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46-02
1 腹部CT检查概述
其一:检查之前的准备工作。指导患者检查之前30min空腹服用800-1000ml的温开水或者1%-2%的泛影葡胺口服,等待膀胱充盈之后在进行盆腔或者下腹部检查,检查开始之前再服用200ml。
其二: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采取平扫,指导患者屏气。
其三:强化扫描。①非动态团注扫描;②动态团注扫描,包含同层扫描和进床式扫描;③螺旋CT,包含双期加强扫描和多期加强扫描。
其四:CT造影。其中包含下肢CT造影和CTA。
2 腹部CT临床诊断——肝脏疾病
2.1肝脏诊断
肝脏正常CT表现:①肝血管:其中包含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体现为肝内圆点状、分枝状、条状低密度影,靠近肝门处、下腔静脉处越发显得粗大。②肝实质:CT值为40-70hu,表现为密度均匀,相比于脏器、上腹部更高。③正常的肝内胆管不会有所表现。④强化扫描:明显加强肝血管和肝实质的表现,同时密度会一定程度上升。
2.2肝脏疾病CT表现
2.2.1脂肪肝
病理表现:肝脏细胞中聚集了过度的脂肪,其中也被称为肝内脂肪浸润。
CT体现:采用平扫,可见肝内表现为体积正常或者偏大,肝目睹出现局灶性或者弥漫性降低,并且会比脾脏的密度更低。
加强扫描的体现:脂肪肝强化扫描的表现同肝脏正常表现相同,但是一直出现低密度状态;其中肝血管表现清晰,具备正常的分布和走行。
2.2.2肝硬化CT表现
①形态、大小的变化:肝脏表面不平整,表现为分叶状或者波浪状;整体体积变小,各个叶段的比例不一,一般体现为右叶缩小,左叶或者尾叶,或者两叶同时变大;肝裂变宽,肝门区增大。
②密度变化:表现为密度不一。
③继发性变化:并发腹水,出现脾脏增大;侧支血管扭曲、扩大,门脉主干扩张,加强扫描后表现会增强。
2.2.3原发性肝癌
病理表现:肝癌在临床中分成三种类型:弥漫型,表现为均匀的弥漫分布,结节偏小;结节型,其中直径小于5cm;巨块型,其直径大于或者等于5cm。
CT体现:①肝脏出现低密度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形、卵圆形、圆形,密度表现不均匀,体现为大小不一,同时出现分叶;②肝脏边缘出现透亮区域,即是晕圈征;③可表现为单发性或者多发性的病灶;④会并有肝硬化。
强化扫描表现:动脉期病灶会突出显示,表现为不均匀的状态,相比于肝實质,密度更高;延迟期强化扫描不会出现变化;静脉期会出现密度降低,相比肝实质更低。
转移表现:①形成门脉内癌栓:受病症影响的门脉会出现扩充,强化后会出现充盈缺损;②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后腹膜、肝门区肿大;③肝静脉、下腔静脉形成癌栓:主要体现为静脉增大,强化之后表现为充盈缺损;④肝内、肝门内胆管扩大:处于肝门中的癌细胞或者受到淋巴结肿大的影响导致胆管受到侵犯或者压迫,引发梗阻性黄疸。
3 腹部CT临床诊断——胆囊疾病
3.1胆囊CT检查正常表现
在正常情况下,肝内胆管不会有所表现,肝门区会表现为环状影,处于门静脉右前部。
胆总管体现为沟突或者胰头环状影,处于下腔静脉前面,直径≤10mm。
胆囊窝中的胆囊表现为圆形或者卵圆形,其横径表现为2.5-3.5cm,>4.5cm表现为扩大;其中胆囊壁表面光滑,厚度为2mm,表现均匀,其中>3mm即是增厚异常。
3.2胆囊炎CT表现
(1)急性胆囊炎:平扫,表现为增大,横径>4.5cm;胆囊壁>3mm,表现为增厚,边缘处模糊,周边表现为水肿、环状;局部脂肪间隙消除,表现局部低密度区;患者可能并发胆囊结石。强化扫面:表现为增强行的浓重壁、胆囊壁。
(2)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胆囊壁钙化、增厚,同时,出现胆囊缩小,已经常常伴有胆囊结石。
3.3胆囊癌
病理表现:大多数胆囊癌为腺癌,只有一少部分为鳞癌。
