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重庆设立为直辖市,至此中国有了第四个直辖市。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长江、嘉陵江交会处,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巫峡、瞿塘峡、西陵峡的一部分就在重庆市境内。重庆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作为西部地区的唯一直辖市,重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随着我国长江流域经济带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迁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的综合优势日益突出。
在2007年,经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同意,重庆正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北京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相继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重庆的新一轮发展规划日益明朗。
转眼十年间,整个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重庆也由直辖前的四川省最大城市而一跃成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重庆直辖时,其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地方财政收入仅55亿元,所辖40个区县中,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4个省市级贫困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达366万人。
十年之中,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创历史新高。2007年1至11月,重庆市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5.4%,据称在2007年其GDP有望突破4000亿人民币。如果得以突破,这将是重庆直辖十年以来GDP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这十年,重庆的确有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成为这个城市发展的难题。
重庆是一个综合型老工业城市,是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中成药等的重要生产基地,是中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有二十多家上市公司坐落于此……重庆直辖十年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刚走过十年路的重庆正处于矛盾聚焦期,大城市能否带大农村?三峡库区如何实现产业突围?这是重庆发展路上的大问题,也是这个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大负担。大城市能否带动大农村?
这是一个西部的繁华都市,商圈熙攘,高楼林立。然而,高楼的背后却是落后的大农村。
重庆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是中国特大型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倍多,人口3100多万,却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如何化解大城市带大农村难题,一直是重庆面临的难题,也是其历史重任。
京津沪三地农村人口不超过20%,重庆则有70%。大城市带大农村是重庆这一直辖市的特殊市情。直辖十年,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早已施行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重庆市仍然有诸多贫困人口。大城市带大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成为重庆别无二选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得再好,如果农村跟不上来,成为一个发达的直辖市将无从谈起。
重庆是全国首家以省级行政单元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地区,改革试验的重点任务明确为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希望重庆探索出一条能够解决当前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的新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为改善现状,重庆的确做过很大的努力。根据重庆市公安局新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的意见》,农民工取得城镇户口的条件大为放宽:在重庆务工的农民工,只要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重庆主城九区务工、经商,购买了成套商品住房并实际居住;或者在务工就业单位分配有住房,承租房管部门公房并实际居住3年以上,与进城务工人员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均可申请迁入登记为城镇居民。面对偌大的农村人口,重庆市的这些新政仍然难从根本上解决大农村问题。尽管走出农村、步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在增加,但是整个重庆市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区域处于国家级贫困县之列。
从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重庆市国家级贫困县仍然还有14个。分别是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秀山县、黔江县、酉阳县、彭水县、石柱县、武隆县、丰都县。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发展战略仍然在实施中,大城市能否最终将大农村的发展带动起来,仍需要时间来证明。然而,除了大城市如何带动大农村的发展难题,同时重庆还必须肩负起三峡库区如何实现产业突围的难题。
三峡库区的产业突围难题
中央设立重庆为直辖市,不仅仅为解决三峡移民问题,也是中央几代领导集体深谋远虑、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之一。重庆因三峡移民而立市,按期完成移民任务,并通过产业发展改善移民的生活,是整个重庆市政府的首要任务。
可以说,在三峡工程这个世纪性创举当中,中央层面给了重庆极大的支持。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政府官员曾与重庆库区官员,就支援与合作内容直接对话洽谈。光2005年经财政部核定后,当时落户重庆市辖内三峡库区的对口支援项目就享受了来源于“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的投资补助和贴息,共计4400多万元。
在重庆主城九个区中,除了渝北区本身有移民外,其余八个区分别对口库区的重点县、困难县。由于三峡工程原因,从过往的数据来看,从2000年到2002年,重庆万州地区消亡的行业就有皮革、毛皮以及金属制造业;巫山地区则有农副食品、烟草制品等8个行业消亡;开县的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多达11个行业在1998到2001年间消亡;在库区企业本身的质量不好的情况下银行很难贷款。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在库区的网点:巫山县从28个减为14个,万州区由162个减为85个,而巫溪县只有4个商业银行的网点。以万州为例,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4年,三峡库区资金外流量约448亿元,相当于万州2004年GDP总额的4倍、巫山县2004年GDP总额的23倍。而消亡的那些行业至今又有多少死而复生?又有多少新兴行业出现?
