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农户经济收益的高低,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快慢,往往取决于农产品的产出率和市场占有率。而其产出率和市场占有率既取决于农民应用先进科技的质量,又取决于农民对潜在市场、利润和商机的准确预测、决断和把握。
因此,以往轰轰烈烈的科技下乡、科技之冬、农闲科技理论培训等短暂性的农业科技教育,已无法适应现代农民灵活调整产业结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迅捷抢占农产品市场的需要。
农业科技教育只有进村入户,把最具潜在财富的信息传送到农村中去。把最具经济价值的科技推广到生产中去,把最具商机的农产品打人到市场中去,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融入到社会化大市场之中,才能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目的。这就客观的要求我们乡镇农口的技术推广部门:
一、农闲期要进村培训
农业科技教育的对象是农民,他们是在第一线从事种植、养殖或多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可能拿出过多的时间或集中过长的精力去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所渴望的是足不出户就获得致富信息、身不出村就学会科学技术。因此,农闲期进村开展科技理论培训,正是顺应他们心理意愿、满足他们现实需求的最有效的教育形式。
培训前我们科技教师要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构筑特色布局、振兴农村经济的大局着眼,从发挥地域优势、高效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入手,把那些亟待传送的信息、亟待推广的技术按照删繁就简、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原则,编写成通俗易懂的“傻瓜式”乡土教材送到农民手中。
培训中,我们科教教师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农民文化的层面和学习的平台上,运用比较通俗的农民语言、比较浅显的乡土道理、比较形象的农村实例讲活、讲透科技理论。对于农民普遍感到抽象、深奥、难以理解的科技理论,要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层次,巧妙地将其细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梯,采取低起点、多铺垫、小台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予以各个突破。
二、培训后要入户辅导
农闲期进村开展科技理论培训是源于常规,但又不能拘泥于常规的“短、平、快”式教育。教育对象文化水平、理解能力、接受程度的“千差万别”,使得教育反馈信息就成了我们科技教师准确把握农民心理、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和凭借。因此我们在科技理论培训之后,要趁热入户了解学情、因人辅导、按需施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巩固深化所教学的知识。
三、生产前要现场参观
经过进村培训和人户辅导两个教育环节之后,农民初步掌握了科技理论,便跃跃欲试的要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将已有知识迁移成创新能力谈何容易。因此,在生产前农民往往普遍具有患得患失、当断难断的矛盾心态,解决这种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生产前及关键性的生产环节组织农民到生产现场实地参观学习。通过参观——讲解——操作——矫正——再操作的反复训练,深化理论、形成技能,促使受训农民义无返顾地将新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四、作业前要实地演示
农民义无顾地将新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并非大功告成,充其量仅仅是为我们农业科技推广拉开了“序幕”,他们运用新科技不精细、不缜密的粗放模仿性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我们科技教师甚至农民自己所始料不及的。因此,强化科技规程、强化实际操作、强化规范生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科技教师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从“实际、实用、实效”的“三实”原则出发,打破传统时间、空间的界限,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等生产现场,在每一个环节作业之前以及难以准确把握的技术关口都要进行实地演示教学。让农民在边观察边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边讲解边操作、边操作边矫正的现场直观训练中,晓以利害、明确规程、掌握要领,规范准确的将科学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农业生产中去。
五、管理期要巡回释疑
农业生产“三分靠种,七分靠管”,在农作物漫长的生长阶段,各种多发的、偶发的、突发的病、虫、草害及旱、涝、苞、霜、冻灾的科学预测、及时预防、适时诊治、积极抵御及有效补救,无不源于全程性的周密监视、精细观察、充分论证和果断决策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科技教师务必坚持巡回到田间查看苗情,依据苗情答农所问、释农所疑,看准“火候”适时指导农民灌溉、追肥、灭草、产耥、防虫、治病和抗灾。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完整、准确、系统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夺取农业大丰收。
六、购销期要帮需解困
农业大丰收并不等于农民大增收。因为农业科技教育既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的连续性教育工作,又是超常规的创新性的生产实践。这就客观地要求我们科技教师,在播种前要帮助农民筹集资金、预购生资、引进良种;在播种时要帮助农民发芽实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菌肥浸种、配方施肥;在成熟期要指导农民适时收获;在收获后要帮助农民在适当的时候,把农产品运到适当的地点,采取适当的手段,以适当的价格销售出去。