CT体现:①腔内结节型:表现为胆囊壁进入墙内,为多发乳或者单发乳;②肿块型:出现类似于肝实质密度的软组织肿块,胆囊腔出现大部分消失或者全部消失,该类型大多数在晚期时候出现;③阻塞型:癌肿侵入胆囊管导致堵塞,使得胆囊积液增多,偏小肿瘤不容易发觉;④胆囊壁变厚型:出现弥漫性或者局限性的任意性的变厚。
4 腹部CT临床诊断——胰腺疾病
正常的胰腺表现为均匀的密度,有的会低于正常密度,表现为3-5个肋单元的长轴。
4.1脾脏大CT表现
表现为最下层与最上层间隔>15cm;下缘相较肝脏下缘更大;>5个肋单元。
4.2脾外伤CT表现
脾撕裂伤:脾脏出现不规则损伤护着出现实质性内线状,但多数患者出现腹腔积血,同时脾脏局部表面模糊;脾包膜下血肿:脾脏四周出现新月形影状;脾实质中出血。
4.3脾梗塞CT表现
脾脏出现低密度区,表现为三角形状,尖端向着脾门,基底在脾外缘。
加强扫面:表现为梗塞灶不会增强。
5 腹部CT临床诊断——肾脏疾病
5.1肾脏CT检查方法
指导患者检查前30min服用4000-500ml 2%的泛影葡胺;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抱紧头部;先采取定位扫描,获得层距层厚数据,有肾上极进入肾下极。
加强扫描:指导患者服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或者60-100ml 60%的泛影葡胺静脉注射,然后为患者进行CT检查。针对肾脏CT检查患者,采用螺旋双期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5.2肾脏CT检查正常表现
形态:肾脏边缘光滑,软组织影像表现为分叶状、椭圆形或者圆形,肾前内缘出现内陷,且出现血管蒂往前内方深入。由前向后的肾蒂内结构将肾盂、肾动脉、肾静脉展现出现。
密度:肾脏密度均匀,相比脾脏、肝脏密度更低,在密度上无法区别肾髓质和肾皮质。在膀胱充盈的状态下肾盂、肾盏的密度与水相似,脂肪组织包裹了神门和肾周间隙,同时,其CT值相比于水更低。加强扫描后,肾髓质、肾实质增强。
1 腹部CT检查概述
其一:检查之前的准备工作。指导患者检查之前30min空腹服用800-1000ml的温开水或者1%-2%的泛影葡胺口服,等待膀胱充盈之后在进行盆腔或者下腹部检查,检查开始之前再服用200ml。
其二: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采取平扫,指导患者屏气。
其三:强化扫描。①非动态团注扫描;②动态团注扫描,包含同层扫描和进床式扫描;③螺旋CT,包含双期加强扫描和多期加强扫描。
其四:CT造影。其中包含下肢CT造影和CTA。
2 腹部CT临床诊断——肝脏疾病
2.1肝脏诊断
肝脏正常CT表现:①肝血管:其中包含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体现为肝内圆点状、分枝状、条状低密度影,靠近肝门处、下腔静脉处越发显得粗大。②肝实质:CT值为40-70hu,表现为密度均匀,相比于脏器、上腹部更高。③正常的肝内胆管不会有所表现。④强化扫描:明显加强肝血管和肝实质的表现,同时密度会一定程度上升。
2.2肝脏疾病CT表现
2.2.1脂肪肝
病理表现:肝脏细胞中聚集了过度的脂肪,其中也被称为肝内脂肪浸润。
CT体现:采用平扫,可见肝内表现为体积正常或者偏大,肝目睹出现局灶性或者弥漫性降低,并且会比脾脏的密度更低。
加强扫描的体现:脂肪肝强化扫描的表现同肝脏正常表现相同,但是一直出现低密度状态;其中肝血管表现清晰,具备正常的分布和走行。
2.2.2肝硬化CT表现
①形态、大小的变化:肝脏表面不平整,表现为分叶状或者波浪状;整体体积变小,各个叶段的比例不一,一般体现为右叶缩小,左叶或者尾叶,或者两叶同时变大;肝裂变宽,肝门区增大。
②密度变化:表现为密度不一。
③继发性变化:并发腹水,出现脾脏增大;侧支血管扭曲、扩大,门脉主干扩张,加强扫描后表现会增强。
2.2.3原发性肝癌
病理表现:肝癌在临床中分成三种类型:弥漫型,表现为均匀的弥漫分布,结节偏小;结节型,其中直径小于5cm;巨块型,其直径大于或者等于5cm。
