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单一型结构,二是复合型结构。对于前者,英语教师一般是通过正规教育手段(如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等)获得。对于后者,英语教师可以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出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通过自修获得,其中有许多方法都值得重视和讨论。
[关键词]英语教师 知识结构
[作者简介]冯凭(1956- ),男,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重庆40112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069-01
同样的学历,同样的执教年限,为什么有的高校英语教师能成为教学名师,有的能著书立说,成绩斐然,而有的却毫无建树,平庸至老呢?当然,其中影响因素众多,但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知识和知识结构概述
知识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①笔者认为,知识也可以说是符合事实的命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每一物体都始终维持其静止或等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只有受了外加的力,才被迫改变这种状态”②;在英语中,“单形名词主语要求单数谓语动词”等。③
知识结构涉及知识单位和知识单位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知识单位可大可小,一个概念、一个原则、一个规律甚至大到一个学科都可以视为一个知识单位,如科学概念、原则和公式等是知识单位,语言学、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神话学、考古学等学科也都是知识单位。人们完全可以将一个知识单位看成是一种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可以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教学和科研效果。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母语基础要扎实,否则是教不好英语的。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过:“只懂一门语言的人,其实什么语言也不懂。”④世界上存在5000多种语言,⑤要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需要比较样本。如在汉语中,形容词在修饰名词时总是被放在名词之前,英语也基本如此。但英语还存在个别例外情况,形容词可以放在something等词之后进行修饰。又如在法语中,形容词有性和数的变化⑥,在英语和汉语中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又如手势语属于语言的一种,然而有些手势语构造法与英语和汉语的构造法差异很大,如“‘黑马’在拟势语重要改为‘马黑’;‘我饿了,给我面包’,要改为‘饿,我,面包,给’”。⑦
上述知识已经牵涉到语言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单位的资源配置问题。懂英语和汉语的人肯定比懂英语和德语的人更了解语言的性质。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如英语以词为单位,汉语以字为单位。英语和德语同属于日耳曼语族,⑧在某种程度上讲属于同一性质的语言。所以,要更多地了解语言的性质,英语和汉语进行知识单位资源配置要优于英语和德语。
二、英语教师两种知识结构的特性和发展前景
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单一型和复合型的区别。如学语言的只了解语言,学历史的只知道历史,这就是单一型知识结构的特性。这种教师对本学科的现象了解甚多,原因却知之甚少。如学语言的不仅了解语言,而且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是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特性。这种教师对不同类学科的现象了解甚多,很容易发现不同类现象之间的联系。前者体现为专业性强势,后者体现为知识的庞杂性强势;前者的最高奋斗目标是专家,后者的最高奋斗目标是大学问家。
此外,具有单一型知识结构的英语教师适合于实施教学活动;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英语教师更适合于搞科研。实际上,就同一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很难均衡发展,必须二中择一,重点发展。教学型教师重视教学方法论,而科研型教师重视本学科的本体研究。
三、单一型和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建构
要建构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关键在于读书。英语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首先读通一本书,如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读通一本书等于了解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文学专业的英语教师专攻一位作家或者一个文学流派,攻一位作家的最佳途径是读通其代表作,然后兼顾其次要作品。攻一个文学流派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作品深入了解该流派的核心人物,勤做笔记,善于发现问题,进行公正客观的研究。
而要建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就要精通一点,了解全面。英语教师首先应该精通语言学,其次要了解其他学科,如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看似无关实则相关的学科。语言文字的问题应该在相关学科中寻找答案,如要解决语言文字的本源问题需要哲学知识;要了解语言文字的历史发展状况需要了解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考古学等。人类学可以向人们揭示原始民族语言文字的状况;心理学告诉人们原始人的心理结构与现代人的心理结构大致相同⑨;历史学表明,文字的诞生与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相关,如“仓颉造字”的传说就折射出黄帝氏族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式;某些出土文物可以向人们提供文字如何演化成型的直接证据等。
四、教师知识结构的表征形式
英语教师的科研成果(如论文或者专著)最能反映其知识结构。单一型知识结构的论文或者专著表征形式是: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多于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这类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由井绳效应来加以说明,即可以将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类比为一口井,将教师的专业知识类比为一根井绳。井有深浅,绳有长短。具有单一型知识结构的教师应该有能力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井有多深,绳就有多长。
