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指出驾驶员中的不良行车习惯以及表现,指出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健康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如何加强驾驶员心理教育,最大限度的减少交通事故提出了建议及改进措施。旨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驾驶员;心理健康;交通事故;分析
1.前言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道路车行,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在影响交通安全事故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占着主导的地位。因此本文从机动车驾驶员违章的行为现象分析出发,对其产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对交通事故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控制驾驶员违章行为,及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保护心理健康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为减少交通事故做出贡献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驾驶员心健康状况对交通事故安全的影响
2.1危险知觉
要做好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随时充分的获得有关信息,在危险发生之前对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危险信息能有准确的感知能力,可是在行车过程中,各种信息,无论是有关的、还是无关的,是安全的、还是危险地,这些信息总是混杂的,还要靠驾驶人直接利用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做出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危险知觉应该是驾驶重要技能之一,是对外来环境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主观认知、及判断和评价,以及应该具有的准备行为,危险知觉能力高低与驾驶员的年龄、以及实际经验有关,还和驾驶员身体状况有关。对感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可通过培养和实际的训练来完成,尤其是瞬间筛选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假如感知外界的信息发生了失误,比如驾驶员在患病,疲劳,酒后,压力过大,精神过于紧张都会对大脑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时极易发生感知错误,就会造成人们对信息的记忆、思维、以及对信息作出的判断和决策等一系列都发生错误,严重的会造成事故。所以,加强驾驶员的危险知觉能力测试及训练是尤其重要的。
2.2 驾驶风格因素
驾驶风格实质上就是指驾驶员长期行车过程中养成的驾驶习惯,其包括是否好超速,是否好超车以及是否好违章等,驾驶员危险的驾驶风格甚至能掩盖了高超驾驶技能,不安全的驾驶风格主要有两个来源。首先,来源于不正确的驾驶态度和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不够重视。其次,来源于驾驶员对其驾驶技能过高评价,太过自信,以及对安全水平不能正当的评估,因而有可能增加他们发生事故的危险性。
2.3感知运动能力因素
是指驾驶员的在行车时的反应速度、知觉能力、注意力、判断力等基本能力。驾驶员对复杂情况反映能力主要表现在其完成驾驶动作的准确、及时、协调以及可预见性方面。尤其是发生紧急情况时操作动作是否失误取决于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表现对注意的分配上。驾驶员要安全可靠地进行驾驶,既要正确地完成操作动作;同时又要观察好道路交通情况,及时发现和判断有关的危险信息。这就要求对驾驶员的注意力进行有效地分配。要完成这种分配,这就要求驾驶员具有高超熟练的驾驶技术,以保证各种驾驶动作能“自动化”地完成。
2.4人格因素
在人心理特征个性化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驾驶能力的核心部分,所以驾驶员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可以大大提高安全行驶的可靠性。据有关交通心理学研究,具有冷静、沉稳、温和开朗热情、情绪不易冲动、为人谦虚等性格特征的驾驶员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离不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情操,良好的性格和道德情操可使驾驶员在行车中正确处理好各种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理智处理行车中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接受交通法规的约束,以确保行车的安全。
3.加强驾驶员考核、安全培训及心理健康教育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
3.1加强对驾驶员的选拔、安全培训与考核
对驾驶员的身体健康条件要有硬性标准规定之外,还要对其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和测试。对于专门从事运输的专职的驾驶员,还要增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标准进行考核选拔。对驾驶员的培训要以驾驶知识、驾驶技能训练及安全驾驶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其中驾驶知识包括交通法规相关知识、车辆保养、性能及操作,安全行车和道路常识等。驾驶技能训练主要是掌握和反复训练动作要领,保证动作熟练协调,形成一个的动作整体;以保证驾驶动作“自动化”地完成。培养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针对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方面,重点是解决工作的态度问题及解决交通活动的社会关系,并且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
3.2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对新驾驶员考执照前要对交通法规进行系统地学习,特别对第五条第六条的主要条款,不仅要理解还要熟记;还要学好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交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行车安全意识;强化交通管理以及违章处罚力度;特别对故意违章行车的驾驶员,对其学习班进行安全教育,调整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保证其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违章,同时也利用广播电视做好交通法规的宣传,用来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形成大众交通安全文化。
3.3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对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按着交通心理学研究成果要求,对新驾驶员要进行适应性心理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驾驶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做好针对驾驶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各项安全措施,从而控制交通事故的源头。
4.结束语
本文对交通事故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先从驾驶不安全行车行为分析,对其产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得出驾驶员的心理健康因素是产生交通事故主要因素的结论,进而提出加强驾驶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及心理素质教育培训,积极保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5.参考文献
[1]李辉,张涛,崔军等《宁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上海预防志,2007,19(9):4540,4587.
[2]陈爽.驾驶员《心理应激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研究》.山东交通学报,2005,13(4):77-81
[3]陈晓明《交通安全指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9.
