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气氛要师生民主。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正直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讨论要冷静有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要难易结合,要能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在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不可横加“引导”,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即使教室里十分寂静,也不能说是“冷场”,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激烈地进行着。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比起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来,前者的效果是后者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两者最终都将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了,但前者所关注的是过程,而后者所关注的只是结果。
3、表述要观点自由。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读、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这一些都需要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激发。
4、评价要尊重差异。在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式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错误,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评价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的话,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在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应尊重学生认知差异。“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每个人的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个体差异存在,所以学生的感觉也是有差异的。如果我们尊重学生个性的认识,再去引导其认识到自己,合理调整,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第二、评价应尊重学生情感差异 。“众口难调”是难点,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语文作业中,“众口难调”这正是学生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是学生求异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切入点。在一次春游活动中,许多同学欢呼雀跃,而有的同学却沉思不语。事后讨论,产生了三方意见:① “春游”作为课外校外活动,形式太单调!②“春游”活动很不错,③ “春游”活动是不错,可环境太差:地不平、水脏、单调、花钱太多,有的同学负担太重。据此作业要求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快乐的主题。结果,学生完成的作业有学生春游的花费统计报告,有春游的写实,有环境的调查和思考,老师在批改的时候多用关切的、欣赏的语句,同时注意潜移默化的进行主流意识的引导,对实现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评价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重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笔者在作业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五柳先生传》一文的讨论作业中,总共有两个大题:A:文中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查阅资料)?B读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分析。结果有相当一批学生就B展开疑问:陶渊明是一个隐者吗?若是,为何又时时著文明志?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上了一节课,课题为“我眼中的陶渊明”,课型:辩论活动。课前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课上学生激烈论辩,听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辩论进行的实际适时调整自己支持方。结果是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自己的认识情况进行知识的再综合,一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四、评价应尊重学生交流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的多元化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是不同的。笔者作业设置中有“我要跟老师说话”,在“我要跟老师说话”中可以谈感受,谈意见,谈建议,或者就是你想说什么。结果是大多数学生谈到人生,理想,心里活动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学生在老师眼中的地位。题目让学生参与可分为两个方面:①学生自己设置题目,并附“参考意见”,在“我要跟老师说话”中谈思路,谈设想,让学生陈述理由;②学生对老师给的题目谈看法,谈意见。这两个方面可以交叉和并行进行。学生与老师角度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让学生参与,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学生与老师交流,就会积极主动的思维,主动的探究。当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此时就应该首先欣赏,承认其价值,再进行引导,学生在感受受到尊重和重视的时候,学生一定是快乐的,学生享受到劳动的乐趣。
1、气氛要师生民主。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正直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讨论要冷静有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要难易结合,要能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在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切不可横加“引导”,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即使教室里十分寂静,也不能说是“冷场”,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激烈地进行着。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且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比起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来,前者的效果是后者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两者最终都将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了,但前者所关注的是过程,而后者所关注的只是结果。
3、表述要观点自由。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充分的读、冷静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形成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这一些都需要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以激发。
4、评价要尊重差异。在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式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错误,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评价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的话,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在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应尊重学生认知差异。“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每个人的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个体差异存在,所以学生的感觉也是有差异的。如果我们尊重学生个性的认识,再去引导其认识到自己,合理调整,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第二、评价应尊重学生情感差异 。“众口难调”是难点,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语文作业中,“众口难调”这正是学生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是学生求异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切入点。在一次春游活动中,许多同学欢呼雀跃,而有的同学却沉思不语。事后讨论,产生了三方意见:① “春游”作为课外校外活动,形式太单调!②“春游”活动很不错,③ “春游”活动是不错,可环境太差:地不平、水脏、单调、花钱太多,有的同学负担太重。据此作业要求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快乐的主题。结果,学生完成的作业有学生春游的花费统计报告,有春游的写实,有环境的调查和思考,老师在批改的时候多用关切的、欣赏的语句,同时注意潜移默化的进行主流意识的引导,对实现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评价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重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笔者在作业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五柳先生传》一文的讨论作业中,总共有两个大题:A:文中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查阅资料)?B读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分析。结果有相当一批学生就B展开疑问:陶渊明是一个隐者吗?若是,为何又时时著文明志?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上了一节课,课题为“我眼中的陶渊明”,课型:辩论活动。课前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课上学生激烈论辩,听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辩论进行的实际适时调整自己支持方。结果是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自己的认识情况进行知识的再综合,一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四、评价应尊重学生交流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的多元化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是不同的。笔者作业设置中有“我要跟老师说话”,在“我要跟老师说话”中可以谈感受,谈意见,谈建议,或者就是你想说什么。结果是大多数学生谈到人生,理想,心里活动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学生在老师眼中的地位。题目让学生参与可分为两个方面:①学生自己设置题目,并附“参考意见”,在“我要跟老师说话”中谈思路,谈设想,让学生陈述理由;②学生对老师给的题目谈看法,谈意见。这两个方面可以交叉和并行进行。学生与老师角度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让学生参与,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学生与老师交流,就会积极主动的思维,主动的探究。当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此时就应该首先欣赏,承认其价值,再进行引导,学生在感受受到尊重和重视的时候,学生一定是快乐的,学生享受到劳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