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
顺口溜中的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的深处,整个村子被“锁”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直径1.3公里,“井口”直径不到10公里。
全村96户人家就住在“井底”。从“井底”到“井口”要经过108道“之字拐”,成年人手脚并用来回要花3天时间。到1997年时,全村397人中有一大半人一辈子没离开过大山;从悬崖上摔死的有23人,摔伤60余人……
难道下庄村人注定与世隔绝?注定生活在这“天坑”之下,子子孙孙穷下去?
1997年冬,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对困住下庄村的大山说:“不!”
“抠”出“天路”
在1997年之前,村干部曾3次号召村民修路,可因为绝壁太险峻、工程难度太大,每每半途而废。
毛相林决定不能再等下去,要向悬崖峭壁开战,“抠”出一条路。
“修路?简直是痴人说梦。”在村民大会上,毛相林修路的想法备受质疑。村民不是不想修,可一没资金二没设备,在悬崖峭壁上修路谈何容易。“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毛相林耐心地和乡亲们磨嘴皮、算细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只要全村齐心协力,每天哪怕只修1米,20年就能修成。”
在毛相林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乡亲们终于点头同意。可修路的钱从哪里来?毛相林先是带头卖猪卖粮,捐出了自己所有积蓄,又求母亲拿出攒了一辈子的700元养老金,最后走家串户动员村民捐款。凭借乡亲们东拼西凑的3960元,以及毛相林以个人名义贷来的1万多元,1997年11月12日,下庄村打响了与命运抗争的“第一炮”。
没有炮眼就放绳凿,没有挖机就用双手挖。村民们住山顶、喝泉水、睡山洞,用大锤、钢钎、簸箕等简单工具开凿出一片希望。2004年,下庄村人以鏖战七载、牺牲6人为代价,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宽约2米、长约7.9公里的土坯路。
脱贫之路
路修通的第二年,下庄村与邻近的两村合并,毛相林当选新下庄村村主任。当时新合并的村子贫困户就有65户270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任像座大山一样压在毛相林肩上。
听说漆树值钱,毛相林领着几个青壮年到原始森林找大漆树苗,在村里栽种下2万余株漆树。没想到当年夏天,漆树全部热死。见其他村养桑蚕赚了钱,毛相林又买回桑树苗,号召村民种了100多亩桑树、养了30多张蚕。可蚕没到半年就全死光了……几次“折腾”,让群众基础牢固的毛相林面临“信任危机”。他自觉有愧于父老乡亲,便主动在村民大会上作检讨。
失败是成功之母,生铁百炼才能成钢。作检讨后的第二年,毛相林在县城吃到一种特别香甜的西瓜,发展西瓜产业的想法开始萌芽。这一回,毛相林先是把农技人员请到村里实地勘测,得到“可以试试看”的答复后,他才把西瓜种子买回家,试种了两分地。西瓜成熟后卖了500元,能换1000斤玉米。毛相林说,西瓜的口感和收益俘获了很多村民的心,第二年不少村民种上了西瓜。2020年,下庄西瓜种植面积达到200亩。
可西瓜每年只有一季,只靠西瓜致富远远不够。下庄村还能发展什么产业呢?毛相林再次将农业专家请来,全面分析了这里的海拔、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得出“适合种纽荷尔柑橘”的结论。对柑橘一无所知的毛相林多次乔装成客商,到柑橘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偷师学艺”。自己弄明白后,毛相林又组织村民外出实地考察,同时向县农委争取了种植补贴。最终,下庄村种植了650亩柑橘。可奇怪的是,柑橘树种了3年,只开花不结果,病虫害还很严重。毛相林一面请专家“把脉问诊”,一面自费让儿子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再手把手教村民。与此同时,他还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农户+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为村里的柑橘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苦心人天不负,这几年,柑橘年年丰收,每年能给村民们带来200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发展西瓜、柑橘产业的同时,毛相林还动员村里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这样,下庄村在毛相林的带领下,步履蹒跚地探索出“三色”经济,即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柑橘),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发展之路