[4]陈宽民,王余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分布特点及预防对策.》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01
[6]王扬,闫小勇,张天伟《我国近期道路交通事故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交通与安全1Communications Standalone-tion1编辑部邮箱12006年01期
【关键词】驾驶员;心理健康;交通事故;分析
1.前言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道路车行,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诸多隐患。在影响交通安全事故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占着主导的地位。因此本文从机动车驾驶员违章的行为现象分析出发,对其产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对交通事故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控制驾驶员违章行为,及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保护心理健康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为减少交通事故做出贡献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驾驶员心健康状况对交通事故安全的影响
2.1危险知觉
要做好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必须随时充分的获得有关信息,在危险发生之前对可能引起安全事故危险信息能有准确的感知能力,可是在行车过程中,各种信息,无论是有关的、还是无关的,是安全的、还是危险地,这些信息总是混杂的,还要靠驾驶人直接利用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做出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危险知觉应该是驾驶重要技能之一,是对外来环境潜在危险因素进行主观认知、及判断和评价,以及应该具有的准备行为,危险知觉能力高低与驾驶员的年龄、以及实际经验有关,还和驾驶员身体状况有关。对感知能力的提高可以可通过培养和实际的训练来完成,尤其是瞬间筛选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假如感知外界的信息发生了失误,比如驾驶员在患病,疲劳,酒后,压力过大,精神过于紧张都会对大脑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时极易发生感知错误,就会造成人们对信息的记忆、思维、以及对信息作出的判断和决策等一系列都发生错误,严重的会造成事故。所以,加强驾驶员的危险知觉能力测试及训练是尤其重要的。
2.2 驾驶风格因素
驾驶风格实质上就是指驾驶员长期行车过程中养成的驾驶习惯,其包括是否好超速,是否好超车以及是否好违章等,驾驶员危险的驾驶风格甚至能掩盖了高超驾驶技能,不安全的驾驶风格主要有两个来源。首先,来源于不正确的驾驶态度和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不够重视。其次,来源于驾驶员对其驾驶技能过高评价,太过自信,以及对安全水平不能正当的评估,因而有可能增加他们发生事故的危险性。
2.3感知运动能力因素
是指驾驶员的在行车时的反应速度、知觉能力、注意力、判断力等基本能力。驾驶员对复杂情况反映能力主要表现在其完成驾驶动作的准确、及时、协调以及可预见性方面。尤其是发生紧急情况时操作动作是否失误取决于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表现对注意的分配上。驾驶员要安全可靠地进行驾驶,既要正确地完成操作动作;同时又要观察好道路交通情况,及时发现和判断有关的危险信息。这就要求对驾驶员的注意力进行有效地分配。要完成这种分配,这就要求驾驶员具有高超熟练的驾驶技术,以保证各种驾驶动作能“自动化”地完成。
2.4人格因素
在人心理特征个性化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驾驶能力的核心部分,所以驾驶员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可以大大提高安全行驶的可靠性。据有关交通心理学研究,具有冷静、沉稳、温和开朗热情、情绪不易冲动、为人谦虚等性格特征的驾驶员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离不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情操,良好的性格和道德情操可使驾驶员在行车中正确处理好各种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理智处理行车中的各种问题,自觉地接受交通法规的约束,以确保行车的安全。
3.加强驾驶员考核、安全培训及心理健康教育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
3.1加强对驾驶员的选拔、安全培训与考核
对驾驶员的身体健康条件要有硬性标准规定之外,还要对其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和测试。对于专门从事运输的专职的驾驶员,还要增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标准进行考核选拔。对驾驶员的培训要以驾驶知识、驾驶技能训练及安全驾驶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其中驾驶知识包括交通法规相关知识、车辆保养、性能及操作,安全行车和道路常识等。驾驶技能训练主要是掌握和反复训练动作要领,保证动作熟练协调,形成一个的动作整体;以保证驾驶动作“自动化”地完成。培养驾驶员安全驾驶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针对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方面,重点是解决工作的态度问题及解决交通活动的社会关系,并且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
3.2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对新驾驶员考执照前要对交通法规进行系统地学习,特别对第五条第六条的主要条款,不仅要理解还要熟记;还要学好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交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行车安全意识;强化交通管理以及违章处罚力度;特别对故意违章行车的驾驶员,对其学习班进行安全教育,调整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保证其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违章,同时也利用广播电视做好交通法规的宣传,用来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形成大众交通安全文化。
3.3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加强对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按着交通心理学研究成果要求,对新驾驶员要进行适应性心理培训,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驾驶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做好针对驾驶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各项安全措施,从而控制交通事故的源头。
4.结束语
本文对交通事故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先从驾驶不安全行车行为分析,对其产生的根源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得出驾驶员的心理健康因素是产生交通事故主要因素的结论,进而提出加强驾驶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及心理素质教育培训,积极保护驾驶员的心理健康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大力发展交通事业。
5.参考文献
[1]李辉,张涛,崔军等《宁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上海预防志,2007,19(9):4540,4587.
[2]陈爽.驾驶员《心理应激与事故倾向性的相关研究》.山东交通学报,2005,13(4):77-81
[3]陈晓明《交通安全指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9.
[4]陈宽民,王余萍.《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分布特点及预防对策.》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01
[6]王扬,闫小勇,张天伟《我国近期道路交通事故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交通与安全1Communications Standalone-tion1编辑部邮箱1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