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论文或者专著表征形式是: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多于同类型的参考文献。这类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由吊篮效应来加以说明,即可以将教师科研论文中的结论类比为一只吊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类比为一根根绳子。为了确保论文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作者需要多视角、多学科地加以论证。每一学科的知识就如同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吊篮,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就如同上下左右的绳子牢牢地拴住了吊篮,使其不能晃动摇摆。这表明,科研中来自不同学科的论证越多,其结论就越可靠。
五、做知识结构合理的英语教师
单一型和复合型知识结构如同熊掌与鱼不可兼得。既然如此,人们就有必要在建构两种知识结构时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笔者认为,这个合理的标准如果量化为数值,就是70分与99分的关系。教学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达到99分,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知识70分即可。而科研型教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应该达到99分,专业知识可以只得70分。这种划分标准符合省力原则,即花费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回报。为此,教学型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教学上,教学的效果会远远优于其科研效果。反之,科研型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研究上,科研的效果会远远优于其教学效果。
70分和99分对两类英语教师精力的消耗显然是不成比例的。教学型教师在教学上只需花费很少的精力就能获得70分,在科研上则要花费极大的精力才能获得99分。相反,科研型教师在教学上要花费相当的精力才能获得70分,在科研上也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才能获得99分。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学型教师应将60%的精力放在教学上,40%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而科研型教师应将40%的精力放在教学上,60%的精力放在科研上。
综上所述,如何建构知识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知识结构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才学相关。有知识的人并不等于人才;相反,但凡人才必定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关于“如何建构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这个问题,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期待未来更多学者和研究的关注。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57.
②W.C.丹皮尔.科学史[M].李珩,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5.
③薄冰,何政安. 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558.
④孙亦平.西方宗教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6.
⑤⑧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79,281.
⑥戚雨村,等.语言学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56.
⑦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53.
⑨Levy Bruhl.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
[关键词]英语教师 知识结构
[作者简介]冯凭(1956- ),男,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重庆40112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069-01
同样的学历,同样的执教年限,为什么有的高校英语教师能成为教学名师,有的能著书立说,成绩斐然,而有的却毫无建树,平庸至老呢?当然,其中影响因素众多,但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知识和知识结构概述
知识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①笔者认为,知识也可以说是符合事实的命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每一物体都始终维持其静止或等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只有受了外加的力,才被迫改变这种状态”②;在英语中,“单形名词主语要求单数谓语动词”等。③
知识结构涉及知识单位和知识单位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知识单位可大可小,一个概念、一个原则、一个规律甚至大到一个学科都可以视为一个知识单位,如科学概念、原则和公式等是知识单位,语言学、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神话学、考古学等学科也都是知识单位。人们完全可以将一个知识单位看成是一种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可以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教学和科研效果。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母语基础要扎实,否则是教不好英语的。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过:“只懂一门语言的人,其实什么语言也不懂。”④世界上存在5000多种语言,⑤要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需要比较样本。如在汉语中,形容词在修饰名词时总是被放在名词之前,英语也基本如此。但英语还存在个别例外情况,形容词可以放在something等词之后进行修饰。又如在法语中,形容词有性和数的变化⑥,在英语和汉语中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又如手势语属于语言的一种,然而有些手势语构造法与英语和汉语的构造法差异很大,如“‘黑马’在拟势语重要改为‘马黑’;‘我饿了,给我面包’,要改为‘饿,我,面包,给’”。⑦
上述知识已经牵涉到语言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单位的资源配置问题。懂英语和汉语的人肯定比懂英语和德语的人更了解语言的性质。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如英语以词为单位,汉语以字为单位。英语和德语同属于日耳曼语族,⑧在某种程度上讲属于同一性质的语言。所以,要更多地了解语言的性质,英语和汉语进行知识单位资源配置要优于英语和德语。
二、英语教师两种知识结构的特性和发展前景
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单一型和复合型的区别。如学语言的只了解语言,学历史的只知道历史,这就是单一型知识结构的特性。这种教师对本学科的现象了解甚多,原因却知之甚少。如学语言的不仅了解语言,而且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是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特性。这种教师对不同类学科的现象了解甚多,很容易发现不同类现象之间的联系。前者体现为专业性强势,后者体现为知识的庞杂性强势;前者的最高奋斗目标是专家,后者的最高奋斗目标是大学问家。