CT体现:①肝脏出现低密度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形、卵圆形、圆形,密度表现不均匀,体现为大小不一,同时出现分叶;②肝脏边缘出现透亮区域,即是晕圈征;③可表现为单发性或者多发性的病灶;④会并有肝硬化。
强化扫描表现:动脉期病灶会突出显示,表现为不均匀的状态,相比于肝實质,密度更高;延迟期强化扫描不会出现变化;静脉期会出现密度降低,相比肝实质更低。
转移表现:①形成门脉内癌栓:受病症影响的门脉会出现扩充,强化后会出现充盈缺损;②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后腹膜、肝门区肿大;③肝静脉、下腔静脉形成癌栓:主要体现为静脉增大,强化之后表现为充盈缺损;④肝内、肝门内胆管扩大:处于肝门中的癌细胞或者受到淋巴结肿大的影响导致胆管受到侵犯或者压迫,引发梗阻性黄疸。
3 腹部CT临床诊断——胆囊疾病
3.1胆囊CT检查正常表现
在正常情况下,肝内胆管不会有所表现,肝门区会表现为环状影,处于门静脉右前部。
胆总管体现为沟突或者胰头环状影,处于下腔静脉前面,直径≤10mm。
胆囊窝中的胆囊表现为圆形或者卵圆形,其横径表现为2.5-3.5cm,>4.5cm表现为扩大;其中胆囊壁表面光滑,厚度为2mm,表现均匀,其中>3mm即是增厚异常。
3.2胆囊炎CT表现
(1)急性胆囊炎:平扫,表现为增大,横径>4.5cm;胆囊壁>3mm,表现为增厚,边缘处模糊,周边表现为水肿、环状;局部脂肪间隙消除,表现局部低密度区;患者可能并发胆囊结石。强化扫面:表现为增强行的浓重壁、胆囊壁。
(2)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胆囊壁钙化、增厚,同时,出现胆囊缩小,已经常常伴有胆囊结石。
3.3胆囊癌
病理表现:大多数胆囊癌为腺癌,只有一少部分为鳞癌。
CT体现:①腔内结节型:表现为胆囊壁进入墙内,为多发乳或者单发乳;②肿块型:出现类似于肝实质密度的软组织肿块,胆囊腔出现大部分消失或者全部消失,该类型大多数在晚期时候出现;③阻塞型:癌肿侵入胆囊管导致堵塞,使得胆囊积液增多,偏小肿瘤不容易发觉;④胆囊壁变厚型:出现弥漫性或者局限性的任意性的变厚。
4 腹部CT临床诊断——胰腺疾病
正常的胰腺表现为均匀的密度,有的会低于正常密度,表现为3-5个肋单元的长轴。
4.1脾脏大CT表现
表现为最下层与最上层间隔>15cm;下缘相较肝脏下缘更大;>5个肋单元。
4.2脾外伤CT表现
脾撕裂伤:脾脏出现不规则损伤护着出现实质性内线状,但多数患者出现腹腔积血,同时脾脏局部表面模糊;脾包膜下血肿:脾脏四周出现新月形影状;脾实质中出血。
4.3脾梗塞CT表现
脾脏出现低密度区,表现为三角形状,尖端向着脾门,基底在脾外缘。
加强扫面:表现为梗塞灶不会增强。
5 腹部CT临床诊断——肾脏疾病
5.1肾脏CT检查方法
指导患者检查前30min服用4000-500ml 2%的泛影葡胺;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抱紧头部;先采取定位扫描,获得层距层厚数据,有肾上极进入肾下极。
加强扫描:指导患者服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或者60-100ml 60%的泛影葡胺静脉注射,然后为患者进行CT检查。针对肾脏CT检查患者,采用螺旋双期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5.2肾脏CT检查正常表现
形态:肾脏边缘光滑,软组织影像表现为分叶状、椭圆形或者圆形,肾前内缘出现内陷,且出现血管蒂往前内方深入。由前向后的肾蒂内结构将肾盂、肾动脉、肾静脉展现出现。
密度:肾脏密度均匀,相比脾脏、肝脏密度更低,在密度上无法区别肾髓质和肾皮质。在膀胱充盈的状态下肾盂、肾盏的密度与水相似,脂肪组织包裹了神门和肾周间隙,同时,其CT值相比于水更低。加强扫描后,肾髓质、肾实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