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偷走的记忆
当你进入厨房,却忘记了是要开冰箱还是开橱柜;当你打开办公室电脑,却想不起是要收邮件还是查资料……才三十多岁甚至不到三十岁,人的记忆就开始大幅“衰退”,即便很多事情就近在眼前,一转身,就“瞬间失忆”、“瞬间记忆空白”。比起彻底地忘记一件事,这种“瞬间失忆”的乌龙事件似乎更令人抓狂——就仿佛你突然见到一个外星人,但对方为了抹灭证据,就干脆盗走你这段记忆,让你出现莫名其妙的空白一样。
定居深圳的安徽人高峰今年35岁,就有相當严重的“暂时性失忆症”。
高峰是个半SOHO,在家办公时间居多,那天刚打开电脑,妻子就过来交代帮忙盯着锅里正热着的饭菜,然后她去洗漱。结果直到厨房传出焦糊的味道高峰才反应过来——这种事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
还有一个周末晚上,夫妻俩在外面看完电影、吃完晚饭,回家途中一直聊电影情节,开门时,不知是条件反射还是惯性使然,鬼使神差地,高峰进了门就“啪”地_下关上门,完全忘记身后还跟着妻子。
当他向周围人抱怨这些麻烦时,却发现类似的事在同事、朋友身上发生得也不少。只是,如果真要给失忆分类,每个人的失忆原因,又有所区别。
遗忘是大脑自己的决定
像高峰这样的短暂性遗忘,心理学家将其归入“定向遗忘”范畴中。发生这种情况的人,通常都是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屏蔽了外界讯息,导致这样的后果。大脑接受到几个指令后,会因为把精力过度集中在某一个指令上,干脆忽略了其他不太重要的事。
美国心理学家萨哈克杨认为,这种“关注某一点、遗忘其他”的遗忘现象,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也许它会给你的生活或工作带来一些小麻烦,但在某些时刻,比如需要尽快忘记前一段失败的恋情、某些尴尬的事情,明确要求自己“赶快忘掉”,还真能心想事成。
早在2002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的萨哈克杨和同事凯利就研究过这种遗忘效应。为了证明这种遗忘效应利大于弊,他们让参与实验的人分成两组,学习两份词表:第一组人被要求先记住前面所学,再学习第二份词表;第二组人被要求先忘记第一组的内容,把精力集中在下一份词表上。
最终,当两组实验者被要求复述第一份词表时,被要求遗忘的参与者比要求记住的人更差。
忘记某件事,也许就是潜意识发出的指令:大脑将从外界获得的指令进行分类,将你内心深处认为的“必须忘记”、“不重要”、“不紧急”、“不需自己操心”的事,统统屏蔽了。
盗取记忆的其他贼
还有一种遗忘现象,与大脑选择无关,但和时空的突然转换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如突然被打断谈话诱发的遗忘。“打断”这个动作,将时空划分成互相独立的几段,相邻两个时空内的物质(谈话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产生记忆上的断裂。
还有研究表明,房间里的门也会盗取人的记忆。多数人一旦从一个屋子进入另一个屋子,跨过门后,就会瞬间忘记进入这个房间到底要干什么。几分钟后,再通过看见其他人或物而恢复记忆。同样是这个原理。
但不可否认,早衰也的确在盗取着年轻人的记忆。人们进入30岁后,由于缺乏运动、膳食不均等原因引发早衰或暂时性的假性早衰,在医学上也早已被认可。一些人在这个关卡上,同时承受来自家庭、职场及社会的压力,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容易步入早衰,出现记忆力大不如前的感受。
这部分失忆者也最危险。他们一方面要迅速调整适应外界,一方面又饱受记忆缺失之苦,双重焦虑之下,很容易将问题根源归咎于记忆本身,形成越想记住就越记不住的“失忆强迫症”。
放自己一条生路
但不管是跨过一道门、谈话被人打断引发的遗忘,还是身体不适等情况引发的遗忘,事后回想,被遗忘的内容其实也没那么重要,除非程度达到医学标准的健忘症,只需十几秒或者几分钟就能恢复记忆,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运作。
健忘者烦恼的,不过是由于自己的遗忘给他人带来的困扰。不过既然知道了诱发遗忘的原因,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不如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像高峰这种“跑神专家”,只要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就能解决问题。例如做自己的事前多想想周遭,加强“妻子需求”的概念,在跑神时暗示自己尽可能把思绪拉回来;
担心失忆对工作造成恶劣影响的人,多半都是因为想法太多。不妨从梳理近期事件人手,按重要程度分类,逐条解决。
如果是综合原因,则可以从改变生活习惯、调整生活态度和情绪做起。
两年前,42岁的陆乔发现自己的记忆开始大不如前,而且跟丢三落四的粗心完全不同,后者是坏习惯,而他作为企业高管,则相当注重细节。
“以往每周一开完例会,我脑子里会通常过一遍,本周内怎么安排工作,每天的工作事项都很明朗。两年前升职,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总是无法集中精神,如果不经人提醒或翻看记事本,就完全想不起。男人其实比女人更怕老,我很沮丧,成日去纠结职场倦怠、未老先衰,还怀疑过自己的工作能力,压力很大。后来在妻子的建议下,我阅读了些关于记忆的书籍,坦然接受了不可避免的事实,接着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改善。”
“重要的事都会笔录,便于随时查看;作息时间开始强制性规律,以前喜欢熬夜做方案,后来改了,都在白天完成;还和妻子一起办了游泳卡,坚持每周两次;膳食方面,减少了荤腥,尽量吃,素,并补充维生素。这些对改善情绪很有帮助,心情好了,自然就不把失忆放在心止。恰当的改变,就是放自己一条生路。”
记不住也能很好
还有一个好消息,可以帮助你增强因记忆力下降而减退的信心。
我们总是很羡慕那些记忆力超强的人,比如能记住最细微历史事件的详细经过,或者能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一千位以后。我们称之为专业领域人才。但其实所有记忆力惊人的人,也只是在某个领域有杰出表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没法记住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
这不难解释。人类的大脑就像仓库,有容量限制,如果不停往里面塞东西,记忆肯定会出错。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已经证实,社会压力会篡改记忆,有时候当你不得不去记住很多事情时,必然会力不从心,造成诸多错误;而情绪积极、性格开朗的人,往往都有不那么好的记忆。
大脑记忆的储存结构,其实就是需要你去芜存菁。能给自己“我记性很差劲”的暗示,也有暗示“我记性差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能力,观念变了,路就通了,记不住,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你记性差吗?
