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研究前提是政府各界没有过多的干预、村民自发建设作为调研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为乡村建设、乡村建筑设计等方面,包括了乡村建筑、适农性的定义、起源,乡村建筑的院落形式、建筑空间、建筑特色、以及怎样更好的突出乡村振兴的“三生和谐”建设的新乡村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即在生产、生活、生态相和谐的基础上和尽量保持农村“乡村性”的前提下,来推进乡村建筑与村民的和谐发展,以此来振兴发展乡村经济。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建筑设计;空间环境;适农性
1、乡村建设的背景
1.1国家政策的制定
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中央一号文件也连续十几年将“三农”问题列入其中,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新农村建设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再到“十九大”,均是重要议题之一。
1.2空心村的出现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导致城乡发展越加不平衡。主要问题表现如下:第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出现阶段性的人口过剩、交通过度拥挤等现象,而农村则出现了无人居住的“空心村”。第二是农村人民对城市的盲目崇拜,大拆大建所谓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建筑,新盖的灰色水泥“小洋楼”等建筑的出现使得乡村建筑各有其貌,其乐融融的农作场景,优美秀丽的乡村面貌正在逐渐消失,殊不知盲目的“面子工程”和争相攀比,只是越加堵塞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第三是乡村经济发展比较较落后,首先是由于缺乏大量的劳动力,其次是没有传承和保留本地特色的产业和文化,使得各乡村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特色产业。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建筑的整体设计出发,充分利用好乡村的特色建筑文脉的传承和特色产业发扬文化,振兴乡村。其次,通过乡村建筑空间“三生和谐”发展的设计策略,从而不仅对镇里固乡村建筑空间的发展提出指导意义,对于发展当地的经济产业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3、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对于地域特色的研究,美国地理学家西蒙(SeamonD)提出地方活动使人获得身体和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构建层面的地方性质[8]。因地制宜型的日本乡村建设,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由战后改善民生阶段到建设有魅力的舒畅生活空间再到“造村运动”,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循序渐进型的德国村庄更新,由保持村庄的地方特色优势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顿完善。而后到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重视,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城乡共生型的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遵循城乡互惠共生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面。国内的吴良镛提出“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方化”的观点;张彤以自然、文化、技术三个轴心为基础,寻求建筑与三者的结合。何凤娟通过不同的空间搭配和砖材拼接形式,设计一套模式化的乡村建筑模板。但是她提出的农宅设计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过时和单一;在规划乡村地域性维护的方面上,李欣鹏指出乡村建设要在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乡村传统空间格局的艺术构架,保留和延续乡村传统技术方法,维护城乡在文化意识、生活方式及空间形态方面的差异性。
4、相关概念阐述
乡土建筑是由民间自发修建的、有农家小院的传统的风土建筑。乡土建筑集村民的生活、关系、思想、信仰、文化等传承。适农性是指专业设置应适合于农村人员的期望。从乡村建筑的特色和文脉、乡村特色等方面作为乡村建筑的设计要素,科学的规划设计适农性的空间环境,使乡村空间环境真正的服务于民。
5、乡村建筑设计要素和空间布局分析
分析乡村建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建筑和乡村特色文化,重视地方感知和乡村社会文化延续,我们需要尊重身体对地方的熟悉感以及其蕴含的人性,我们需要同时保留老地方和新地方的生活经验[9]。以农民的视角,农民关心的方面去看问题,重点研究设计相关的主体:人居环境文化、乡村居民的需求点和产业发展要求,从而达到乡村建筑设计的适农性。
传承发展乡村传统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大概包括生产功能空间和生活功能空间。分别细分为生产空间、储藏空间、牲畜配养空间;生活休憩空间、生活配套空间。比如储藏空间则是利用边角或者是不方便使用的位置,比如楼梯下方或者是屋顶的阁楼。还有满足村民生活的种、养殖空间的要求。厅堂文化,每户住宅都以厅堂作为空间布局的核心,所以厅堂作为日常接待、公共交往有很高的利用率,其次还有庭院文化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庭院分为前院和后院。一般前院多用来种植,后院则用来养殖。
6、设计原则和策略
围绕乡村建筑设计宜居考虑,从其发展现状和需求着手,生产功能促进生活功能,生活功能又联系着生态功能,生态功能又可以带动生产以及生活功能的提高。所以最基本的生产功能空间和生活功能空间满足以后,还要注重进行乡村建筑的整体风貌设计。充分利用鄉村特色的产业农、林、牧、工业,大量的农田、苹果树、畜牧养殖等第一产业发展循环产业(“猪-沼-果-田”共生模式、“秸秆—沼气”等沼气工程)进而满足建筑的水电暖等方面的供给需求。以及利用好当地果汁厂,作为地域特色进行传承并发扬,可以适当加入第三产业旅游业,利用网络线上管理,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创意农业,比如农夫乐园、四季田园、家庭农场等农事体验丰富发展体验空间。通过建筑空间布局与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完善适农性建筑,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建设“三生”和谐的社会,即在生产、生活、生态相和谐的基础上和尽量保持农村“乡村性”的前提下,通过“三生”和谐的发展模式来推进乡村和谐发展[2]。
7、总结与展望
针对特色产业的更好结合,从建筑特色、院落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平立面布局考虑怎样通过更合理的乡村建筑空间布局,去联系和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好的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做强做精做美当地乡村的特色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规划出更适宜农民主体生活、生产、发展的措施,以促进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探索出符合乡村振兴的适农性宜居建筑设计。
