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的可以划等号,并相互代替吗?重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区别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探寻家庭教育缺失的真正原因,并从行动上、心态上、思想上寻求家庭教育回归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区别;家庭教育缺失之原因;家庭教育回归之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6-1
一些家长单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形象地称自己为“大后方”,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抛给学校,以致于谈到中国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时,习惯于将所有的矛头直接指向学校。
重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区别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的可以划等号,并相互代替吗?
家庭教育是由血缘关系、物质生活依附等特殊关系所决定的,在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突出地位: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这种先声夺人的影响在孩子的心灵中必然留下难以消抹的影响,甚至在人的一生中延续;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与父母一同渡过的,这种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思想品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定势导向作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最亲密,情感也最深切、最真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善于模仿的孩子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也就是说,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微观社会关系,是一种“先入”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往往是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是个性化的教育。
学校教育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一种正规的群体教育。
可见两者的性质、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很难统一、合拍,产生教育上的互相冲突、互相抵消等“内耗”现象也不可避免。只有两者各尽其责,教育的价值才可以发挥到最大化。既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明显地不同作用,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缺失呢?
探寻家庭教育缺失之原因
1.社会的无奈。高强度的工作,繁忙的生活,纵横交错的社会制约,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核心地位,众多家长可能或因公或因私,逐年流失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交流尚且无从入手,家庭教育更是海市蜃楼。
晨起而出,月出而归,紧张的学习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家作为栖息“旅馆”,难得的假期也被满满的行程填满,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孩子渐渐放弃了与家长谈心的渴望,家庭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名存实亡的概念。
面对社会的无奈,更多的家长不得不将孩子的培养,寄望于学校,将物质上的支持作为自己最终的责任,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退场。
2.溺爱的恶果。从八十年代开始,独生子女成为中国的一大景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为孩子提供更优越的生活环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也适用在了孩子的物质生活。宠爱乃至溺爱,已成为中国不可回避的现实。
3.理念的匮乏。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一门科学。家长要教育好孩子,必须遵循教育孩子的内在规律。除了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还应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的方法,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青少年(独生子女)个性心理特点,心理健康与卫生、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具体的方法和知识等,然而这部分恰恰是家长匮乏的。
4.解脱的欲望。家庭教育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教育过程中难免出现教育双方互执一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叛逆,多次的冲突之后,家长必然产生“教育疲劳”。再加上,工作的劳累,对休息的渴望,必会导致“羽化而登仙”的解脱欲望。长此以往,家庭教育的无效化自然呈现。这也正是,为何一些家长不赞成过于疲劳的学校模式,但又不同意孩子“闲置”在家的原因之一。这种状态的下的家庭教育,正能量将远远低于负能量的作用。
寻求家庭教育回归之途径
1.行动上的改变。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它没有明确的计划,没有稳定、系统的内容,也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遇物而诲”、“相机而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这一内容和方式,赋予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特征,所以家长必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处事。
古有“岳母刺字”“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流传,外有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等幼年受教于家庭的成长史。要子女成龙成凤,家长应该像这些家长一样在行动上成为“龙凤”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2.心态上的转变。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疼爱不等于溺爱,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放下对孩子千万个不放心,扔掉对孩子无限度的纵容,爱孩子应该是放在心里,不能在言语、行动、行为上予以当面表达。
面对不断出现的“教育疲劳”,不能产生懈怠心理,更不能将孩子直接转交给学校,希冀学校改变孩子的现状,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要认识到孩子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蹴而就,一夜成名的神话不适用于大多数人,所以家长在心态上必须做好慢慢欣赏的准备,给孩子一个长大的过程,同时拒绝攀比。给孩子的爱要公正,不能产生偏袒心理。
3.思想上的蜕变。一名合格的家长,特别是新时代的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本身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作为家庭教育的施动者,家长必须要自己受教育,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担,实现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职能。切忌照搬他人的经验,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父母亲手中把握的是孩子的未来,实现的途径就是家庭教育。不要让家庭教育缺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托起明天的太阳,铸就孩子的幸福生活,铸就中华民族美妙的未来,家庭教育不可惑缺,家长请肩负起你的重任!
