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视野中的农村教育及其政策选择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新农村建设决不只是一场运动,它是需要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战略选择、我们热切期待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图景,更需密切关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关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期专题仅就农村教育、乡村治理机制等问题展开讨论,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也希望广大学人及实践工作者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摘 要 新农村建设是关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领域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程,农村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以新农村建设为评价、设计教育制度的背景,在描述当代中国农村教育体系的结构现状、问题与社会效应的基础上,从知识与社会相互建构的角度出发,文章认为,宜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序列,在基础教育内渗透职业教育之举,有违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
  关键词 新农村;教育;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1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5-0028-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文明、文化进步、社会和谐。其中,新型农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新农村需要能够从事复杂劳动(有“技术含量”者)的劳动者,需要能够关注村庄、国家公共生活的政治人,需要具有良好教养的现代人。这些角色的成功扮演,都需要农村教育作为中介。事实上,农村教育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一直都受到关注,遗憾的是,农村教育的社会效益不尽如人意,本文拟在描述当代中国农村教育体系的结构现状、问题与社会效应的基础上,从知识与社会相互建构的角度,讨论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框架下的政策选择。
  
  一、土地、农民与人力资本
  
  中国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已经不低,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劳动生产率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已经知道,现在的事实不只是中国在以世界耕地的7%养活着世界人口的21%,它还是,我们在以世界上40%的农民养活着世界上7%的非农民。差距在哪里?在于劳动者的素质,最主要的是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世界银行专家发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是:在劳动者受教育的三年内,社会—经济将以每年27%的速度发展,此后,劳动者所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年,社会—经济将以4%的速度发展。美同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1929-1982年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25%要归功于民众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在其国民收入增长的部分里,美国各种教育对劳动者能力的提高的贡献为80%,而物质投入的贡献不过20%。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农村人口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的65,4%。发达国家的情况是,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1.7年,大致相当于高中华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水平,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继续教育;德国的农业劳动力中有54%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而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与城市相差3年),届初小文化程度以下;其余40%多初中、高中毕业生也很少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003年,中国农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14.5%,但农村劳动力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50%。考虑到中国土地生产率拓展空间有限的事实,不需借洋人{如舒尔茨)自重,我们也知道,在发展中国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或者说劳动力剩余是个假问题),存在的是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不足的问题。人力资本增值的途径,一方面来自劳动者的自我努力,另一方面来自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体系。前者高度主观化,我们难以控制;后者则是“可为”者。
  
  二、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认为,农村教育是指“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凭的全日制正规学习和非正规的成人扫盲学习以及技能培训,”同内有学者把农村教育归纳为”由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经营体系。””我认为农村教育的内涵是以直接服务于农村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系统。从外延上看,它应当包括如下部分:(1)基础教育系统,其中包括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及高中,还有城市的农业大学;(2)职业教育系统,包括职业中学。中专等以职业培训为主要功能的教育系统,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3)成人教育系统,主要有两部分:其一,农村地区的农机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不过相当多的此等机构已经成为以“养人”为第一要务的机构);其二,广播电视大学及其他高等院校开办的成人教育体系。(4)其他教育,如大众媒体的教育、社会成员互动产生的教育效应等等。其中,前三种教育系统构成了当代中国农村教育的主渠道。
  1.基础教台。主要为义务教育范畴的小学、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随着高等院校大举扩招正在逐渐进入基础教育行列)。总体看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近几年,中央政府接连做出费改税、取消农业税并提供农业补贴等重人举措,人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村适龄儿童失学现象有所缓解。义务教育投入体系也有了重要进展,从“乡学乡办”走向“以县为主”,提高了财政投入的调控能力。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失学现象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即使在就学儿童群体里,教育问题也颇为严重,如为了追求升学率,有的中学管理者与教师将学习成绩有碍于升学率的学生“分流”,将他们从升学率考核基数中过滤出去——或者退学,或者转入职业学校。
  2.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农村职业教育等同于农业教育,即便他们所指的农业是“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这种认识也略显褊狭。从地域上来讲,农村职业教育不一定发生在农村,事实上,大部分农业中专都办在城市,另外,一些并不涉农业的职业培训学校也对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门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职业培训,增强他们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是很重视的,在1978-1996年间,农林中专与职业高中学校及在校人数据呈增长态势:国家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在全国65%以上的县,市推行“三教统筹”。政府还主导和举办了一批相应的教育培训工程,如“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下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上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等.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还远落后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 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不到1/10,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不到1/5。1996年到2000年,全国农村地区职业高中招生数由29万人下降到21万人,在校生数由67万人下降到55万人。全国中等专业学校中农业学校的招生数由1996年的15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4.7万人,大批农林中专和农村职业高中难以为继。
  3.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全国4万多乡镇中,有独立建制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不过2000多所。由于设备、经费、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又不受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重视,其办学思路与教学内容、方式不够灵活,多数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国家在农村成人教育上的投入不到教育投入经费的2%,[2]这一点,足以令农村成人教育捉襟见肘。如前所述,一方面,原有的计划体制内的农村服务与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性质发生了变化,在“养事不养人”的口号下,他们被推向市场,失去了原初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成人教育萎缩,该效应波及到农村地区,加剧了原本就不景气的成人教育事业。
  
