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旧知同化或顺应新知的过程。学生原有知识状况,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影响新技能的迁移,即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关注教学前测,找准学习起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浅薄认识。
一、教学前测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前测,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之前的测试。它是一项由教师组织设计,以学生为对象的测试工作。其目的是了解学情,找到最近发展区,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新课标教材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数的认识和运算为主线,其余内容纵横交织的立体结构。教学活动中,教材的逻辑起点与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的主观起点和学生的真实起点往往不一致。教师常常忽视大多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被少数学生与教师教学相呼应的假象所迷惑,形成“会的不教也明白,不会的教了还是不明白”的误解。这样的教学,使原有的学生差异极端化。因此,通过教学前测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做好必要准备,成为课堂教学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前测的内容
(一)儿童的年龄特征是教学前测的首要内容
儿童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对于知识的认知、建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年龄特征应该成为教学前测的首要内容。由于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我们可以选择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者是一个学段开始之前,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测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普遍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兴趣爱好和意志品质等。
(二)围绕二维目标展开教学前测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的前测。
了解讲授新课前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能力。例如,教学二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折纸操作的能力、表述操作过程的能力等方面来设计前测内容。
2.方法与过程的前测。
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预设,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二年级“6的乘法口诀”前,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1~5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学生在自编口诀、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等方面有哪些经验。然后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具体情况、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决定本节课的教学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编口诀,或者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半扶半放—教师引导学习”的教学方式来分解难度,以变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每一位教师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所以一定要作为教学前测的重要内容。例如,教学一年级“统计”前,教师应该设计相关测试内容,了解学生关于“统计”的基本生活经验,是否愿意将自己融入集体,参与合作完成“统计”活动,是否明白“少数服从多数”的意义,等等。
三、教学前测的方法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是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前测。小学数学的教学前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
即设计一张问卷(或表格),在课前让学生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主要适用于概念课的教学和起始教材的教学。如在教学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前,可围绕“你知道什么是百分数吗”“能举出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例子吗”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确定新知的切入点。
2.个别谈话法。
主要用于后继教材的教学,在旧知和新旧的连接点设计问题。通过教师与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学生代表的谈话,了解他们对新知生长点的掌握情况,确定怎样引导学生迁移或类推,从而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3.预习分析法。
即安排预习内容,设计预习作业。通过设计预习作业,了解学生对新知自学的情况,了解学生哪些问题自己能解决,有哪些问题似懂未懂,还有哪些根本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对预习作业的分析,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适用于运算定律(性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等。
4.活动观察法。
在课堂上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从而确定下节课应该选择的有效教学方式。如教学一年级“8、9的组成”时,可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进行指定数的分解,是否愿意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合作学习中有哪些困难需要教师的帮助。了解这些以后,就可以确定“10的组成”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应该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
另外,还可以通过课前交流、课堂交流、课后反思、教学后测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前测,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责编陈剑平)
一、教学前测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前测,顾名思义就是教学之前的测试。它是一项由教师组织设计,以学生为对象的测试工作。其目的是了解学情,找到最近发展区,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新课标教材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数的认识和运算为主线,其余内容纵横交织的立体结构。教学活动中,教材的逻辑起点与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的主观起点和学生的真实起点往往不一致。教师常常忽视大多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被少数学生与教师教学相呼应的假象所迷惑,形成“会的不教也明白,不会的教了还是不明白”的误解。这样的教学,使原有的学生差异极端化。因此,通过教学前测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做好必要准备,成为课堂教学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前测的内容
(一)儿童的年龄特征是教学前测的首要内容
儿童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对于知识的认知、建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年龄特征应该成为教学前测的首要内容。由于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我们可以选择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者是一个学段开始之前,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测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普遍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兴趣爱好和意志品质等。
(二)围绕二维目标展开教学前测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的前测。
了解讲授新课前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基本能力。例如,教学二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折纸操作的能力、表述操作过程的能力等方面来设计前测内容。
2.方法与过程的前测。
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预设,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二年级“6的乘法口诀”前,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1~5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学生在自编口诀、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等方面有哪些经验。然后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具体情况、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决定本节课的教学是否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编口诀,或者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半扶半放—教师引导学习”的教学方式来分解难度,以变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每一位教师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所以一定要作为教学前测的重要内容。例如,教学一年级“统计”前,教师应该设计相关测试内容,了解学生关于“统计”的基本生活经验,是否愿意将自己融入集体,参与合作完成“统计”活动,是否明白“少数服从多数”的意义,等等。
三、教学前测的方法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是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前测。小学数学的教学前测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
即设计一张问卷(或表格),在课前让学生填写,从而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主要适用于概念课的教学和起始教材的教学。如在教学六年级“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前,可围绕“你知道什么是百分数吗”“能举出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例子吗”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确定新知的切入点。
2.个别谈话法。
主要用于后继教材的教学,在旧知和新旧的连接点设计问题。通过教师与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学生代表的谈话,了解他们对新知生长点的掌握情况,确定怎样引导学生迁移或类推,从而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3.预习分析法。
即安排预习内容,设计预习作业。通过设计预习作业,了解学生对新知自学的情况,了解学生哪些问题自己能解决,有哪些问题似懂未懂,还有哪些根本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对预习作业的分析,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适用于运算定律(性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等。
4.活动观察法。
在课堂上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从而确定下节课应该选择的有效教学方式。如教学一年级“8、9的组成”时,可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进行指定数的分解,是否愿意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合作学习中有哪些困难需要教师的帮助。了解这些以后,就可以确定“10的组成”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应该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
另外,还可以通过课前交流、课堂交流、课后反思、教学后测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前测,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