“脱贫不是终点,要想致富还得继续动脑筋!”下庄村靠近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毛相林将发展目光瞄向乡村旅游。
可进村的机耕道依山而凿,狭窄坑洼,再加上坡陡弯急、落石不断,客车咋进村?时隔十几年,路再次成为下庄致富的“拦路虎”。毛相林到处奔走,终于争取到了公路改造资金,拓宽路面、弯道取直。2017年,一条宽约4.5米的硬化路竣工,下庄村到镇上的时间缩短为1小时车程。
“我说得再天花乱坠,老百姓看不到收益,那也是白扯。”毛相林带头将自家房屋简单改造,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每逢巫山红叶节,平均每天能接待百名客人,一个月就能赚上万元。
带头人做出了样子,村民们也都跃跃欲试。贫困户杨元顶虽有跟着学的想法,但因缺钱少人打消了念头。毛相林了解到,像杨元顶这样的农户村里还有好几户。
杨亨双会开车,可以负责采购;袁堂清的妻子厨艺好可以烧饭菜;杨元顶懂财务能记账……“何不让大家‘抱团发展’呢?”毛相林将想法和大家一说,一拍即合!2018年11月,这3户贫困户合开的“三合院”开张营业,2019年创收6万余元,2020年因疫情影响虽只经营了半年时间,但收入也超过10万元。
随着下庄村名气越来越大,农家乐的接待能力已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毛相林从县里争取到200多万元资金,对19栋34户人家的危旧土坯房统一进行了改造,同时二期65栋79户民宿的改造也正在规划设计。毛相林说:“接下来还将引入旅游公司,把‘旅游饭碗’做得更大、吃得更香。”
2020年,曾经全乡最穷的下庄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3万元,是1997年修路前的40多倍。
毛相林深知,下莊村的振兴,绝不是仅凭几个村干部的一腔热情就能实现,“下庄的振兴,需要人才,特别是需要有知识、有见地、有干劲儿的年轻人。”每当过年外出务工村民回家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他们讲述这些年的变化、描绘下庄美好的明天,请他们回来为下庄的振兴出一份力。毛相林的工作没有白做,这两年,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余人选择了留下,和乡亲们一起打造未来。
仍然身处巨大“天坑”井底,心境却与几十年前迥然不同。看着险峻的大巴山,看着绝壁上那条蜿蜒的天路,看着村里挂满果子的柑橘树,看着下庄村的旅游产业规划图,再看看身边的年轻人,毛相林笑了。
顺口溜中的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的深处,整个村子被“锁”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直径1.3公里,“井口”直径不到10公里。
全村96户人家就住在“井底”。从“井底”到“井口”要经过108道“之字拐”,成年人手脚并用来回要花3天时间。到1997年时,全村397人中有一大半人一辈子没离开过大山;从悬崖上摔死的有23人,摔伤60余人……
难道下庄村人注定与世隔绝?注定生活在这“天坑”之下,子子孙孙穷下去?
1997年冬,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对困住下庄村的大山说:“不!”
“抠”出“天路”
在1997年之前,村干部曾3次号召村民修路,可因为绝壁太险峻、工程难度太大,每每半途而废。
毛相林决定不能再等下去,要向悬崖峭壁开战,“抠”出一条路。
“修路?简直是痴人说梦。”在村民大会上,毛相林修路的想法备受质疑。村民不是不想修,可一没资金二没设备,在悬崖峭壁上修路谈何容易。“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毛相林耐心地和乡亲们磨嘴皮、算细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只要全村齐心协力,每天哪怕只修1米,20年就能修成。”
在毛相林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乡亲们终于点头同意。可修路的钱从哪里来?毛相林先是带头卖猪卖粮,捐出了自己所有积蓄,又求母亲拿出攒了一辈子的700元养老金,最后走家串户动员村民捐款。凭借乡亲们东拼西凑的3960元,以及毛相林以个人名义贷来的1万多元,1997年11月12日,下庄村打响了与命运抗争的“第一炮”。
没有炮眼就放绳凿,没有挖机就用双手挖。村民们住山顶、喝泉水、睡山洞,用大锤、钢钎、簸箕等简单工具开凿出一片希望。2004年,下庄村人以鏖战七载、牺牲6人为代价,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宽约2米、长约7.9公里的土坯路。
脱贫之路
路修通的第二年,下庄村与邻近的两村合并,毛相林当选新下庄村村主任。当时新合并的村子贫困户就有65户270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任像座大山一样压在毛相林肩上。
