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在立定跳远教学过程中多通过折叠、展开、组合小体操垫形状和高度来进行学练,以帮助掌握该技术动作。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小体操垫不易固定,高度不易调节,给使用带来很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经过反复尝试设计了立定跳远辅助练习器材,高度可调节且可固定,经过实践,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突破立定跳远的教学难点,促使练习更有效。
一、制作方法
1.所需材料
有底座标志杆2根、无底座标志杆2根(长度不超过1.2m)、弹力带1根、橡皮筋4根(图1-1)。
2.制作方法
将2根有底座标志杆左右相距0.8~1m竖立放置,另外2根无底座标志杆分别与有底座标志杆交叉(图1-2),交叉处用2根橡皮筋同时进行固定(图1-3)。这样固定的松紧度适宜,既可调节高度,也有较好的稳定性。首先将2根橡皮筋同时交叉折叠缠绕一圈,形成4股皮筋套进无底座标志杆,然后将4股皮筋拉长后旋转180°,形成∞形状,将∞形状的橡皮筋另外一头套进有底座标志杆,调整高度即可固定。然后用弹力带连接无底座标志杆中间位置。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标志杆交叉点的高度和弹力带的位置。
注意事项:无底座标志杆长度不超过1.2m,在交叉时末端长度不超过10cm。
二、教学应用
1.看誰跳得高
练习目的;发展腿部爆发力,提高学生在立定跳远时主动收腹举腿的意识。
练习方法:将学生按男女生分为人数均等的几组,小组以纵队在起跳线后准备,每组第一名学生采用双脚原地摆臂起跳,全组学生依次练习。练习时根据学生水平设计几个不同高度,以全组每名学生都挑战成功为通过,每人每个高度可以挑战2次。以八年级为例,女生起跳高度设为50cm,男生起跳高度设为60cm,每次全组挑战成功后升高5cm(图2-1)。
在挑战过程中,教师可直观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向上收腹提膝,以此引导学生上臂摆动、下肢蹬地发力、收腹提膝动作的协调配合,突破教学难点。
注意事项:练习时,学生保持前后间距,及时调整起跳距离,充分主动摆臂后起跳。此练习方法也可以设计多级连跳,可有效解决腿部力量薄弱、上下肢发力不协调以及举腿收腹不积极等问题。
2.寻找“起跳角”
练习目的:寻找合适起跳角度,防止立定跳远时起跳弧度过高或过低。
练习方法:组织形式同“看谁跳得高”游戏。通过辅助器材的位置,使弹力带距离起跳点正前方35cm,通过调整无底座标志杆与地面的夹角,寻找适宜的起跳角度,把握“空中展体”“延迟离地”两要素进行跨越弹力带练习。学生通过跨越不同角度的弹力带,结合落地远度成绩,寻找到合适的起跳角度,通过多次标志物诱导,逐渐形成自身的动作滞空感觉(图2-2)。
注意事项:通过对初中立定跳远优秀学生动作分析,起跳角度在30°~40°区间较为适宜。
3.看谁主动伸
练习目的:辅助练习者主动积极前伸小腿。
练习方法:将辅助器材弹力带的位置在起跳点正前方130cm(女生)、150cm(男生)处,通过调整无底座标志杆与地面的夹角,引导学生跨越弹力带时主动前伸小腿。学生相互观察,把握“收腿折叠”“主动前伸”“上体前移”3个动作要点,强化主动伸腿的意识(图2-3)。
注意事项:练习过程中循序渐进,从规范动作到发展能力,通过调整起跳点和弹力带高度不断升级难度。此练习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小腿前伸不积极,提升主动前放小腿意识。
一、制作方法
1.所需材料
有底座标志杆2根、无底座标志杆2根(长度不超过1.2m)、弹力带1根、橡皮筋4根(图1-1)。
2.制作方法
将2根有底座标志杆左右相距0.8~1m竖立放置,另外2根无底座标志杆分别与有底座标志杆交叉(图1-2),交叉处用2根橡皮筋同时进行固定(图1-3)。这样固定的松紧度适宜,既可调节高度,也有较好的稳定性。首先将2根橡皮筋同时交叉折叠缠绕一圈,形成4股皮筋套进无底座标志杆,然后将4股皮筋拉长后旋转180°,形成∞形状,将∞形状的橡皮筋另外一头套进有底座标志杆,调整高度即可固定。然后用弹力带连接无底座标志杆中间位置。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标志杆交叉点的高度和弹力带的位置。
注意事项:无底座标志杆长度不超过1.2m,在交叉时末端长度不超过10cm。
二、教学应用
1.看誰跳得高
练习目的;发展腿部爆发力,提高学生在立定跳远时主动收腹举腿的意识。
练习方法:将学生按男女生分为人数均等的几组,小组以纵队在起跳线后准备,每组第一名学生采用双脚原地摆臂起跳,全组学生依次练习。练习时根据学生水平设计几个不同高度,以全组每名学生都挑战成功为通过,每人每个高度可以挑战2次。以八年级为例,女生起跳高度设为50cm,男生起跳高度设为60cm,每次全组挑战成功后升高5cm(图2-1)。
在挑战过程中,教师可直观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向上收腹提膝,以此引导学生上臂摆动、下肢蹬地发力、收腹提膝动作的协调配合,突破教学难点。
注意事项:练习时,学生保持前后间距,及时调整起跳距离,充分主动摆臂后起跳。此练习方法也可以设计多级连跳,可有效解决腿部力量薄弱、上下肢发力不协调以及举腿收腹不积极等问题。
2.寻找“起跳角”
练习目的:寻找合适起跳角度,防止立定跳远时起跳弧度过高或过低。
练习方法:组织形式同“看谁跳得高”游戏。通过辅助器材的位置,使弹力带距离起跳点正前方35cm,通过调整无底座标志杆与地面的夹角,寻找适宜的起跳角度,把握“空中展体”“延迟离地”两要素进行跨越弹力带练习。学生通过跨越不同角度的弹力带,结合落地远度成绩,寻找到合适的起跳角度,通过多次标志物诱导,逐渐形成自身的动作滞空感觉(图2-2)。
注意事项:通过对初中立定跳远优秀学生动作分析,起跳角度在30°~40°区间较为适宜。
3.看谁主动伸
练习目的:辅助练习者主动积极前伸小腿。
练习方法:将辅助器材弹力带的位置在起跳点正前方130cm(女生)、150cm(男生)处,通过调整无底座标志杆与地面的夹角,引导学生跨越弹力带时主动前伸小腿。学生相互观察,把握“收腿折叠”“主动前伸”“上体前移”3个动作要点,强化主动伸腿的意识(图2-3)。
注意事项:练习过程中循序渐进,从规范动作到发展能力,通过调整起跳点和弹力带高度不断升级难度。此练习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小腿前伸不积极,提升主动前放小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