惊喜又幸福,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来自全家人的努力”。
除此之外,温福珍家庭还因为全家团圆美满,被评为大连市“百合家庭”以及辽宁省“最美家庭”。
让温大妈感到欣慰的是,正在上初中的孙女徐可才艺出众,已经学习舞蹈7年的她不仅继承了“棒棒舞”,对踩高跷和扭秧歌也是样样精通。她表演的辽剧单出头《咱村有了高跷队》曾获辽宁省第六届少儿曲艺大赛三等奖,在大连市校园艺术节获银奖,在瓦房店市校园艺术节获金奖。
“给儿孙留不下什么财产,我也没有金银财宝,能留给他们的只有传统文化,再有就是健康生活的理念。”温大妈从东卧室的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层层包裹的奖状和证书,一边打开一边介绍:“这是去年5月全国妇联给我们家发的‘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这个是去年12月份获得的‘全国文明家庭’,去年获了两个奖,让人很振奋。横幅和牌匾都还没舍得挂起来呢,包好了放在箱底儿,等将来搬了新房都挂在最显眼的地方。”
(摘自《辽沈晚报》2017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