听说漆树值钱,毛相林领着几个青壮年到原始森林找大漆树苗,在村里栽种下2万余株漆树。没想到当年夏天,漆树全部热死。见其他村养桑蚕赚了钱,毛相林又买回桑树苗,号召村民种了100多亩桑树、养了30多张蚕。可蚕没到半年就全死光了……几次“折腾”,让群众基础牢固的毛相林面临“信任危机”。他自觉有愧于父老乡亲,便主动在村民大会上作检讨。
失败是成功之母,生铁百炼才能成钢。作检讨后的第二年,毛相林在县城吃到一种特别香甜的西瓜,发展西瓜产业的想法开始萌芽。这一回,毛相林先是把农技人员请到村里实地勘测,得到“可以试试看”的答复后,他才把西瓜种子买回家,试种了两分地。西瓜成熟后卖了500元,能换1000斤玉米。毛相林说,西瓜的口感和收益俘获了很多村民的心,第二年不少村民种上了西瓜。2020年,下庄西瓜种植面积达到200亩。
可西瓜每年只有一季,只靠西瓜致富远远不够。下庄村还能发展什么产业呢?毛相林再次将农业专家请来,全面分析了这里的海拔、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得出“适合种纽荷尔柑橘”的结论。对柑橘一无所知的毛相林多次乔装成客商,到柑橘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偷师学艺”。自己弄明白后,毛相林又组织村民外出实地考察,同时向县农委争取了种植补贴。最终,下庄村种植了650亩柑橘。可奇怪的是,柑橘树种了3年,只开花不结果,病虫害还很严重。毛相林一面请专家“把脉问诊”,一面自费让儿子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再手把手教村民。与此同时,他还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农户+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为村里的柑橘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苦心人天不负,这几年,柑橘年年丰收,每年能给村民们带来200万元左右的收入。
在发展西瓜、柑橘产业的同时,毛相林还动员村里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这样,下庄村在毛相林的带领下,步履蹒跚地探索出“三色”经济,即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柑橘),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发展之路
“脱贫不是终点,要想致富还得继续动脑筋!”下庄村靠近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毛相林将发展目光瞄向乡村旅游。
可进村的机耕道依山而凿,狭窄坑洼,再加上坡陡弯急、落石不断,客车咋进村?时隔十几年,路再次成为下庄致富的“拦路虎”。毛相林到处奔走,终于争取到了公路改造资金,拓宽路面、弯道取直。2017年,一条宽约4.5米的硬化路竣工,下庄村到镇上的时间缩短为1小时车程。
“我说得再天花乱坠,老百姓看不到收益,那也是白扯。”毛相林带头将自家房屋简单改造,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每逢巫山红叶节,平均每天能接待百名客人,一个月就能赚上万元。
带头人做出了样子,村民们也都跃跃欲试。贫困户杨元顶虽有跟着学的想法,但因缺钱少人打消了念头。毛相林了解到,像杨元顶这样的农户村里还有好几户。
杨亨双会开车,可以负责采购;袁堂清的妻子厨艺好可以烧饭菜;杨元顶懂财务能记账……“何不让大家‘抱团发展’呢?”毛相林将想法和大家一说,一拍即合!2018年11月,这3户贫困户合开的“三合院”开张营业,2019年创收6万余元,2020年因疫情影响虽只经营了半年时间,但收入也超过10万元。
随着下庄村名气越来越大,农家乐的接待能力已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毛相林从县里争取到200多万元资金,对19栋34户人家的危旧土坯房统一进行了改造,同时二期65栋79户民宿的改造也正在规划设计。毛相林说:“接下来还将引入旅游公司,把‘旅游饭碗’做得更大、吃得更香。”
2020年,曾经全乡最穷的下庄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3万元,是1997年修路前的40多倍。
毛相林深知,下莊村的振兴,绝不是仅凭几个村干部的一腔热情就能实现,“下庄的振兴,需要人才,特别是需要有知识、有见地、有干劲儿的年轻人。”每当过年外出务工村民回家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他们讲述这些年的变化、描绘下庄美好的明天,请他们回来为下庄的振兴出一份力。毛相林的工作没有白做,这两年,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余人选择了留下,和乡亲们一起打造未来。
仍然身处巨大“天坑”井底,心境却与几十年前迥然不同。看着险峻的大巴山,看着绝壁上那条蜿蜒的天路,看着村里挂满果子的柑橘树,看着下庄村的旅游产业规划图,再看看身边的年轻人,毛相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