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文本(包括读本)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几乎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的确是一种客观事实。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从背景、段落划分、段意归纳、语言赏析到主题探究,课文教学往往面面俱到,导致出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局面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而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盲目追求“热闹”却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混乱,有“乱花渐入迷人眼”之感。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笔者以为,文章的标题通常是文章内容或中心的概括, “题眼”被喻为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抓住“题眼”往往能带领学生简单快捷地走进文本。所以,“题眼”应是我们朝思暮想、千追万寻实现有效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那么,从“题眼”切入有哪些具体作用和好处呢?
1.以点代面,便于长文短教。
高中的课文篇幅较长,手法多样,很多课文连教师都要费大量时间去琢磨,对学生来说,难度就更大了。而依托“题眼”这一教学的“支点”,就能以点代面,实现长文短教,从而“窥一斑而见全豹”,激活整个语文课堂。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本文篇幅较长,根据选修课教学计划安排,要求一节课解决课文,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而笔者以题目中的“怒”字为抓手展开教学活动,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直接提出以下问题:(1)杜十娘“怒”的表现有哪些?(学生会依据文本作出回答,如怒骂孙富、抱匣沉江等)(2)从杜十娘“怒”的表现,你认为她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一性格特点有着怎样的转变过程?(温柔多情——刚烈)(3)杜十娘为什么会有这样“怒”的表现?(孙富的横刀夺爱,李甲的懦弱薄情,世俗与封建礼教的重压等)围绕“怒”字而设计的几个简单而有层次的问题,已经把本文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即人物性格分析和十娘悲剧原因解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切,都源于对题眼“怒”的把握。
2.以线贯穿,明晰教学思路。
有人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语文教学就像削菠萝麻一样,要是你不按照它的规律胡乱削,你肯定吃不着好吃的菠萝麻。如果你找到了切开课文的办法,那么各个环节就会像优美的弧线自然而然地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灵活的线性课堂教学艺术。”确实,好的切入点应是统帅课堂教学过程的纲领,是登堂入室领悟课文的“枢纽”和“锁匙”。因为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优美语言的品味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一文,标题“项链”正是其题眼,它与作品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文章就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从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到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故事情节因“项链”的存在摇曳多姿却散而不乱。其次,玛蒂尔德爱好虚荣的性格也在上述环环紧扣的情节中得到完整呈现,人物的命运和作品主题也在戛然而止、催人联想的结尾得到最大程度的揭示和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因题眼“项链”的存在而熠熠生辉,整个教学过程因选择了“项链”这一题眼而合理有序,思路明晰,教学效果自不待言。
3.设疑问难,诱导学生思维。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这儿特别强调了“启发”这一教学原则与方式,而启发的核心就是在文章关键处设置能够诱导学生思维的问题,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深度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窦娥冤》一文,可以围绕题眼“冤”字,采取设置能提挈全篇的主问题的方式,将一个“冤”字探到底,从而带动学生思维,完成对文本的鉴赏。笔者在教授本文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1)窦娥到底“冤“在哪里?(没有害人却被当作了杀人犯押赴刑场,坚守封建妇道和孝道却被封建官制所害,遵从封建道德和封建秩序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2)窦娥是如何申“冤”的?(“三桩誓愿”希望寄托于天)(3)你如何看待窦娥这一申“冤”的方式并探究作者塑造这一“冤”屈形象的意义所在?(借助于“天”,表达窦娥希望冤屈得到昭雪的强烈愿望,用浪漫主义手法体现窦娥的反抗精神)三个问题的提出主次分明,虚实结合,主线清楚,收放自如,突破了戏剧教学的一般程式,学生的思维在“问”中得到开发,随“问”一起飞翔,探究意识也得到加强。正是因为题眼“冤”的巧妙选择,“问”出了精彩,撬动了学生思维,也激活了整个课堂。
4.贴近文本,上出“语文”真味。