关键词:乡村建设;乡村建筑设计;空间环境;适农性
1、乡村建设的背景
1.1国家政策的制定
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中央一号文件也连续十几年将“三农”问题列入其中,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新农村建设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再到“十九大”,均是重要议题之一。
1.2空心村的出现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导致城乡发展越加不平衡。主要问题表现如下:第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城市出现阶段性的人口过剩、交通过度拥挤等现象,而农村则出现了无人居住的“空心村”。第二是农村人民对城市的盲目崇拜,大拆大建所谓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建筑,新盖的灰色水泥“小洋楼”等建筑的出现使得乡村建筑各有其貌,其乐融融的农作场景,优美秀丽的乡村面貌正在逐渐消失,殊不知盲目的“面子工程”和争相攀比,只是越加堵塞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第三是乡村经济发展比较较落后,首先是由于缺乏大量的劳动力,其次是没有传承和保留本地特色的产业和文化,使得各乡村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特色产业。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建筑的整体设计出发,充分利用好乡村的特色建筑文脉的传承和特色产业发扬文化,振兴乡村。其次,通过乡村建筑空间“三生和谐”发展的设计策略,从而不仅对镇里固乡村建筑空间的发展提出指导意义,对于发展当地的经济产业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3、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
对于地域特色的研究,美国地理学家西蒙(SeamonD)提出地方活动使人获得身体和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构建层面的地方性质[8]。因地制宜型的日本乡村建设,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由战后改善民生阶段到建设有魅力的舒畅生活空间再到“造村运动”,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循序渐进型的德国村庄更新,由保持村庄的地方特色优势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顿完善。而后到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重视,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城乡共生型的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遵循城乡互惠共生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面。国内的吴良镛提出“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方化”的观点;张彤以自然、文化、技术三个轴心为基础,寻求建筑与三者的结合。何凤娟通过不同的空间搭配和砖材拼接形式,设计一套模式化的乡村建筑模板。但是她提出的农宅设计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过时和单一;在规划乡村地域性维护的方面上,李欣鹏指出乡村建设要在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乡村传统空间格局的艺术构架,保留和延续乡村传统技术方法,维护城乡在文化意识、生活方式及空间形态方面的差异性。
4、相关概念阐述
乡土建筑是由民间自发修建的、有农家小院的传统的风土建筑。乡土建筑集村民的生活、关系、思想、信仰、文化等传承。适农性是指专业设置应适合于农村人员的期望。从乡村建筑的特色和文脉、乡村特色等方面作为乡村建筑的设计要素,科学的规划设计适农性的空间环境,使乡村空间环境真正的服务于民。
5、乡村建筑设计要素和空间布局分析
分析乡村建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建筑和乡村特色文化,重视地方感知和乡村社会文化延续,我们需要尊重身体对地方的熟悉感以及其蕴含的人性,我们需要同时保留老地方和新地方的生活经验[9]。以农民的视角,农民关心的方面去看问题,重点研究设计相关的主体:人居环境文化、乡村居民的需求点和产业发展要求,从而达到乡村建筑设计的适农性。
传承发展乡村传统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大概包括生产功能空间和生活功能空间。分别细分为生产空间、储藏空间、牲畜配养空间;生活休憩空间、生活配套空间。比如储藏空间则是利用边角或者是不方便使用的位置,比如楼梯下方或者是屋顶的阁楼。还有满足村民生活的种、养殖空间的要求。厅堂文化,每户住宅都以厅堂作为空间布局的核心,所以厅堂作为日常接待、公共交往有很高的利用率,其次还有庭院文化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庭院分为前院和后院。一般前院多用来种植,后院则用来养殖。
6、设计原则和策略
围绕乡村建筑设计宜居考虑,从其发展现状和需求着手,生产功能促进生活功能,生活功能又联系着生态功能,生态功能又可以带动生产以及生活功能的提高。所以最基本的生产功能空间和生活功能空间满足以后,还要注重进行乡村建筑的整体风貌设计。充分利用鄉村特色的产业农、林、牧、工业,大量的农田、苹果树、畜牧养殖等第一产业发展循环产业(“猪-沼-果-田”共生模式、“秸秆—沼气”等沼气工程)进而满足建筑的水电暖等方面的供给需求。以及利用好当地果汁厂,作为地域特色进行传承并发扬,可以适当加入第三产业旅游业,利用网络线上管理,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创意农业,比如农夫乐园、四季田园、家庭农场等农事体验丰富发展体验空间。通过建筑空间布局与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完善适农性建筑,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建设“三生”和谐的社会,即在生产、生活、生态相和谐的基础上和尽量保持农村“乡村性”的前提下,通过“三生”和谐的发展模式来推进乡村和谐发展[2]。
7、总结与展望
针对特色产业的更好结合,从建筑特色、院落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平立面布局考虑怎样通过更合理的乡村建筑空间布局,去联系和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好的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做强做精做美当地乡村的特色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规划出更适宜农民主体生活、生产、发展的措施,以促进农民经济效益的提高,探索出符合乡村振兴的适农性宜居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