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是网上的热门话题之一。国内的许多论坛上有两种声音比较令我关注,一是强调富人应该多有菩萨心肠,广施善举;二是呼吁不应过分依靠爱心来解决问题,而应该建立相应的政府机制。这两种说法都没错。但是善举更应该是——种全民意识,同贫富无关,同政策亦无关。
生活在荷兰,渐渐对这一点有了些体会。众所周知,荷兰人的小气是有名的,尤其在中国人看来。比如荷兰人和朋友出去吃饭,常常是各付各的,因此还有了“go Dutch”(“让我们做荷兰人”的俗语)这样的专门词汇来形容这一现象。比如荷兰女婿不远万里到中国拜见丈母娘,见面礼竟然是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这也拿得出手?但是,就是同样的荷兰人,在各类慈善捐款的数额上,却一直名列前茅;不管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災难,媒体上一呼百应,百姓都会慷慨解囊。在我看来,真正的“慷慨”还是看对待困境中的陌生人是否慷慨,因为那才是不求回报的。
全民的慈善意识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有其历史、宗教的背景,也需要长年累月的“滋养”。这里的儿童从小就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慈善活动,好比练“童子功”,从小做起的事情,就是那么顺其自然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最近我又去孩子的学校参加了一次夏日募捐活动。
每年夏季天气晴好的时候,荷兰募捐日的准备工作也开始了。所有的家长都会收到一份学校的通知,告知今年募捐的受援机构。一般总是一家为荷兰本国机构,一家为国外机构。国内的机构一般是某些疾病的科研基金,国外机构则是支援贫困地区儿童的机构。家长可以填写一张表格,告知学校当天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贡献,比如烤蛋糕、做饼干、买饮料,或者当天帮忙卖东西、维持秩序等等。
募捐日这一天,一切准备就绪。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倾巢而出来到学校。到了校门口,大家可以向老师购买活动卡,每张活动卡两欧元,上面有10个小图案,凭此可以参加各种游艺或买东西。操场上摆满了各色小摊,教室里设计了各种游艺活动。一张卡用完了可以领取纪念品,然后继续买卡“消费”。当天的一应人力物力其实都是大家免费提供的,所有的收入都是净收入,全部捐给那两家受援机构。一个家庭“消费"10张卡很正常,300个家庭就是6000欧元的捐款。大家玩了、吃了、喝了、乐了,钱也捐了。印象最深的是所有家长的参与感。谁也没有把什么动听的语句挂在嘴上,说我们今天要来献爱心,要做一件高尚伟大的事,但是他们都会来尽一份力,好像是一件份内的事,不需要多说什么。
生活在荷兰,渐渐对这一点有了些体会。众所周知,荷兰人的小气是有名的,尤其在中国人看来。比如荷兰人和朋友出去吃饭,常常是各付各的,因此还有了“go Dutch”(“让我们做荷兰人”的俗语)这样的专门词汇来形容这一现象。比如荷兰女婿不远万里到中国拜见丈母娘,见面礼竟然是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这也拿得出手?但是,就是同样的荷兰人,在各类慈善捐款的数额上,却一直名列前茅;不管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災难,媒体上一呼百应,百姓都会慷慨解囊。在我看来,真正的“慷慨”还是看对待困境中的陌生人是否慷慨,因为那才是不求回报的。
全民的慈善意识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有其历史、宗教的背景,也需要长年累月的“滋养”。这里的儿童从小就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慈善活动,好比练“童子功”,从小做起的事情,就是那么顺其自然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最近我又去孩子的学校参加了一次夏日募捐活动。
每年夏季天气晴好的时候,荷兰募捐日的准备工作也开始了。所有的家长都会收到一份学校的通知,告知今年募捐的受援机构。一般总是一家为荷兰本国机构,一家为国外机构。国内的机构一般是某些疾病的科研基金,国外机构则是支援贫困地区儿童的机构。家长可以填写一张表格,告知学校当天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贡献,比如烤蛋糕、做饼干、买饮料,或者当天帮忙卖东西、维持秩序等等。
募捐日这一天,一切准备就绪。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倾巢而出来到学校。到了校门口,大家可以向老师购买活动卡,每张活动卡两欧元,上面有10个小图案,凭此可以参加各种游艺或买东西。操场上摆满了各色小摊,教室里设计了各种游艺活动。一张卡用完了可以领取纪念品,然后继续买卡“消费”。当天的一应人力物力其实都是大家免费提供的,所有的收入都是净收入,全部捐给那两家受援机构。一个家庭“消费"10张卡很正常,300个家庭就是6000欧元的捐款。大家玩了、吃了、喝了、乐了,钱也捐了。印象最深的是所有家长的参与感。谁也没有把什么动听的语句挂在嘴上,说我们今天要来献爱心,要做一件高尚伟大的事,但是他们都会来尽一份力,好像是一件份内的事,不需要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