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11)02-0062-01
小学品德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下一代适应社会的知识、能力基础,培养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是品德课的使命。因此,要上好品德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人把小学品德课视为“豆芽科”,对小学品德课教学不够重视,应付了事,结果是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散乱无趣,学习兴趣不浓,品德课教学有形无实,完成品德课教学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品德课的课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1 重视对教材的课前预习
品德课同样需要课前预习(主要是中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就是要学生与教师搜集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各种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教师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品德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预习要求、布置预习任务。通过预习了解教学内容,初晓教材所讲道理,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促成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切实完成品德课教学目标。课前预习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师生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世界,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做好相关素材的搜集
品德教材的编排以缩页说明的形式呈现,而小学品德课涵盖人物故事、历史事件、风土人情、中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素材,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利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它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的教育内涵,这些素材应该充分利用。同时,资料的搜集过程,也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资料素材的搜集包括书籍查阅、网上下载、亲身调查、互动访谈、实地参观、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做好资料和素材搜集,事前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有计划、有实效地搜集资料和素材。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亲历亲为,通过独立或在家长指导、同伴互助下完成资料的收集,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鲜活教学内容,使小学品德课教学富有实效。例如,教学《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一课,课前让学生搜集一战和二战的史料,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介绍了战争的时间、参战国家、战争的性质、战争的起因、主要战事、战争的结果和影响。通过交流汇报,学生知晓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萌发反对战争、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的情感。整堂课学生兴致盎然、积极主动、效果良好。
3 思考教学活动的设计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品德课要努力为学生们设计体验、经历及通往生活的各种活动和情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品德课教学要和学校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德育辅助活动的开展,延伸和深化品德课教学,让学生实践体验,知行合一,巩固品德课教学成果。例如,教学《学做集体小主人》一课,课堂上让学生模拟选举班委会、真实参与本班活动,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并思考民主选举的完整过程,懂得选举和被选举都是自己的权利,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为班级建设作贡献。
4 注重辅助手段的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求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强大的物质支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真实再现,呈现其真实性和真切感;品德故事利用多媒体模拟情境,变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真实反映的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借助多媒体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同时,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极大地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音像、图文,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拓展学生视野。恰当巧妙运用辅助手段教学,有效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益。
“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一堂成功的品德课应该从课前准备开始,课前准备除了指教师具备其本身的有关学科知识方面的素养、有关学科的教学方法等这些基本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对课堂的把握和驾驭。充分的课前准备,得到的是鲜活生动、轻松愉快、富有实效的品德课教学。
小学品德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让学生具有学会做人的初步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下一代适应社会的知识、能力基础,培养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是品德课的使命。因此,要上好品德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人把小学品德课视为“豆芽科”,对小学品德课教学不够重视,应付了事,结果是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散乱无趣,学习兴趣不浓,品德课教学有形无实,完成品德课教学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品德课的课前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1 重视对教材的课前预习
品德课同样需要课前预习(主要是中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就是要学生与教师搜集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各种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教师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品德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预习要求、布置预习任务。通过预习了解教学内容,初晓教材所讲道理,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促成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切实完成品德课教学目标。课前预习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师生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世界,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做好相关素材的搜集
品德教材的编排以缩页说明的形式呈现,而小学品德课涵盖人物故事、历史事件、风土人情、中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素材,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利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它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教材的教育内涵,这些素材应该充分利用。同时,资料的搜集过程,也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资料素材的搜集包括书籍查阅、网上下载、亲身调查、互动访谈、实地参观、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做好资料和素材搜集,事前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有计划、有实效地搜集资料和素材。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亲历亲为,通过独立或在家长指导、同伴互助下完成资料的收集,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鲜活教学内容,使小学品德课教学富有实效。例如,教学《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一课,课前让学生搜集一战和二战的史料,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介绍了战争的时间、参战国家、战争的性质、战争的起因、主要战事、战争的结果和影响。通过交流汇报,学生知晓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萌发反对战争、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的情感。整堂课学生兴致盎然、积极主动、效果良好。
3 思考教学活动的设计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品德课要努力为学生们设计体验、经历及通往生活的各种活动和情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品德课教学要和学校德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德育辅助活动的开展,延伸和深化品德课教学,让学生实践体验,知行合一,巩固品德课教学成果。例如,教学《学做集体小主人》一课,课堂上让学生模拟选举班委会、真实参与本班活动,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并思考民主选举的完整过程,懂得选举和被选举都是自己的权利,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为班级建设作贡献。
4 注重辅助手段的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求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要求。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强大的物质支撑。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真实再现,呈现其真实性和真切感;品德故事利用多媒体模拟情境,变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真实反映的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借助多媒体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同时,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极大地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音像、图文,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拓展学生视野。恰当巧妙运用辅助手段教学,有效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益。
“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一堂成功的品德课应该从课前准备开始,课前准备除了指教师具备其本身的有关学科知识方面的素养、有关学科的教学方法等这些基本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对课堂的把握和驾驭。充分的课前准备,得到的是鲜活生动、轻松愉快、富有实效的品德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