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罗铫煎曲尘花(下)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332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上一期杂志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江苏镇江出土的唐代银质和瓷质茶器的形状及功用。银质茶器出土于镇江市丁卯桥一处唐代银器窖藏,有茶釜、火箸、茶盒、茶则等,瓷质茶器出土于镇江市商贸中心大市口的一处唐代文化地层,有研磨器、茶碗、水注等。
  二、宋代茶器
  1.宋红陶茶碾
  碾:长方形,槽口合弧端尖,上宽下窄;碾轮:宛如车轮状,中心镂空,用以装柄操作。碾槽残长31.4厘米,宽3厘米;碾轮径2厘米(图14)。
  宋代斗茶先斗色,再斗汤,斗法是先把半发酵的茶膏以净纸密裹捶碎,而后用碾子碾成细末,放入茶盒内备用。
  2.宋陶磨研器
  敞口,斜腹,小平底。内腹刻划竖线条,以器里为中心向器口呈放射状分布。高6.7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8.6厘米(图15)。
  与唐代一样,宋代无论团饼茶及散茶,皆需碾末点茶,茶研就成了重要的茶具之一。
  3.宋褐釉带把陶茶铫
  平沿,折腹,平底,口沿上有小短流,一侧有一管状把手,上有一小圆孔,内可装木柄。高6.4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5.5厘米(图16)。
  茶铫为煎茶之器,
  《萧翼赚兰亭图》再现了煎茶、饮茶所用的茶器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画面为一老一少僮仆正在煎茶备茶,面前放置一长案,案上有一风炉,炉上放置的就是茶铫,老仆左手拿着茶铫的柄,右手持夹搅动茶汤,小僮在分茶,具列(茶床)上放置茶碾轮、茶盏托、茶盒等器具。宋代有关茶铫的诗文较多,最有名的为苏轼《次韵周穜惠石铫》:“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苏轼认为铜铫煎茶带有腥味,铁铫又有涩味,石铫最宜泉水的秉性,并描述了铫的形制,是口部宽,腹部深,有流、有柄、无脚即为平底。
  4.宋青白釉八楞形瓷汤瓶
  喇叭口,细长颈,八楞形腹,假圈足,肩部一侧设长流,对称处设把手。高24.5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9.5厘米(图17-1)。
  铫子用于煎茶,汤瓶用于点茶,点茶最重要的器具是茶瓶,此汤瓶既用于煮汤,又用于点茶,是将茶粉放入盏内,点泡一些沸水,将茶粉调成稠状,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宣化下八里一座辽墓壁画中反映点茶的场面,绘一张红色高桌,桌上放有茶托、茶盏等,桌前摆一五足火盆,盆内置汤瓶(图17-2)。蔡襄《茶录》云:“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
  5.南宋褐釉玳瑁斑纹瓷茶盏
  敞口,弧腹,圈足,圈足外壁有刮削痕,足低而厚。整器为黑、黄等色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玳瑁斑纹。胎米黄色,疏松,全器施釉,施釉不到底。高5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3厘米(图18)。
  玳瑁斑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窑变结晶釉装饰工艺,在黑釉中呈现出浓淡相间、黑黄等色交织的斑纹,如玳瑁背甲上的色调,斑纹变化多样,绚丽多彩,艳丽高雅。
  6.南宋褐釉剪纸贴花纹瓷茶盏
  口微敛,下腹内收,饼足略内凹。内壁为剪纸贴飞鹿纹,外壁为玳瑁斑纹。高8.6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5.5厘米(图19)。
  剪纸贴画是将剪纸纹样直接贴在含铁量高的底釉器上,再施一层含铁量较低的竹灰釉,入窑高温烧成。
  7.南宋褐釉斗笠形瓷茶盏
  大敞口,浅腹斜收,小圈足。碗内透出黄褐、蓝、铁锈色的毫毛状流纹,其状如兔毫,外壁为玳瑁斑纹。胎米黄色,疏松,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高5.3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3.1厘米(图20)。
  宋代斗茶都采用白茶,以黑褐盏最为适宜观色。饮用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沫,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依据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8.南宋褐釉白乳钉纹柳斗瓷罐
  卷圆唇,束颈鼓腹,腹下内收,小平底。颈部饰白乳钉纹,上下问以凹弦纹,腹部为柳斗纹。胎褐色,器表无釉,口沿及器内施褐色釉。高9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3.6厘米(图21)。
  此罐的用途可能是装茶粉,将茶粉装好后,罐口封起来,扎好储存。
  唐宋时期盛行饮茶,士大夫和文人多以饮茶为韵事,他们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及烹茶方法,对茶器也非常重视。镇江出土的唐宋茶器占有一定的数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促进了镇江茶文化的繁荣。
其他文献
