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指的就文取材,围绕某一点或中心进行的一种篇幅相对短小的写作练习。小练笔因其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切入口小,难度低,成为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培养习作兴趣、落实语言训练,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我认为就文取材的“小练笔”,要以文本为重要依托,善于挖掘和拓展文本资源,适时,适量的进行训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小练笔”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把握文本,模仿经典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了。”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我们的课文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或句式精美,或结构精巧,或布局典范,或表现手法独特。在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
1.模仿典型句式,学会遣词造句
句是构成段的最基本。文本中有许多精美片断用了经典句式,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写训练。如课文《桂林山水》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用了“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得……;桂林的山真秀啊,秀得……;桂林的山真险啊,险得……。有的……有的……还有的……”排比句,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模仿该句式想象桂林的山除课文上描写之外的内容,你还可以想象哪些?典型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但实现了对课文经典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成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只有从仿句起步,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地掌握写句的方法,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2.感同身受,积累“情”
所谓“情动而辞发”,只有当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写作动机之后,才能“由衷而发”。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们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人文故事,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感情,结合学生以道德情感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可以在学生的情感达到了至高点时设计课堂练笔,让胸中喷薄之情流淌于笔尖。
3.意犹未尽时练笔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创新始终是其关键所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我抓住孩子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小练笔,如我在教《抓阄》一文时,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父亲狠狠拍了大树一掌”,此时的父亲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接着把省略号补充完整,安排了一次小练笔,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再及时予以了热情鼓励,高度地赞扬,真诚地赏识学生,大胆地进行了创造生成了无限精彩。
4.积极探究时练笔
课文后中往往留有好多的“空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我认为这些“空白”为切入口,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空间,将它作为续写拓展训练点,学生在想象中,在补白中,探究到文字背后的意蕴。如我在教《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时抓住了“贪婪者总是愚蠢的”的特点安排鹿和鳄鱼第三次相遇的后的情形进行小练笔,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悦,尽情释放了那倾泻而出的思想与情怀。
二、选准切入“点”,进行小练笔
实现小练笔这一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的前提在于先选好练笔的“点”,“点”可以选在文中语言经典处,情节留白处,内容延展处,思维碰撞处,角度转换处,文本生成处……练笔形式可以仿、改、续、创等。语言经典处可以仿一仿,文本生成处可以续一续……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迁移、缩写等,其形式依文本之特色而各不相同。如角度转换处仿一仿。角度转换也是设计课堂练笔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文本又有所创新。可见角色的转换。如教学《新型玻璃》当学生了解了各种类型的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可以转换角色,以”我是××玻璃“为新的角度进行小练笔。还可以是文体的转换,让学生将《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改成导游词。又如延伸处续一续。教材中有的课文结尾处留有想象的空间,这也是练笔得大好时机,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抓住结尾进行延伸。例如在教课文《滥竽充数》结尾处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逃走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南郭先生逃走后……”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一下子点燃了。这样的小练笔意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续优了一个个有个性的、鲜活的话面。
三、实现小练笔要讲究方法
小练笔虽小,但也许要一定的方法,如我在教《穷人》一课时,安排了续写的练笔训练,并做了以下指导: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要前后一致;掌握故事情节的主线,要前后连贯;想象要合情合理。在练笔思路上做了以下指导:桑那拉开蚊帐后看到怎样的情景?桑那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第二天桑那和渔夫会怎样跟自己的孩子解释?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的孩子?两个孩子今后的命运如何?今后,桑那一家人的生活怎样?
四、建立课堂练笔评价机制
《新课标》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决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取向的中立者,当学生完成小练笔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及时交流,作出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激励与启发,以优化“练笔”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细化评价模式,全员参与,主题互动,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间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模式。
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吸取其它的新鲜词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凭借着教材的丰富资源,我们努力创设机会,在学生练笔前应给予的适当铺垫,有效引领,或者指点某些应注意的细节等,让学生在练笔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一、把握文本,模仿经典
朱熹云:“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了。”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我们的课文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或句式精美,或结构精巧,或布局典范,或表现手法独特。在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适量的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
1.模仿典型句式,学会遣词造句
句是构成段的最基本。文本中有许多精美片断用了经典句式,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仿写训练。如课文《桂林山水》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用了“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得……;桂林的山真秀啊,秀得……;桂林的山真险啊,险得……。有的……有的……还有的……”排比句,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模仿该句式想象桂林的山除课文上描写之外的内容,你还可以想象哪些?典型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但实现了对课文经典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成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只有从仿句起步,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地掌握写句的方法,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2.感同身受,积累“情”
所谓“情动而辞发”,只有当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充分体会到作者的写作动机之后,才能“由衷而发”。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们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人文故事,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感情,结合学生以道德情感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可以在学生的情感达到了至高点时设计课堂练笔,让胸中喷薄之情流淌于笔尖。
3.意犹未尽时练笔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创新始终是其关键所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我抓住孩子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小练笔,如我在教《抓阄》一文时,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父亲狠狠拍了大树一掌”,此时的父亲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接着把省略号补充完整,安排了一次小练笔,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再及时予以了热情鼓励,高度地赞扬,真诚地赏识学生,大胆地进行了创造生成了无限精彩。
4.积极探究时练笔
课文后中往往留有好多的“空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我认为这些“空白”为切入口,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空间,将它作为续写拓展训练点,学生在想象中,在补白中,探究到文字背后的意蕴。如我在教《一只鹿和一千条鳄鱼》时抓住了“贪婪者总是愚蠢的”的特点安排鹿和鳄鱼第三次相遇的后的情形进行小练笔,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喜悦,尽情释放了那倾泻而出的思想与情怀。
二、选准切入“点”,进行小练笔
实现小练笔这一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的前提在于先选好练笔的“点”,“点”可以选在文中语言经典处,情节留白处,内容延展处,思维碰撞处,角度转换处,文本生成处……练笔形式可以仿、改、续、创等。语言经典处可以仿一仿,文本生成处可以续一续……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迁移、缩写等,其形式依文本之特色而各不相同。如角度转换处仿一仿。角度转换也是设计课堂练笔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文本又有所创新。可见角色的转换。如教学《新型玻璃》当学生了解了各种类型的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可以转换角色,以”我是××玻璃“为新的角度进行小练笔。还可以是文体的转换,让学生将《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改成导游词。又如延伸处续一续。教材中有的课文结尾处留有想象的空间,这也是练笔得大好时机,这时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抓住结尾进行延伸。例如在教课文《滥竽充数》结尾处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逃走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南郭先生逃走后……”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学生智慧的火花一下子点燃了。这样的小练笔意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续优了一个个有个性的、鲜活的话面。
三、实现小练笔要讲究方法
小练笔虽小,但也许要一定的方法,如我在教《穷人》一课时,安排了续写的练笔训练,并做了以下指导: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要前后一致;掌握故事情节的主线,要前后连贯;想象要合情合理。在练笔思路上做了以下指导:桑那拉开蚊帐后看到怎样的情景?桑那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第二天桑那和渔夫会怎样跟自己的孩子解释?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的孩子?两个孩子今后的命运如何?今后,桑那一家人的生活怎样?
四、建立课堂练笔评价机制
《新课标》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决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取向的中立者,当学生完成小练笔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及时交流,作出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激励与启发,以优化“练笔”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细化评价模式,全员参与,主题互动,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间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模式。
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吸取其它的新鲜词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凭借着教材的丰富资源,我们努力创设机会,在学生练笔前应给予的适当铺垫,有效引领,或者指点某些应注意的细节等,让学生在练笔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习作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