  三、关于农村教育的观点纷争
  
  农村教育体系庞杂,在不同地区,各种教育系统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人们普遍认同,作为整体的农村教育体系应互相配合,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农村进步。现实情况是,我们是穷国办教育,投入的资金,设备,师资皆有限,如何分配相对不足的资源,优先发展何种教育,优先向社会提供何种类型的知识与人才,则存在一些不同意见。
  1.考虑到职业学校的萎缩,在教育理论界有人提出要加强基础教育的功能,将其任务划定为提供“生活教育”的观点。即,农村教育除了给农村孩子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外,还要给孩子一定的谋生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农业职业技术,最终的目的是让接受教育的人能够过上“更丰富的生活”。
  2.由于高考可以提供向上流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与农民倾向于鼓励农村学生走应试之路,一方面,农村学校和老师必须尊重农民及学生的这种需求;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仍是教学成绩,因此,应试教育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事实上,农村孩子考入大学,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不仅仅意味着这个学生自身,也意味着这个学生的家庭大大受益、因此,有人提出,我们可能低估了农村孩子通过高考流向城市对于整个农村进步所起的作用。
  3.由于农村学生很少有大学毕业后回农村服务者,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农村孩子通过大学进入城市可以使部分家庭受益,但是作为整体的农村将因失去精英支持而越来越贫困。
  4.由于“应试教育”和“生活教育”各有利弊,所以也有人认为,农村教育应该兼有“应试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功能。即,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应试教育”,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升入大学;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则进行生活教育,以使学校教育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定位和生活有所助益、由于职业学校严重萎缩,在实践中表现为在普通中学中实行“剥离班”,即在初二或初二年级开始分班,一部分学生定位于考试和升学,另一部分学生则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进行职业定位方面的教育。[3]
  5.还有人认为如今的农村教育是“背农”教育,让优秀的农村孩子都远离村庄,这是村庄巨大的损失,应实行“向农”教育,让农村精英为农村服务。更有调和论者说,应实行“背农”与“向农”相结合的教育。有人认为,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对农村更具有现实意义;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必须尽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各类人才;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不可能办优质普通教育,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升学机会,因此,必须发展低门槛的职业教育。
  
