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体验式教法初探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llm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讲: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然,这种体验不能单一化为知识理解对历史现实的反观。而应该借助朗诵,借重生活体验,推开窗户、踏出门槛,以感受为基础,凭借想象,驰骋于自由空间,丰富我们的感知,升华我们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以此为目的。体验往往具有创造价值,体验是对文本的创造性再构造。教学便是以这种活动为中心。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通过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注重诵读
  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注重诵读。大多数教师有同感,但是只是一味读,重复进行,学生没有感悟和体会,读了也没有效果。为此,读就要体现出层次性来。一般来说,读有多层,也有多次。一要读准,读字音、读节奏。尤其是节奏。字音是基本的要求,也是读的基础,不在强调,相对较易。对节奏的要求要高出很多。因为节奏涉及到了诗歌的意义、情感,更及意境与兴味。错读、误读都使得一首诗一阕词索然无味。好的诵读,是意义、情感的提升,品啧其中意味,反复吟咏,便是不同的体验。人之悲欢离合,月之阴晴圆缺,朝暮之境,四时之景,大径相去,读来亦各不同。这便是迁客骚人何以不辍于诵读的原因之一。课堂教学当然不能使学生的个体感受臻于此境。但是诵读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以读陶渊明《饮酒》为例,如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说在东篱下采菊,漫不经心之际,南山扑入眼帘,表现诗人因与大自然融洽而自得,诗句的妙处在于诗人无意中“见”南山,心与物接,境与意会,情与景融,进入了物我两忘的意境。教师的指导无法干涉到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感知体验当中,而只有在有层次的诵读品味中去实现。这种层递性恰如所云“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教学的目的是使其走向意会之途,可以言传的东西有共通之处,全然可以言传,不可言传的东西自然带有强烈的私体验意味,便是独特的,带有创造特性。
  
  二、重视切身体验
  理解诗歌的表现内容,应该从字词句入手,更深层次的是要在赏析中分辨意象、意境、意味、意旨。这种领会,应当以自身体验和经验为主要归依。陶诗《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中说诗人已忘记要说什么,对于读者就真不去追究吗?恰恰不是。结合整个一首诗,诗的末尾两句是要说人生有真正的意义,想要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去表达。实指自己已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屑于说,也不必说。此中,小则指此时此地此境,包括东篱、采菊、悠然见山、山色、飞鸟,大则指田园归隐生活,真言则是诗人所感受到的远离尘世、随顺自然、心无挂碍的境界和意趣。诗中所说的“欲辨已忘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偶或有所体验,本不足为奇,但是放在文本阅读的体验中,就要细究一番。生活的体验毕竟与文本的阅读体验不同。在这里,“辨”也成了一个意象。但不论是生活的体验还是文本阅读的体验,“辨”还是有着共通之处的。这就在于生活体验是经验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谈及阅读体验。在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了讲清楚一首诗,或是让学生对一首诗有真切的体会,奢谈“扩展学生生活经验”往往不可取。我们的学生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是不难的,体验也有这样的条件,如若为了体验杜甫《望岳》,便要学生去登泰山,也不现实。而事实上到达罗马的通途非止一条,现实体验是第一选择,而如同《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论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时,香菱所用的“想”的办法未为不可。香菱是怎么办的呢?“想那烟如何是直的……”——用“想”,就是想象。可以和我们生活中的类似经验结合起来。
  
  三、积跬步于积累
  积累是体验的又一来源。知识的积累往往很重要。单一地就诗论诗并不可取,这有诸多方面的局限。就诗论诗,有时不够“给力”,这就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如学习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学生问:“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如何理解?韩愈的侄孙很想韩愈死吗?回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韩愈此情同。又如明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可回顾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以解。也可看陈毅《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加以体会。“以诗证诗”历来为大方之家所重,我只在这里提倡不同诗词之间共通的感情,以此作为丰富体验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用得好,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比较阅读,在这里不再下行。体验是独特的,比较也可以使文本之旨见微知著。在不同的文本之间往来觅寻,往往会有意外之得,也未必不见得不独特,浸润心灵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体验了。大凡古典诗歌的表现内容,异彩纷呈,朝暮、四时,山川泽、风雨雪,皆可观可感,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一首诗一阕词有感悟有体验,必以积累蓄养,才能最终有所得。需要指出的是,体验不是一次完成的,随着阅读者生活经历的不断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教学对阅读的影响也要经历多次才能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把适宜于接受者心智的体验需求,准确传达给他们,最好是体验方法的影响,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否则,体验便无从谈起。
  
其他文献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本人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
期刊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美学理念飞入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上好文学鉴赏课  对于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
期刊
谈到学困生,老师都会感到头疼,心有余悸,但学困生的情况是老师最怕遇到而又不可避免的:他们学习不专心,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甚至捣乱课堂纪律,还拖欠作业,有的还不听从教导,对学习完全厌倦,更有甚者还顶撞、漫骂老师,让一些老师束手无策。学困生虽然在一个班级里人数不是很多,但是会影响到一个班的学风。因此,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位学困生,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对学习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本身复杂繁多的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是以串讲为主,师生之间没有互动,优美的古文欣赏,变成枯燥的说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不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和掌握的程度。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串讲法,依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期刊
高考中,学生感到诗歌鉴赏题很难下手失分较多,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语言,平时对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所致。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并把它贯穿于中学诗歌教学的始终。    一、督促学生多读多背  多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大量的长期的朗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理解语言深刻意蕴及体味语言内部张力的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期刊
研究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好的能力和个性品质。  一、优化时间安排,创建学习型课堂  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
期刊
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可以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一、精炼准确优美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情境创设的前提。  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
期刊
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以下就谈谈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告诉我们生疑质疑是创新之母。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
期刊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法律基础课教学要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它能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景,把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极有益处
期刊
一、以新课改淡化“双基”是对“双基”的误解  课改中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不出有取消“双基”的意思。推行课改也必须继承“双基”的训练,中小学“听、说、读、写、思、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可因新课程教学而废弃,反而应该加强。新课改要求教师运用新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应该思考、研究、抓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精髓”知识,重方法、重自学、自悟、自我提高,让学生有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