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儒家文化重实用、功利;道家文化中无为,无功利。孔子一生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庄子明哲保身。一重人生价值的实现,一重生命价值的永恒。小学德育教育应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内外兼修。
关键词: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德育教育
一、儒家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
儒家文化重实用、功利;道家文化中无为,无功利。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的同时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理想。儒家的理想人物是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通过孔子的形象,可见儒家理想人物的风范。
孔子自评:“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同时代人对其评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孔子的亲传子贡对孔子评价: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①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②
通过孔子的自评和孔子后学对其的评价,可见孔子谦而好学、不耻下问,“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生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小学德育教育力图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理想的实现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孔子一生“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后修《春秋》,善善恶恶,以当一王之法。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小学德育教育志在培养有为于国家社稷的人才,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作出贡献。“天行健以自强不息,地势坤以厚德载物”。儒家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小学教育的真精神之一。
儒家的后学——孟子与荀子,一主内一主外;一个主张性善论,一个主张性恶论;性善则修己于内,推己及人,无限的推广自己的善性德性;性恶则主张为学,修己之恶。
孟子曰性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万物皆备于我,修身养性,推己及人就可以修养人的德行。故德育教育要不断发扬自己内心真、善、美的一面。
荀子曰性恶:人生而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故生而好利,为求利益,生杀抢夺。人生而欲满足六官之欲,美味、美色等,所以要以礼节制、引导。荀子抓住了人本性中的各种欲望,故以外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使人导向善性。
孟子、荀子殊途同归,一主内一主外,都志在导人为善。德育教育亦应修之于内,导之于外;内外兼修,导人之善,规人之恶。
二、道家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
道家以无为为本,返璞归真,致虚守静。故道家静以修心,道家心中的真人形象,似有似无,不可捉摸。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③
通过《庄子》中对真人的描述,可见道家的理想人物,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称之为真人,道家贵真,即重人的天性、本性,道家文化关注人的本质存在。小学德育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见道家文化抓住了德育教育的根本。
小学德育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无完人,人亦各有所长,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世烦扰,当安其天性。小学德育教育亦当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
《庄子》天道篇曰:“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德育教育重在精神、重在实践、重在心领神会,不在知识的强制与灌输。
“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这是德育教育化有形于无形的教学方法,抓住了德育教育的关键。
《庄子》中一则寓言曰:仲尼适楚,出於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④
为学当用志不分。《庄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⑤德育教育亦当如承蜩的佝偻丈人,心诚志敬,循序渐进。
小学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把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德育教育必须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加以引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儒家思想重孝道和仁义道德。“孔子,以‘仁’为核心,从不同角度对‘仁’的涵义做了阐明,从而构成了以克己、爱人、忠恕、孝梯、恭、宽、信、敏、惠及刚、毅、木、呐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思想体系”。⑥道家文化致虚守静,养神养生,不与物争,顺其自然。为学忘记心中杂念,直指本心,回归到人最本真淳朴的情态。道家文化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③陈鼓应.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④陈鼓应.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⑤陈鼓应.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⑥秦英君.中西德育德育思想之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6):102.
关键词: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德育教育
一、儒家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
儒家文化重实用、功利;道家文化中无为,无功利。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的同时以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理想。儒家的理想人物是为万世师表的孔子。通过孔子的形象,可见儒家理想人物的风范。
孔子自评:“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同时代人对其评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孔子的亲传子贡对孔子评价: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①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②
通过孔子的自评和孔子后学对其的评价,可见孔子谦而好学、不耻下问,“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生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小学德育教育力图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理想的实现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孔子一生“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后修《春秋》,善善恶恶,以当一王之法。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小学德育教育志在培养有为于国家社稷的人才,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作出贡献。“天行健以自强不息,地势坤以厚德载物”。儒家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小学教育的真精神之一。
儒家的后学——孟子与荀子,一主内一主外;一个主张性善论,一个主张性恶论;性善则修己于内,推己及人,无限的推广自己的善性德性;性恶则主张为学,修己之恶。
孟子曰性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万物皆备于我,修身养性,推己及人就可以修养人的德行。故德育教育要不断发扬自己内心真、善、美的一面。
荀子曰性恶:人生而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故生而好利,为求利益,生杀抢夺。人生而欲满足六官之欲,美味、美色等,所以要以礼节制、引导。荀子抓住了人本性中的各种欲望,故以外在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使人导向善性。
孟子、荀子殊途同归,一主内一主外,都志在导人为善。德育教育亦应修之于内,导之于外;内外兼修,导人之善,规人之恶。
二、道家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
道家以无为为本,返璞归真,致虚守静。故道家静以修心,道家心中的真人形象,似有似无,不可捉摸。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③
通过《庄子》中对真人的描述,可见道家的理想人物,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称之为真人,道家贵真,即重人的天性、本性,道家文化关注人的本质存在。小学德育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见道家文化抓住了德育教育的根本。
小学德育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无完人,人亦各有所长,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世烦扰,当安其天性。小学德育教育亦当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
《庄子》天道篇曰:“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德育教育重在精神、重在实践、重在心领神会,不在知识的强制与灌输。
“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这是德育教育化有形于无形的教学方法,抓住了德育教育的关键。
《庄子》中一则寓言曰:仲尼适楚,出於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④
为学当用志不分。《庄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⑤德育教育亦当如承蜩的佝偻丈人,心诚志敬,循序渐进。
小学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把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德育教育必须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加以引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儒家思想重孝道和仁义道德。“孔子,以‘仁’为核心,从不同角度对‘仁’的涵义做了阐明,从而构成了以克己、爱人、忠恕、孝梯、恭、宽、信、敏、惠及刚、毅、木、呐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思想体系”。⑥道家文化致虚守静,养神养生,不与物争,顺其自然。为学忘记心中杂念,直指本心,回归到人最本真淳朴的情态。道家文化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③陈鼓应.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④陈鼓应.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⑤陈鼓应.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⑥秦英君.中西德育德育思想之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