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时,要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正确使用数学术语。”现行教材也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图文并茂,依托生活数学实践,加强数学语言训练,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行编排的。
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被忽视,经常出现学生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出的现象,这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对此,在低年段学生中进行了“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数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能较好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学生占10.5%,一般的占31.2%,较差者占58.3%。从调查中发现,在课堂中有的学生想说又不会说,有的学生怕说、不敢说。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数学课堂教学受“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和“只需会做,不必口述”等传统教育倾向的影響,使学生缺少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教师忽视数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因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三是教师自身语言素质差,影响了学生,虽然有的教师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却苦于没有对策,或者只是“零敲碎打”,没有整体、系统的部署。四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对调查结果进行思考后,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我认为数学思维的形成要借助于规范的数学语言来实现,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的提高。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景图中的信息、计算中的算理和解决问题中的思路进行了规范化语言训练的探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观察情景图
低年级教材编排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北师大版教材更是在呈现方式上,以“主题图 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数学问题的探究,而主题图则选用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游戏活动、表格、对话,甚至卡通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教材内容。这些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力求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探究空间和交流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何借助情景图,让学生说出图意,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思维呢?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秘”这一课,做了如下的语言训练(出示情境图)。
我先让学生对主题图进行整体的观察,并提出问题:“图上有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无序地回答:“有人,有花,有气球,有蒙古包……”我就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告之要有一定顺序才不会遗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学生再次观察主题图后回答:“图上有彩旗,有蒙古包,有灯笼,有小朋友,有花,左右还有气球……”我给予肯定后,要求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达图中信息。这时学生纷纷举手表述:“图上有彩旗2红1蓝,有灯笼1大1小,有小朋友1男1女,有花2红2黄……”在“整体—部分—整体”思路的引导下进行语言训练,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序地、完整规范地表述了图中的数学信息,对数学现象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有了深刻认识,让数学思维有了雏形。
二、培养学生用“因为……所以……”的表达方式说清算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好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知识、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数与代数的计算课教学中,算理的表达是数学思维的再现,如何让学生理解数理一直是我们教师困惑的热点。在课堂中,加强算理教学,重视规范地叙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提高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让数学思维有理有据。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二)”,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先复习已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14×2”的竖式计算,然后引入新知“14×12”,并让学生对比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再小组成员合作,利用所学知识讨论、交流,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初步计算过程:先算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再算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然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教师给予肯定后,借助点子图引导学生把算理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学生因为有了分析、交流的基础,语言表述就很完整:“14×12,先算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2×14=28;再算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也就是10×14=140;最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所以,14×12=168。”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重视学生对算理的表达,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这种规范的语言表达算理,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能从程度不同的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培养学生用“发现—分析—归纳”的数学思想训练数学语言
经常会听到教师抱怨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写算式,不会说理由。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表层,还处在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这时就有必要给学生创设“说”的氛围,让他们相互表达,交流思维过程,在“说”中让思维逐渐清晰,逐步走向深刻。
【案例一】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节约多少钱”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主题图信息,解决8月份余额是多少的问题。我设置了如下学习要求:(1)说说图中有什么数学信息。(2)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说说你的想法。(3)如何列示解答?