新课标推行以来,多媒体教学、情景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设计等多种教学模式热热闹闹地在探索和实践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充满了困惑。有些形式新颖、花样迭出的课堂,看似热闹,可是学生依然没有走进文本世界。我们在追求视觉、听觉冲击力的同时,忽略了对文本解读的引导。而从“题眼”切入的方式能够快速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问题探究与语言品味中体验文本的魅力,让学生品尝到“语文”的真味。笔者在教授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文时,就是从课题“听听那冷雨”的题眼“冷雨”入手完成对文本的品读的。首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猜读:“文中写了什么时间的冷雨?写什么地点的冷雨?写了什么样的冷雨?这些‘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冷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冷雨”的文字进行品读并体会“冷”的缘由和深层内涵。借助紧扣“冷雨”设置的问题,层层递进,连接成线,学生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是对大陆故土的思念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掌握了快速把握主题的一种方法,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师生的互动也得以顺利进行。
5.取舍有度,优化课堂结构。
好的切入点,往往有利于引导和调控学生的思考方向,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所以教师要选择最佳切入点,给学生搭建阶梯,让学生顺利理解课文。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入手,结果必然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有意尝试从“风雪”切入,以“风雪描写的作用”为起始点和落脚点,在探究过程中辐射到人物和情节。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文中共有几处描写风雪的典型文字?(三处)这些描写风雪的文字有何具体作用?(作用之一即推动情节发展)描写风雪的文字和人物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在血与火的对照中,表现了林冲一忍再忍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这样的取舍在于不患得患失,合理选择,打通了小说三要素的关系,在局部的鉴赏中完成对文本的全面把握,优化了课堂结构,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6.舒缓有致,调控课堂节奏。
高效课堂的标准不仅在于课堂容量的适度,也在于课堂节奏的合理把握。好的课堂节奏要做到舒缓有致、张弛有度,而题眼的选择有时至关重要。如《蜀道难》一文的教学,如果从“难”字这一题眼切入,就会抓住这首古体长诗教学的命脉。我们可以围绕“难”作如下设置:(1)读出“难”之味(文中语气词、感叹词对表情达意的作用);(2)读懂“难”之意;(3)体味“难”之情;(4)探究“难”之由。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深情地诵读,可以慢慢地品味,可以合作式地讨论探究。课堂节奏由于题眼“难”字的巧妙选择,时而如大河奔涌,时而如小河流淌,时而如湖面涟漪,急、缓、动、静,舒缓有致,能够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可见,题眼是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兴趣的切入点,也是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更是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找准题眼,从题眼切入,能使教师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从一个更巧的角度安排教学程序,从而有效地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所以,题眼是高效课堂教学切入的最佳选择。
(作者单位:平度第一中学)
那么,从“题眼”切入有哪些具体作用和好处呢?
1.以点代面,便于长文短教。
高中的课文篇幅较长,手法多样,很多课文连教师都要费大量时间去琢磨,对学生来说,难度就更大了。而依托“题眼”这一教学的“支点”,就能以点代面,实现长文短教,从而“窥一斑而见全豹”,激活整个语文课堂。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本文篇幅较长,根据选修课教学计划安排,要求一节课解决课文,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而笔者以题目中的“怒”字为抓手展开教学活动,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直接提出以下问题:(1)杜十娘“怒”的表现有哪些?(学生会依据文本作出回答,如怒骂孙富、抱匣沉江等)(2)从杜十娘“怒”的表现,你认为她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一性格特点有着怎样的转变过程?(温柔多情——刚烈)(3)杜十娘为什么会有这样“怒”的表现?(孙富的横刀夺爱,李甲的懦弱薄情,世俗与封建礼教的重压等)围绕“怒”字而设计的几个简单而有层次的问题,已经把本文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即人物性格分析和十娘悲剧原因解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切,都源于对题眼“怒”的把握。
2.以线贯穿,明晰教学思路。
有人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语文教学就像削菠萝麻一样,要是你不按照它的规律胡乱削,你肯定吃不着好吃的菠萝麻。如果你找到了切开课文的办法,那么各个环节就会像优美的弧线自然而然地连接在一起,这是一种灵活的线性课堂教学艺术。”确实,好的切入点应是统帅课堂教学过程的纲领,是登堂入室领悟课文的“枢纽”和“锁匙”。因为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优美语言的品味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一文,标题“项链”正是其题眼,它与作品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文章就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从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到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故事情节因“项链”的存在摇曳多姿却散而不乱。其次,玛蒂尔德爱好虚荣的性格也在上述环环紧扣的情节中得到完整呈现,人物的命运和作品主题也在戛然而止、催人联想的结尾得到最大程度的揭示和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因题眼“项链”的存在而熠熠生辉,整个教学过程因选择了“项链”这一题眼而合理有序,思路明晰,教学效果自不待言。