只要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勇于实践,发挥职能作用,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多为农民办实事。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将会尽早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此,以往轰轰烈烈的科技下乡、科技之冬、农闲科技理论培训等短暂性的农业科技教育,已无法适应现代农民灵活调整产业结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迅捷抢占农产品市场的需要。
农业科技教育只有进村入户,把最具潜在财富的信息传送到农村中去。把最具经济价值的科技推广到生产中去,把最具商机的农产品打人到市场中去,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融入到社会化大市场之中,才能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目的。这就客观的要求我们乡镇农口的技术推广部门:
一、农闲期要进村培训
农业科技教育的对象是农民,他们是在第一线从事种植、养殖或多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可能拿出过多的时间或集中过长的精力去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所渴望的是足不出户就获得致富信息、身不出村就学会科学技术。因此,农闲期进村开展科技理论培训,正是顺应他们心理意愿、满足他们现实需求的最有效的教育形式。
培训前我们科技教师要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构筑特色布局、振兴农村经济的大局着眼,从发挥地域优势、高效利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入手,把那些亟待传送的信息、亟待推广的技术按照删繁就简、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原则,编写成通俗易懂的“傻瓜式”乡土教材送到农民手中。
培训中,我们科教教师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农民文化的层面和学习的平台上,运用比较通俗的农民语言、比较浅显的乡土道理、比较形象的农村实例讲活、讲透科技理论。对于农民普遍感到抽象、深奥、难以理解的科技理论,要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层次,巧妙地将其细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梯,采取低起点、多铺垫、小台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予以各个突破。
二、培训后要入户辅导
农闲期进村开展科技理论培训是源于常规,但又不能拘泥于常规的“短、平、快”式教育。教育对象文化水平、理解能力、接受程度的“千差万别”,使得教育反馈信息就成了我们科技教师准确把握农民心理、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和凭借。因此我们在科技理论培训之后,要趁热入户了解学情、因人辅导、按需施教,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巩固深化所教学的知识。
三、生产前要现场参观
经过进村培训和人户辅导两个教育环节之后,农民初步掌握了科技理论,便跃跃欲试的要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将已有知识迁移成创新能力谈何容易。因此,在生产前农民往往普遍具有患得患失、当断难断的矛盾心态,解决这种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生产前及关键性的生产环节组织农民到生产现场实地参观学习。通过参观——讲解——操作——矫正——再操作的反复训练,深化理论、形成技能,促使受训农民义无返顾地将新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
四、作业前要实地演示
农民义无顾地将新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并非大功告成,充其量仅仅是为我们农业科技推广拉开了“序幕”,他们运用新科技不精细、不缜密的粗放模仿性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我们科技教师甚至农民自己所始料不及的。因此,强化科技规程、强化实际操作、强化规范生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科技教师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从“实际、实用、实效”的“三实”原则出发,打破传统时间、空间的界限,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等生产现场,在每一个环节作业之前以及难以准确把握的技术关口都要进行实地演示教学。让农民在边观察边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边讲解边操作、边操作边矫正的现场直观训练中,晓以利害、明确规程、掌握要领,规范准确的将科学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农业生产中去。
五、管理期要巡回释疑
农业生产“三分靠种,七分靠管”,在农作物漫长的生长阶段,各种多发的、偶发的、突发的病、虫、草害及旱、涝、苞、霜、冻灾的科学预测、及时预防、适时诊治、积极抵御及有效补救,无不源于全程性的周密监视、精细观察、充分论证和果断决策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科技教师务必坚持巡回到田间查看苗情,依据苗情答农所问、释农所疑,看准“火候”适时指导农民灌溉、追肥、灭草、产耥、防虫、治病和抗灾。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完整、准确、系统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夺取农业大丰收。
六、购销期要帮需解困
农业大丰收并不等于农民大增收。因为农业科技教育既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的连续性教育工作,又是超常规的创新性的生产实践。这就客观地要求我们科技教师,在播种前要帮助农民筹集资金、预购生资、引进良种;在播种时要帮助农民发芽实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菌肥浸种、配方施肥;在成熟期要指导农民适时收获;在收获后要帮助农民在适当的时候,把农产品运到适当的地点,采取适当的手段,以适当的价格销售出去。
只要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勇于实践,发挥职能作用,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多为农民办实事。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将会尽早地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