  四、农村教育的政策选择
  
  上述争论大可玩味。因为教育界激烈的论辩后存在秘而不宣的共识: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足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社会,需要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教育制度、不同的劳动者素质、我倾向于将其看作是二元社会的逻辑的继续。我们需要新的视角: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们把教育看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在和谐社会的思路里,我们把教育看作是社会运行的平衡机制。与纷争的教育理论相异,我们需要把教育看作一个“多维”的变量,一个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素质的机构,一个提供不同类型知识的帆构,一个社会分层的机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有关农村教育的论争转移到教育之外的社会基础上。其一,教育需求不只是学生,还有农民。换言之,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全民教育;其二,教育不只是教育机构,还是社会分层机构,发挥着社会再生产的功能。
  1.农村基础教育还需要加强、基础教育集中于青少年群体自有具合理之处。在这一黄金时期,人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可打下充实的知识基础,提供更多的人生选择。因此,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里,基础教育仍是重中之重。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不尽如人意,不在农村孩子本身,而在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如果假以适当的教学条件,农村基础教育也不会在高考中处于如此劣势,也不会“分流”出那么多学生来,以失学现象为例,它不是农村孩子不服管教/不爱读书所致,而是社会使然。一方面,主要是中小学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由于基本上实行免试入初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松弛,孩子进入初中后,很难适应自觉性较强的学习,易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经济方面的“推-拉”二股合力也促进失学现象的发生:推力——学校收取杂费对农村孩子的压力——含泪主动辍学的故事络绎不绝;拉力——农业门槛低,只要肯出力,就会有现实回报;年岁己高的家长从事艰苦劳动的身影也会构成将学生从学校转移到田地的拉力(即使家长支持孩子继续读书,哪怕“砸锅卖铁”)。在建设新农村时期尤其要加强基础教育,还有一层原因。作为教育体系内最重要的教育系统,基础教育不仅奠定了社会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所必需的文化水平(认知、情感与评价),而且还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法国社会学家布边迪厄在《再生产》一书中发现,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机构,还是制造社会阶层的机构。名牌中学、大学奉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本,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主张,社会制度的设计准则之一是,稀缺性资源应是开放性的(对所有社会成员开放),农村孩子苦学的动力来自于“跳农门”,来白干为自己建立社会资本,社会制度的设计宜鼓励这种理性行动。知识从来都是参与社会建构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需要不同类型的知识。知识本无高下之分。[4]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不可否认,创新型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着8 亿人口的村庄,如果被赋予适当的选拔机会,会为国家贡献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有一百个理由可以指责应试教育之失,但在目前的高校录取相关制度中,成绩不是极好(请注意这一点)的农村孩子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看不出为何不能加强基础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走向更具创新能力的工作岗位。
  2.职业教育亦需加强,但不是优先于基础教育来发展。有关职业教育的背农论/向农论及调和论都暗含一个潜在前提,“农村目前就业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只要农民都有一技之长便能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农村能否为每位身怀一技的农民提供理想的工作岗位似乎还是个问题。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率来看,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要远远大于普通教育的办学成本,在资金、师资等投入因素仍有限的情况下,最优的选择应是投入产出比率最佳的选择、不宜在基础教育中过度渗透职业教育、有媒体大赞此类做法,誉之为新农村的新路径。南方某地区教育局“要求45岁以下乡村教师都要掌握一门以上的农村实用技术,达到要求者便可获得这种证书。如果不获得这种证书,评职晋级,推优拿奖便受到影响。并开出一门‘向农’课,否则不予上岗。”[5]我名之为“攻乎异瑞,危害也矣”(孔子语,谓学习非正统文化,危害极大)。其一,教师是否有能力掌握某门“向农”技术,是否专业可靠,值得怀疑:其二,基础教台阶段,学生要学习对其一生至关重要的文化基础知识,还要面对中考、高考激烈的竞争,此时再去学习“职业技术”,将严重影响其学习成绩。其三,此举似乎意味着,人的学习只限于学校求学阶段,忽视了终身教育的可能性。其四,此举有逆城市化之大方向、新农村建设不是拒绝城市化的“农民民粹主义”,而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不要出现凋敝破败的旧农村。我们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使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其五,国外有此做法并不是一个“事实性理由”。如美国有3万所左右的学校开设了农业技术课,美国与中国社会结构不同、教育制度不同。将此制移植中国,只会加剧农村社会教育积弱之势。[6]另,我国的“分流”既不是学校类型的分化,也不是城乡一视同仁,是仅限于农村普通初中的“改革”,城市学校不提倡“分流”,这是明显的不公平的城乡,元结构思维。[7]最为关键者,此举有严重的“身份社会”之风。一个人,仅仅因为出生在农村就一定要学习“向农”绝技吗?父亲务农,儿子也要操锄,这样的制度设计似乎暗含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式的逻辑。
  3.成人教育是薄弱环节,亦需加强。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颇为棘手,目前,最为关键的是师资与资金。宜多渠道筹措资金,不妨借鉴国外做法,引进民间办学力量介入,对于能够提供优质教台服务者,政府予以引导与奖励。成人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可因地制宜。如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长期与短期教育,远程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等。如,自1978年始,河北农业大学利用成教网络向太行山区的村民提供实用先进农业技术,效果显著,因为村民不喜欢(也不太可能)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花上一大段时间学习实用技术。温铁军先生在河北定州开办乡村建设学院,向村民介绍先进农业技术,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社会制度互相配合,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它不只是拉动内需,解救生产力过剩的家电业(张维迎语),也不只是为改革提供安全的蓄水池,[8]而足要弥合二元社会结构在转型期所形成的断裂,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和谐社会。既然社会科学家说,教育可以加速社会流动,可以调节社会分层,可以带来开放社会,这里有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就让它在这里跳舞吧。
  参考文献:
  [1]马文起.农业教育内涵刍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王建广,王燕霞.论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5,(9).
  [3]黄金来.农村教育困境的“两难处境”[J].学术论坛,2005,(9).
  [4]李洪君,张小莉.知识谱系与技工短缺——知识社会学分析[J].青年研究2006.(01).
  [5]李国华.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开路——湖南省郴州市探索农村教育发展新模式纪实[N]中国教育报.2006—01—03.
  [6]徐辉.国外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7]袁桂林.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问题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2005,(1).
  [8]贺雪峰.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三农中国网WWW.snzg.net.
其他文献
王欣欣在2011年“经济形势专家交流会”第8次月会上发言: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几次改革分别是,1993年国务院通过关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4、2005年的
知识产权故事:陈编剧讨要署名权2015年12月31上午,既是年终的最后一天,也是李律师在这一年的最后一次开庭。一切源于一份编剧合同。2012年1月7日,陈编剧与某影视制作公司签订
从我家出发西行不远,便是武平县城西门马头山。从山脚下再迈步北去,便是正在建设中的刘亚楼将军广场了。在我的记忆中,这里原先是一片山坡地,零零散散地住着几户人家。还在武
期刊
摘 要: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真实的反映高职教育的特点,难以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严重制约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反映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亟待出台。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和分阶段实施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造设计建议。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体系;问题;设计建议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全部课程的总和称之为该专业课程体系,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义。专业课程体系比单独的
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使共产党员执政意识得到提高。体现在:对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必然选择的认识;对党长期执政的认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摘 要: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经营发展压力逐渐增加。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所以港口企业应当进一步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为企业建立强有力人才队伍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一、企业人才发展规划概况  我集团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人才发展,通过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有效把握集团战略发展大局,重点进行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生产经营重点人才的开发工作,在穿
摘 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创新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必须要具备创新创业精神。本文主要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展开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对策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需要依靠青年一代的智慧、勇气和力量,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我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创业精神成为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