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rgc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综合实践课为高中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解决途径,教学设计就是实现这一途径的基础手段。本文就是通过对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内涵的阐述,进而找出目前该形式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 综合实践 教学设计
  
  一、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我国学者乌美娜教授给教学设计下过定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此外,国内外学者还分别提出过很多诸如“方法说”、“技术说”等观点,众说纷纭。从总体上讲,大家更多的是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来界定教学设计这个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符合我们今天课改要求的教学设计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设计属于学科教学设计,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综上所述,并且参考国内外学者有关教学设计的论述,笔者将高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界定为: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核心,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智力与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而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
  二、高中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语文实践课的内涵和属性的阐述,我们知道,在语文实践课教学中,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实践课教学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在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 “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 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型。
  二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三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解决实践课教学设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等)。
  其次,在教學设计中应加大社会实践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它所面对的不只是课本和学科知识,而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同时也构成了他们个性发展的世界。因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实质上是把学生带入怎样的一个世界里去成长,其内容的取向不宜过窄。
  第三,在教学设计中应坚决保留语文的学科性质。“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在学科内部本身还是跨学科的学习,无论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无论采取哪些方式,落脚点都应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教师掌握了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技术,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学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技术,可以促使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理想境界的关键一步。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类不断积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历史教学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把握高中历史教材、创新高中历史教法这两个方法谈了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材 教法    一、合理把握高中历史教材  1.理解教材培育重点。教材是教师讲课内容的指导,因此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了解通过教材的讲述需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效果,知道哪些
期刊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大局。那么,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如何抓好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呢?对此,我结合自己在职业高中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第一,制定规章制度,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言行,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最基本的方法。  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言行,是班级管理的一种通常做法,它能达到有效规范学生言行的目的。  对于职
期刊
在高三增加导数这部分内容,一是使学生对由有限到无限的辩证思想得到加强,能以导数为工具研究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为解决函数单调区间、极值最值以及函数图像等问题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和简单明了的操作手段;二是使学生对函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直观认识。纵观近十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有关导数部分的题目,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所涉及的知识都是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总体难度也不大,但其中有把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和一些传统内容有机
期刊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灵活地选择乃至突破教学预设,使生成更加精彩。  一、预设诱发生成   1.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要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有怎样的生活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提倡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价值观的取向。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能因学生个性的自由释放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
期刊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学生。物理教学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物理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而发展中学生的物理能力,课堂教学无疑是主渠道。  一、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  1.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上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设计应针对不同学生设计方案。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备课不充分或
期刊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相关情境和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这样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  一、 科学
期刊
一、体验学习的认识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因此,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個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步伐的迈进,《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除了加强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外,非智力因素也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要调动一切与学科有关的因素为我所用,把语文教学推向与时代同步的多元化平台。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非智力因素 课堂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刚入中学的七年级新生,对新环境新教师都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教师可以利用其新鲜感而生发开:第一堂课,可以先叫一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那么,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较好地使用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