关键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区别;家庭教育缺失之原因;家庭教育回归之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6-1
一些家长单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形象地称自己为“大后方”,将教育的责任完全抛给学校,以致于谈到中国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时,习惯于将所有的矛头直接指向学校。
重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区别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真的可以划等号,并相互代替吗?
家庭教育是由血缘关系、物质生活依附等特殊关系所决定的,在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突出地位: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这种先声夺人的影响在孩子的心灵中必然留下难以消抹的影响,甚至在人的一生中延续;儿童的大部分时间与父母一同渡过的,这种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思想品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定势导向作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最亲密,情感也最深切、最真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善于模仿的孩子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也就是说,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微观社会关系,是一种“先入”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往往是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是个性化的教育。
学校教育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是一种正规的群体教育。
可见两者的性质、教育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很难统一、合拍,产生教育上的互相冲突、互相抵消等“内耗”现象也不可避免。只有两者各尽其责,教育的价值才可以发挥到最大化。既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明显地不同作用,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缺失呢?
探寻家庭教育缺失之原因
1.社会的无奈。高强度的工作,繁忙的生活,纵横交错的社会制约,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核心地位,众多家长可能或因公或因私,逐年流失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交流尚且无从入手,家庭教育更是海市蜃楼。
晨起而出,月出而归,紧张的学习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家作为栖息“旅馆”,难得的假期也被满满的行程填满,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孩子渐渐放弃了与家长谈心的渴望,家庭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名存实亡的概念。
面对社会的无奈,更多的家长不得不将孩子的培养,寄望于学校,将物质上的支持作为自己最终的责任,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退场。
2.溺爱的恶果。从八十年代开始,独生子女成为中国的一大景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个家庭都可以为孩子提供更优越的生活环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也适用在了孩子的物质生活。宠爱乃至溺爱,已成为中国不可回避的现实。
3.理念的匮乏。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一门科学。家长要教育好孩子,必须遵循教育孩子的内在规律。除了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外,还应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家庭教育的方法,如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青少年(独生子女)个性心理特点,心理健康与卫生、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具体的方法和知识等,然而这部分恰恰是家长匮乏的。
4.解脱的欲望。家庭教育面对的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教育过程中难免出现教育双方互执一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叛逆,多次的冲突之后,家长必然产生“教育疲劳”。再加上,工作的劳累,对休息的渴望,必会导致“羽化而登仙”的解脱欲望。长此以往,家庭教育的无效化自然呈现。这也正是,为何一些家长不赞成过于疲劳的学校模式,但又不同意孩子“闲置”在家的原因之一。这种状态的下的家庭教育,正能量将远远低于负能量的作用。
寻求家庭教育回归之途径
1.行动上的改变。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它没有明确的计划,没有稳定、系统的内容,也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遇物而诲”、“相机而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这一内容和方式,赋予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特征,所以家长必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处事。
古有“岳母刺字”“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流传,外有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等幼年受教于家庭的成长史。要子女成龙成凤,家长应该像这些家长一样在行动上成为“龙凤”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2.心态上的转变。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疼爱不等于溺爱,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放下对孩子千万个不放心,扔掉对孩子无限度的纵容,爱孩子应该是放在心里,不能在言语、行动、行为上予以当面表达。
面对不断出现的“教育疲劳”,不能产生懈怠心理,更不能将孩子直接转交给学校,希冀学校改变孩子的现状,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要认识到孩子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蹴而就,一夜成名的神话不适用于大多数人,所以家长在心态上必须做好慢慢欣赏的准备,给孩子一个长大的过程,同时拒绝攀比。给孩子的爱要公正,不能产生偏袒心理。
3.思想上的蜕变。一名合格的家长,特别是新时代的家长,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本身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作为家庭教育的施动者,家长必须要自己受教育,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担,实现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职能。切忌照搬他人的经验,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父母亲手中把握的是孩子的未来,实现的途径就是家庭教育。不要让家庭教育缺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托起明天的太阳,铸就孩子的幸福生活,铸就中华民族美妙的未来,家庭教育不可惑缺,家长请肩负起你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