从万州商业银行的研究报告中显示,从1998年到2004年,三峡库区资金外流量约448亿元,相当于万州2004年GDP总额的4倍、巫山县2004年GDP总额的23倍。从该报告来看,资金外流的原因主要是,库区银行资金上存比重越来越高,资金持续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出。从1998年以来,存货比例逐年下降,资金外流越来越突出。截至2004年,三峡库区银行和信用社存贷差206亿元,存贷比例为49.12%,是历史以来的最低点。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库区面临的难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三峡工程库区至今仍然存在产业空虚的问题。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库区面临很严重的资金外流问题。而资金外流加剧了产业的空心化,而产业空心化又导致金融空心化。
从重庆近几年引入金融资本的情况来看,如重庆市政府有关官员所言,目前中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都在重庆设立了分行。的确,这些金融分支机构大多设立在重庆市区,并没有更多在三峡库区的其他区县设立。重庆市区和其所辖的其他县域是砥重天,一边是大都市的繁华,而另一边则是山区的贫困。如何弥合城乡差距这道缝隙是考验重庆市政府智慧的。
除此之外,三峡工程既给重庆带来防洪、畅通航道和发电三大好处,同时也提出了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两方面挑战。生态环境的挑战不是短时间能够显现的。三峡库区吸引了包括日化、饮料、化工、制造业等行业的企业入驻,三峡库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生态经济区”,但这些企业的入驻也将考验三峡库区的生态承受力。
近10年重庆GDP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销售值增长率达到2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城市化率也在全国位居前列。光鲜的数据不是仅仅用于耀眼的,对于重庆而言,经过十年的调整后其才刚刚走上转折后的发展之路。
光辉重庆,或将再见于十年后。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长江、嘉陵江交会处,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巫峡、瞿塘峡、西陵峡的一部分就在重庆市境内。重庆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作为西部地区的唯一直辖市,重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随着我国长江流域经济带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迁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的综合优势日益突出。
在2007年,经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同意,重庆正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北京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相继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重庆的新一轮发展规划日益明朗。
转眼十年间,整个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重庆也由直辖前的四川省最大城市而一跃成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重庆直辖时,其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地方财政收入仅55亿元,所辖40个区县中,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4个省市级贫困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达366万人。
十年之中,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创历史新高。2007年1至11月,重庆市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5.4%,据称在2007年其GDP有望突破4000亿人民币。如果得以突破,这将是重庆直辖十年以来GDP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这十年,重庆的确有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成为这个城市发展的难题。
重庆是一个综合型老工业城市,是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中成药等的重要生产基地,是中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有二十多家上市公司坐落于此……重庆直辖十年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刚走过十年路的重庆正处于矛盾聚焦期,大城市能否带大农村?三峡库区如何实现产业突围?这是重庆发展路上的大问题,也是这个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大负担。大城市能否带动大农村?