3.设疑问难,诱导学生思维。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这儿特别强调了“启发”这一教学原则与方式,而启发的核心就是在文章关键处设置能够诱导学生思维的问题,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深度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窦娥冤》一文,可以围绕题眼“冤”字,采取设置能提挈全篇的主问题的方式,将一个“冤”字探到底,从而带动学生思维,完成对文本的鉴赏。笔者在教授本文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1)窦娥到底“冤“在哪里?(没有害人却被当作了杀人犯押赴刑场,坚守封建妇道和孝道却被封建官制所害,遵从封建道德和封建秩序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2)窦娥是如何申“冤”的?(“三桩誓愿”希望寄托于天)(3)你如何看待窦娥这一申“冤”的方式并探究作者塑造这一“冤”屈形象的意义所在?(借助于“天”,表达窦娥希望冤屈得到昭雪的强烈愿望,用浪漫主义手法体现窦娥的反抗精神)三个问题的提出主次分明,虚实结合,主线清楚,收放自如,突破了戏剧教学的一般程式,学生的思维在“问”中得到开发,随“问”一起飞翔,探究意识也得到加强。正是因为题眼“冤”的巧妙选择,“问”出了精彩,撬动了学生思维,也激活了整个课堂。
4.贴近文本,上出“语文”真味。
新课标推行以来,多媒体教学、情景课堂教学、语文活动设计等多种教学模式热热闹闹地在探索和实践着,这让我们感受到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充满了困惑。有些形式新颖、花样迭出的课堂,看似热闹,可是学生依然没有走进文本世界。我们在追求视觉、听觉冲击力的同时,忽略了对文本解读的引导。而从“题眼”切入的方式能够快速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问题探究与语言品味中体验文本的魅力,让学生品尝到“语文”的真味。笔者在教授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文时,就是从课题“听听那冷雨”的题眼“冷雨”入手完成对文本的品读的。首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猜读:“文中写了什么时间的冷雨?写什么地点的冷雨?写了什么样的冷雨?这些‘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冷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冷雨”的文字进行品读并体会“冷”的缘由和深层内涵。借助紧扣“冷雨”设置的问题,层层递进,连接成线,学生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是对大陆故土的思念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掌握了快速把握主题的一种方法,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师生的互动也得以顺利进行。
5.取舍有度,优化课堂结构。
好的切入点,往往有利于引导和调控学生的思考方向,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所以教师要选择最佳切入点,给学生搭建阶梯,让学生顺利理解课文。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入手,结果必然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有意尝试从“风雪”切入,以“风雪描写的作用”为起始点和落脚点,在探究过程中辐射到人物和情节。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文中共有几处描写风雪的典型文字?(三处)这些描写风雪的文字有何具体作用?(作用之一即推动情节发展)描写风雪的文字和人物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在血与火的对照中,表现了林冲一忍再忍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这样的取舍在于不患得患失,合理选择,打通了小说三要素的关系,在局部的鉴赏中完成对文本的全面把握,优化了课堂结构,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6.舒缓有致,调控课堂节奏。
高效课堂的标准不仅在于课堂容量的适度,也在于课堂节奏的合理把握。好的课堂节奏要做到舒缓有致、张弛有度,而题眼的选择有时至关重要。如《蜀道难》一文的教学,如果从“难”字这一题眼切入,就会抓住这首古体长诗教学的命脉。我们可以围绕“难”作如下设置:(1)读出“难”之味(文中语气词、感叹词对表情达意的作用);(2)读懂“难”之意;(3)体味“难”之情;(4)探究“难”之由。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深情地诵读,可以慢慢地品味,可以合作式地讨论探究。课堂节奏由于题眼“难”字的巧妙选择,时而如大河奔涌,时而如小河流淌,时而如湖面涟漪,急、缓、动、静,舒缓有致,能够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可见,题眼是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兴趣的切入点,也是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更是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找准题眼,从题眼切入,能使教师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从一个更巧的角度安排教学程序,从而有效地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所以,题眼是高效课堂教学切入的最佳选择。
(作者单位:平度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