虢国墓地遗址先后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发掘,探明各类墓葬800余座,发掘清理252座,出土文物三万余件,特别是90年代两座国君大墓的发掘,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为研究西周至春秋时候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纷繁多样的出土文物中,3500件(套)玉器质地优良,种类齐全,纹饰精美,工艺考究,当属两周同类器中的代表,在周代考古
期刊
海阳四家之一的查士标(1615—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懒老,安徽休宁人。明末生员,明亡,专事书画,精鉴别、擅山水,同渐江、孙逸、汪之端被称为海阳四家,是新安画派中仅次于渐江的重要人物,其传世作品更是新安诸家中最多的。当然也就成为这一时期、这一流派伪作的重灾区。对查士标及其作品研究,很多学者做的是史料的考证,而我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对查氏存世画作(图1-图7)进行比较,借助绘画本身来探讨问题。
期刊
经过5天鏖战,中国嘉德春拍第一阶段的拍卖于5月14日在北京收槌。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近现代工艺美术、油画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门类共成交25.71亿元人民币,给内地艺术品春拍季送上开门红。成交价超过千万的拍品达到39件,其中张大千《红拂女》拍出7130万元人民币。  “老舍胡絮青藏画”专题慈善拍卖16件拍品均以拍前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成交率为百分百,成交额达1.676亿元,齐白石《工
期刊
秋葵图页  宋代,绢本,纵24.5厘米,横25.7厘米,四川博物院藏。此画用工笔,勾勒填彩,写秋葵一枝,设色典雅,布局严谨,为南宋写生画中之绝品。该画页无款。经专家鉴定,认为其画风与马麟笔法极似。  赵佶腊梅双禽图页  北宋,绢本,纵25.8厘米,横26.1厘米,四川博物院藏。该页设色绘腊梅一枝穿插于郁郁常青的柏叶问,两只山雀顾盼有情地鸣于枝头。用笔工细入微,设色富丽典雅。右下角题“御笔”及“天下
期刊
20世纪以来,由于大规模引入西方绘画,实行西方模式的美术教育,中国的山水画也产生了很大变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景写生成为学习与创作山水画的重要方式,大大改变了传统以临摹为主要学习与创作途径的方式;二是借鉴西方风景画的形态与画法,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三维空间结构、光色画法,弱化了传统的笔墨方法。为了恰当认知这种变化,我把近现代中国画分为“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型”,把近现代山水画分为
期刊
艺术家简介:  李翔,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临沂。现任解放军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来勤奋努力,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参加过许多全国性重要展览。组织并主
期刊
2013年4月21日,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2013年会暨首届中国紫砂陶学术研讨会在风景秀丽的江苏江阴市召开。大会由得艺道会馆承办,嘉宾云集,这不仅是汇聚南北的瓷友雅集,更是古陶瓷文化的饕餮盛宴。  此次大会,三喜临门,值得铭记。  一是通过换届选举,全体会员成功挽留李绍斌继续担任研究会会长;王德安继续担任副会长;大会选举了中国十大文化名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贺云翱教授担任常务副会长;收藏鉴赏家苏平担
期刊
长沙市博物馆文物字画库房收藏了一件明代《朱士瑛设色山水人物图折扇面》,扇面虽然不大,但栩栩如生,实为罕见。  这件明代《朱士瑛设色山水人物图折扇面》是由易元九先生于1982年捐赠给长沙市文物工作队(现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986年经市文物工作队移交长沙市博物馆保管部至今,为国家二级文物。  易元九(1911-2000年),字家勋,号元九,湖南长沙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精通诗词书画、篆刻
期刊
纺织,是人类继穿兽皮之后的重要发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畜牧业经营为主体,最初的纺织原料是羊、驼等畜毛。毛织品在先秦时期已经成为西域服饰的主体部分。独特的气候条件使新疆成为了世界上出土古代纺织品最集中,且保存相对完好的地区之一。  新疆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文化的多样性很明显地表现在了新疆各地出土的毛织品上。古代西域的毛织品组织结构变化多样,色彩丰富艳丽,图案具有地域性特点
期刊
艺术家简介:  罗仁琳,194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母子情》参加“200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和睦之家》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获纪念奖。  《蜀乡故土熊猫情》入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和平使者》参加“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天籁之韵》参加“2005年‘长江颂’全国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