学生1:我从图中知道奶奶每月有生活补助185元,爸爸妈妈每月寄回800元,亮亮和奶奶每月花745元。
学生2:这道题要解决的是8月份余额有多少元,可以先算出每月收入是多少,再减去一个月的开支,算出剩余多少元。
学生3:我发现爸爸妈妈寄回的钱够一个月的开支,可以先用父母寄回的钱减去一个月的开支,再加上奶奶的补助,就是这个月的剩余。
在解决问题课型教学时,主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三步曲”:第一步,观察主题图,说出你发现的数学信息;第二步,分析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理清思路;第三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案例二】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二)”
“画出指定度数的角”的问题探究。
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角的特点和量角器的特征;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最后总结、归纳量角的方法。
学生回答:(1)先画角的一边,确定顶点。(2)点对点(中心点对顶点)、边对边(零刻度边对角的边)。(3)找到刻度,描出点;将顶点和描出的点连成线,画出角。(4)标出角的符号,写出角的度数。学生用简洁、有序的数学语言表达了画角的全过程,数学思路清晰、明了。
总之,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训练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情境教学、计算教学、问题教学等不同的课型中探究、实践,将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将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乐学、爱学、学有所获,是我们数学教师永远的追求。
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被忽视,经常出现学生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出的现象,这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对此,在低年段学生中进行了“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数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能较好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学生占10.5%,一般的占31.2%,较差者占58.3%。从调查中发现,在课堂中有的学生想说又不会说,有的学生怕说、不敢说。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数学课堂教学受“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和“只需会做,不必口述”等传统教育倾向的影響,使学生缺少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教师忽视数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因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三是教师自身语言素质差,影响了学生,虽然有的教师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却苦于没有对策,或者只是“零敲碎打”,没有整体、系统的部署。四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对调查结果进行思考后,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我认为数学思维的形成要借助于规范的数学语言来实现,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的提高。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景图中的信息、计算中的算理和解决问题中的思路进行了规范化语言训练的探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观察情景图
低年级教材编排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北师大版教材更是在呈现方式上,以“主题图 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数学问题的探究,而主题图则选用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游戏活动、表格、对话,甚至卡通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教材内容。这些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力求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探究空间和交流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何借助情景图,让学生说出图意,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思维呢?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秘”这一课,做了如下的语言训练(出示情境图)。
我先让学生对主题图进行整体的观察,并提出问题:“图上有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无序地回答:“有人,有花,有气球,有蒙古包……”我就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告之要有一定顺序才不会遗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学生再次观察主题图后回答:“图上有彩旗,有蒙古包,有灯笼,有小朋友,有花,左右还有气球……”我给予肯定后,要求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达图中信息。这时学生纷纷举手表述:“图上有彩旗2红1蓝,有灯笼1大1小,有小朋友1男1女,有花2红2黄……”在“整体—部分—整体”思路的引导下进行语言训练,学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序地、完整规范地表述了图中的数学信息,对数学现象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有了深刻认识,让数学思维有了雏形。
二、培养学生用“因为……所以……”的表达方式说清算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好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知识、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数与代数的计算课教学中,算理的表达是数学思维的再现,如何让学生理解数理一直是我们教师困惑的热点。在课堂中,加强算理教学,重视规范地叙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提高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让数学思维有理有据。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队列表演(二)”,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先复习已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14×2”的竖式计算,然后引入新知“14×12”,并让学生对比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再小组成员合作,利用所学知识讨论、交流,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初步计算过程:先算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再算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然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教师给予肯定后,借助点子图引导学生把算理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学生因为有了分析、交流的基础,语言表述就很完整:“14×12,先算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2×14=28;再算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也就是10×14=140;最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所以,14×12=168。”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重视学生对算理的表达,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这种规范的语言表达算理,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能从程度不同的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培养学生用“发现—分析—归纳”的数学思想训练数学语言
经常会听到教师抱怨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写算式,不会说理由。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表层,还处在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这时就有必要给学生创设“说”的氛围,让他们相互表达,交流思维过程,在“说”中让思维逐渐清晰,逐步走向深刻。
【案例一】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节约多少钱”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主题图信息,解决8月份余额是多少的问题。我设置了如下学习要求:(1)说说图中有什么数学信息。(2)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说说你的想法。(3)如何列示解答?
学生1:我从图中知道奶奶每月有生活补助185元,爸爸妈妈每月寄回800元,亮亮和奶奶每月花745元。
学生2:这道题要解决的是8月份余额有多少元,可以先算出每月收入是多少,再减去一个月的开支,算出剩余多少元。
学生3:我发现爸爸妈妈寄回的钱够一个月的开支,可以先用父母寄回的钱减去一个月的开支,再加上奶奶的补助,就是这个月的剩余。
在解决问题课型教学时,主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三步曲”:第一步,观察主题图,说出你发现的数学信息;第二步,分析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理清思路;第三步,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案例二】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二)”
“画出指定度数的角”的问题探究。
先让学生观察,发现角的特点和量角器的特征;再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最后总结、归纳量角的方法。
学生回答:(1)先画角的一边,确定顶点。(2)点对点(中心点对顶点)、边对边(零刻度边对角的边)。(3)找到刻度,描出点;将顶点和描出的点连成线,画出角。(4)标出角的符号,写出角的度数。学生用简洁、有序的数学语言表达了画角的全过程,数学思路清晰、明了。
总之,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训练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情境教学、计算教学、问题教学等不同的课型中探究、实践,将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将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乐学、爱学、学有所获,是我们数学教师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