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7日 晴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我国著名诗人,也是杰出散文家。
朱自清出生在小康之家,祖父和父亲一直在江浙一带做小官,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在扬州长大,所以常自称是扬州人。
虽然家庭经济每下愈况,父亲仍送他进入私塾接受教育;朱自清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管教也就格外严厉。
每天,朱自清放学回来以后,父亲都要叫他把今天所写的作文拿出来,然后一面吃花生、豆腐、喝酒,一面低声吟诵。如果看见文章里面有许多圈点,而且评语优点多,他就会拿一大把花生当奖品赏给儿子;可是,如果文章的句子被删去太多,评语也不好,他就会很生气,甚至把作品丢进火炉里。朱自清在父亲严格要求下,从小文章就写得很出色。
据说,朱自清这个名字,是他在上大学之前自己改定的。当时家道中落,日子过得很辛苦,他要以“清”“自”励;所谓“清”者,根据他的说法,有“清帐”、“清偿”、“清楚”三个意思。
十九岁那年,他考上北京大学预科,再转入哲学系。这年,母亲频频来信,催他结婚;为了年老的双亲有人服侍,最后他答应由母亲一手安排的婚姻,和扬州名医的女儿武钟谦小姐结婚。婚后,他告别新婚妻子,独自北上读书。
毕业后历任杭州、扬州、台州、温州各中学、师范学校教师。他的思想新潮,经常跟学生讨论哲学问题、人生的意义,因此受到同学们热烈的欢迎。
这段时期,朱自清除了认真教学,培育青年学子外,还积极参加各种新文学运动,并和文学同好共同创办《诗》月刊,这本刊物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意义格外重大。
投入教育工作五年后,他渐渐抛弃哲学的领域,专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曾任教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兼系主任。从此,他一直在清华大学服务。
朱自清本来以为可以过着安稳的日子,哪知道无常来得又快又急。婚后,孩子一个个来报到,朱自清忙于校务工作,繁重的家务全由夫人一肩扛起。要张罗一家八口的三餐已不容易,六个孩子的相继出世,带给她的劳累和辛苦更是一天天加重;最后,她孱弱的身躯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场肺病夺走她年仅三十一岁的青春生命。
顿失配偶的朱自清过了一段游魂般的岁月后,他向学校申请休假,远赴英国留学,再漫游欧洲,直到一年后才返国。
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有人照顾,不久,朱自清和陈竹隐小姐在上海结婚;可是,朱自清的内心是愧疚的,他忘不了为家捐躯的前妻。
冬天的一个深夜,他独自坐在书房里,听北风敲打窗户的声音。在微弱的灯光下,恍惚间看见前妻跑来跟他嘘寒问暖,擦亮眼睛再看,倩影已飘逝得无影无踪。泪,不禁汩汩流下;他跑回书桌奋笔疾书,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世界上只有你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忧……。”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朱自清随着校方南迁到昆明,并任西南联大教授,而命运之锤,却朝他重重一击。抗战前,父母亲和次女相继病逝扬州,哀恸不已的他,胃部经常隐隐作痛,虽然看过无数医生,但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战争期间物质缺乏,朱自清十分穷困潦倒,几乎天天过着三餐不继的生活。这时,虽然美国已对中国展开经济援助,但朱自清为了抗议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拒绝美国救济粮食,最后,不幸因胃溃疡在北平医院逝世。
朱自清一生不论做学问,或是教书、写作,态度都非常严谨。他虽然走了,可是留下许多可贵的文化资产,无论在诗歌或文学批评方面,他都有很大的成就,尤其是散文创作,更是一代大家。他清新细腻、真挚深刻的散文风格,影响了往后现代散文的创作方向。
朱志清的代表作品《背影》,是篇脍炙人口的记实散文,文中描述在家庭遭遇变故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缅怀父爱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篇名作。
另一篇代表作《荷塘月色》,也是一篇大家喜爱的写景抒情散文,读完文章,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浮现在读者眼前: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诗、情、画高度和谐的统一,让人不禁陶醉其中。文章将语言美、意境美和结构美三者紧密连结,可说浑然天成。
朱自清以美文的创作实例,彻底打破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写作美文的迷失,进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散文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因此历年来,一直被选为各级学校的语文教材。
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论文结集,内容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书籍。