这是一个西部的繁华都市,商圈熙攘,高楼林立。然而,高楼的背后却是落后的大农村。
重庆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是中国特大型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倍多,人口3100多万,却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如何化解大城市带大农村难题,一直是重庆面临的难题,也是其历史重任。
京津沪三地农村人口不超过20%,重庆则有70%。大城市带大农村是重庆这一直辖市的特殊市情。直辖十年,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早已施行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重庆市仍然有诸多贫困人口。大城市带大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成为重庆别无二选的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得再好,如果农村跟不上来,成为一个发达的直辖市将无从谈起。
重庆是全国首家以省级行政单元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地区,改革试验的重点任务明确为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希望重庆探索出一条能够解决当前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的新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为改善现状,重庆的确做过很大的努力。根据重庆市公安局新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的意见》,农民工取得城镇户口的条件大为放宽:在重庆务工的农民工,只要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重庆主城九区务工、经商,购买了成套商品住房并实际居住;或者在务工就业单位分配有住房,承租房管部门公房并实际居住3年以上,与进城务工人员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均可申请迁入登记为城镇居民。面对偌大的农村人口,重庆市的这些新政仍然难从根本上解决大农村问题。尽管走出农村、步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在增加,但是整个重庆市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区域处于国家级贫困县之列。
从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重庆市国家级贫困县仍然还有14个。分别是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秀山县、黔江县、酉阳县、彭水县、石柱县、武隆县、丰都县。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发展战略仍然在实施中,大城市能否最终将大农村的发展带动起来,仍需要时间来证明。然而,除了大城市如何带动大农村的发展难题,同时重庆还必须肩负起三峡库区如何实现产业突围的难题。
三峡库区的产业突围难题
中央设立重庆为直辖市,不仅仅为解决三峡移民问题,也是中央几代领导集体深谋远虑、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之一。重庆因三峡移民而立市,按期完成移民任务,并通过产业发展改善移民的生活,是整个重庆市政府的首要任务。
可以说,在三峡工程这个世纪性创举当中,中央层面给了重庆极大的支持。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政府官员曾与重庆库区官员,就支援与合作内容直接对话洽谈。光2005年经财政部核定后,当时落户重庆市辖内三峡库区的对口支援项目就享受了来源于“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的投资补助和贴息,共计4400多万元。
在重庆主城九个区中,除了渝北区本身有移民外,其余八个区分别对口库区的重点县、困难县。由于三峡工程原因,从过往的数据来看,从2000年到2002年,重庆万州地区消亡的行业就有皮革、毛皮以及金属制造业;巫山地区则有农副食品、烟草制品等8个行业消亡;开县的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多达11个行业在1998到2001年间消亡;在库区企业本身的质量不好的情况下银行很难贷款。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在库区的网点:巫山县从28个减为14个,万州区由162个减为85个,而巫溪县只有4个商业银行的网点。以万州为例,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4年,三峡库区资金外流量约448亿元,相当于万州2004年GDP总额的4倍、巫山县2004年GDP总额的23倍。而消亡的那些行业至今又有多少死而复生?又有多少新兴行业出现?
从万州商业银行的研究报告中显示,从1998年到2004年,三峡库区资金外流量约448亿元,相当于万州2004年GDP总额的4倍、巫山县2004年GDP总额的23倍。从该报告来看,资金外流的原因主要是,库区银行资金上存比重越来越高,资金持续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出。从1998年以来,存货比例逐年下降,资金外流越来越突出。截至2004年,三峡库区银行和信用社存贷差206亿元,存贷比例为49.12%,是历史以来的最低点。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库区面临的难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三峡工程库区至今仍然存在产业空虚的问题。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库区面临很严重的资金外流问题。而资金外流加剧了产业的空心化,而产业空心化又导致金融空心化。
从重庆近几年引入金融资本的情况来看,如重庆市政府有关官员所言,目前中国国内的商业银行都在重庆设立了分行。的确,这些金融分支机构大多设立在重庆市区,并没有更多在三峡库区的其他区县设立。重庆市区和其所辖的其他县域是砥重天,一边是大都市的繁华,而另一边则是山区的贫困。如何弥合城乡差距这道缝隙是考验重庆市政府智慧的。
除此之外,三峡工程既给重庆带来防洪、畅通航道和发电三大好处,同时也提出了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两方面挑战。生态环境的挑战不是短时间能够显现的。三峡库区吸引了包括日化、饮料、化工、制造业等行业的企业入驻,三峡库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生态经济区”,但这些企业的入驻也将考验三峡库区的生态承受力。
近10年重庆GDP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销售值增长率达到2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城市化率也在全国位居前列。光鲜的数据不是仅仅用于耀眼的,对于重庆而言,经过十年的调整后其才刚刚走上转折后的发展之路。
光辉重庆,或将再见于十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