此外,具有单一型知识结构的英语教师适合于实施教学活动;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英语教师更适合于搞科研。实际上,就同一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很难均衡发展,必须二中择一,重点发展。教学型教师重视教学方法论,而科研型教师重视本学科的本体研究。
三、单一型和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建构
要建构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关键在于读书。英语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首先读通一本书,如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读通一本书等于了解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文学专业的英语教师专攻一位作家或者一个文学流派,攻一位作家的最佳途径是读通其代表作,然后兼顾其次要作品。攻一个文学流派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作品深入了解该流派的核心人物,勤做笔记,善于发现问题,进行公正客观的研究。
而要建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就要精通一点,了解全面。英语教师首先应该精通语言学,其次要了解其他学科,如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看似无关实则相关的学科。语言文字的问题应该在相关学科中寻找答案,如要解决语言文字的本源问题需要哲学知识;要了解语言文字的历史发展状况需要了解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考古学等。人类学可以向人们揭示原始民族语言文字的状况;心理学告诉人们原始人的心理结构与现代人的心理结构大致相同⑨;历史学表明,文字的诞生与特定的社会组织结构相关,如“仓颉造字”的传说就折射出黄帝氏族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式;某些出土文物可以向人们提供文字如何演化成型的直接证据等。
四、教师知识结构的表征形式
英语教师的科研成果(如论文或者专著)最能反映其知识结构。单一型知识结构的论文或者专著表征形式是: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多于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这类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由井绳效应来加以说明,即可以将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类比为一口井,将教师的专业知识类比为一根井绳。井有深浅,绳有长短。具有单一型知识结构的教师应该有能力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井有多深,绳就有多长。
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论文或者专著表征形式是: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多于同类型的参考文献。这类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由吊篮效应来加以说明,即可以将教师科研论文中的结论类比为一只吊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类比为一根根绳子。为了确保论文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作者需要多视角、多学科地加以论证。每一学科的知识就如同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吊篮,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就如同上下左右的绳子牢牢地拴住了吊篮,使其不能晃动摇摆。这表明,科研中来自不同学科的论证越多,其结论就越可靠。
五、做知识结构合理的英语教师
单一型和复合型知识结构如同熊掌与鱼不可兼得。既然如此,人们就有必要在建构两种知识结构时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笔者认为,这个合理的标准如果量化为数值,就是70分与99分的关系。教学型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达到99分,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知识70分即可。而科研型教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应该达到99分,专业知识可以只得70分。这种划分标准符合省力原则,即花费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回报。为此,教学型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教学上,教学的效果会远远优于其科研效果。反之,科研型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研究上,科研的效果会远远优于其教学效果。
70分和99分对两类英语教师精力的消耗显然是不成比例的。教学型教师在教学上只需花费很少的精力就能获得70分,在科研上则要花费极大的精力才能获得99分。相反,科研型教师在教学上要花费相当的精力才能获得70分,在科研上也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才能获得99分。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学型教师应将60%的精力放在教学上,40%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而科研型教师应将40%的精力放在教学上,60%的精力放在科研上。
综上所述,如何建构知识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知识结构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才学相关。有知识的人并不等于人才;相反,但凡人才必定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关于“如何建构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这个问题,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期待未来更多学者和研究的关注。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57.
②W.C.丹皮尔.科学史[M].李珩,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5.
③薄冰,何政安. 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558.
④孙亦平.西方宗教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6.
⑤⑧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79,281.
⑥戚雨村,等.语言学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56.
⑦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53.
⑨Levy Bruhl.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