朱自清虽然走了,可是他留下来的作品闪熠生辉,深入人心,将永远活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我国著名诗人,也是杰出散文家。
朱自清出生在小康之家,祖父和父亲一直在江浙一带做小官,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在扬州长大,所以常自称是扬州人。
虽然家庭经济每下愈况,父亲仍送他进入私塾接受教育;朱自清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管教也就格外严厉。
每天,朱自清放学回来以后,父亲都要叫他把今天所写的作文拿出来,然后一面吃花生、豆腐、喝酒,一面低声吟诵。如果看见文章里面有许多圈点,而且评语优点多,他就会拿一大把花生当奖品赏给儿子;可是,如果文章的句子被删去太多,评语也不好,他就会很生气,甚至把作品丢进火炉里。朱自清在父亲严格要求下,从小文章就写得很出色。
据说,朱自清这个名字,是他在上大学之前自己改定的。当时家道中落,日子过得很辛苦,他要以“清”“自”励;所谓“清”者,根据他的说法,有“清帐”、“清偿”、“清楚”三个意思。
十九岁那年,他考上北京大学预科,再转入哲学系。这年,母亲频频来信,催他结婚;为了年老的双亲有人服侍,最后他答应由母亲一手安排的婚姻,和扬州名医的女儿武钟谦小姐结婚。婚后,他告别新婚妻子,独自北上读书。
毕业后历任杭州、扬州、台州、温州各中学、师范学校教师。他的思想新潮,经常跟学生讨论哲学问题、人生的意义,因此受到同学们热烈的欢迎。
这段时期,朱自清除了认真教学,培育青年学子外,还积极参加各种新文学运动,并和文学同好共同创办《诗》月刊,这本刊物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意义格外重大。
投入教育工作五年后,他渐渐抛弃哲学的领域,专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曾任教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兼系主任。从此,他一直在清华大学服务。
朱自清本来以为可以过着安稳的日子,哪知道无常来得又快又急。婚后,孩子一个个来报到,朱自清忙于校务工作,繁重的家务全由夫人一肩扛起。要张罗一家八口的三餐已不容易,六个孩子的相继出世,带给她的劳累和辛苦更是一天天加重;最后,她孱弱的身躯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场肺病夺走她年仅三十一岁的青春生命。
顿失配偶的朱自清过了一段游魂般的岁月后,他向学校申请休假,远赴英国留学,再漫游欧洲,直到一年后才返国。
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有人照顾,不久,朱自清和陈竹隐小姐在上海结婚;可是,朱自清的内心是愧疚的,他忘不了为家捐躯的前妻。
冬天的一个深夜,他独自坐在书房里,听北风敲打窗户的声音。在微弱的灯光下,恍惚间看见前妻跑来跟他嘘寒问暖,擦亮眼睛再看,倩影已飘逝得无影无踪。泪,不禁汩汩流下;他跑回书桌奋笔疾书,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世界上只有你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分忧……。”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朱自清随着校方南迁到昆明,并任西南联大教授,而命运之锤,却朝他重重一击。抗战前,父母亲和次女相继病逝扬州,哀恸不已的他,胃部经常隐隐作痛,虽然看过无数医生,但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战争期间物质缺乏,朱自清十分穷困潦倒,几乎天天过着三餐不继的生活。这时,虽然美国已对中国展开经济援助,但朱自清为了抗议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拒绝美国救济粮食,最后,不幸因胃溃疡在北平医院逝世。
朱自清一生不论做学问,或是教书、写作,态度都非常严谨。他虽然走了,可是留下许多可贵的文化资产,无论在诗歌或文学批评方面,他都有很大的成就,尤其是散文创作,更是一代大家。他清新细腻、真挚深刻的散文风格,影响了往后现代散文的创作方向。
朱志清的代表作品《背影》,是篇脍炙人口的记实散文,文中描述在家庭遭遇变故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缅怀父爱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篇名作。
另一篇代表作《荷塘月色》,也是一篇大家喜爱的写景抒情散文,读完文章,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浮现在读者眼前: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诗、情、画高度和谐的统一,让人不禁陶醉其中。文章将语言美、意境美和结构美三者紧密连结,可说浑然天成。
朱自清以美文的创作实例,彻底打破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写作美文的迷失,进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散文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因此历年来,一直被选为各级学校的语文教材。
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论文结集,内容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书籍。
朱自清虽然走了,可是他留下来的作品闪熠生辉,深入人心,将永远活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