假设你是一位探险家,到太平洋的黄岛上寻宝,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发现四扇门……好吧,你觉得哪一扇里会宝藏?
A雕花双扇金属门 B陈旧双扇木门
C沉重单扇石门 D模糊单扇毛玻璃门
结果:
选择A
你对发生过的事情记得很快,但是忘得也更快。比如昨天才去“中国”戏院看戏,今天你就会说成“国中”戏院,你的记性,显然是靠个人经验。
选择B
你好像根本没长什么记性,对小时候的事只能记得零星片段。口头禅总是“好像……好像……”由此可见,你大概是个只去记住当下重要事件的人。
选择C
你的记性不好也不坏,犹如“一目十行、过目即忘”,但偏偏出糗的事你忘不了,感觉上来乐观得要死,说明你是一个只对自己敏感的事产生记忆的人。
选择D
大概是模糊二字给了你心理暗示,越模糊的东西你越能记清楚,说明你是个有意识去记住一切重要事件的人。这种记忆情况不错,继续保持。
当你进入厨房,却忘记了是要开冰箱还是开橱柜;当你打开办公室电脑,却想不起是要收邮件还是查资料……才三十多岁甚至不到三十岁,人的记忆就开始大幅“衰退”,即便很多事情就近在眼前,一转身,就“瞬间失忆”、“瞬间记忆空白”。比起彻底地忘记一件事,这种“瞬间失忆”的乌龙事件似乎更令人抓狂——就仿佛你突然见到一个外星人,但对方为了抹灭证据,就干脆盗走你这段记忆,让你出现莫名其妙的空白一样。
定居深圳的安徽人高峰今年35岁,就有相當严重的“暂时性失忆症”。
高峰是个半SOHO,在家办公时间居多,那天刚打开电脑,妻子就过来交代帮忙盯着锅里正热着的饭菜,然后她去洗漱。结果直到厨房传出焦糊的味道高峰才反应过来——这种事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
还有一个周末晚上,夫妻俩在外面看完电影、吃完晚饭,回家途中一直聊电影情节,开门时,不知是条件反射还是惯性使然,鬼使神差地,高峰进了门就“啪”地_下关上门,完全忘记身后还跟着妻子。
当他向周围人抱怨这些麻烦时,却发现类似的事在同事、朋友身上发生得也不少。只是,如果真要给失忆分类,每个人的失忆原因,又有所区别。
遗忘是大脑自己的决定
像高峰这样的短暂性遗忘,心理学家将其归入“定向遗忘”范畴中。发生这种情况的人,通常都是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屏蔽了外界讯息,导致这样的后果。大脑接受到几个指令后,会因为把精力过度集中在某一个指令上,干脆忽略了其他不太重要的事。
美国心理学家萨哈克杨认为,这种“关注某一点、遗忘其他”的遗忘现象,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也许它会给你的生活或工作带来一些小麻烦,但在某些时刻,比如需要尽快忘记前一段失败的恋情、某些尴尬的事情,明确要求自己“赶快忘掉”,还真能心想事成。
早在2002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的萨哈克杨和同事凯利就研究过这种遗忘效应。为了证明这种遗忘效应利大于弊,他们让参与实验的人分成两组,学习两份词表:第一组人被要求先记住前面所学,再学习第二份词表;第二组人被要求先忘记第一组的内容,把精力集中在下一份词表上。
最终,当两组实验者被要求复述第一份词表时,被要求遗忘的参与者比要求记住的人更差。
忘记某件事,也许就是潜意识发出的指令:大脑将从外界获得的指令进行分类,将你内心深处认为的“必须忘记”、“不重要”、“不紧急”、“不需自己操心”的事,统统屏蔽了。
盗取记忆的其他贼
还有一种遗忘现象,与大脑选择无关,但和时空的突然转换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如突然被打断谈话诱发的遗忘。“打断”这个动作,将时空划分成互相独立的几段,相邻两个时空内的物质(谈话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产生记忆上的断裂。
还有研究表明,房间里的门也会盗取人的记忆。多数人一旦从一个屋子进入另一个屋子,跨过门后,就会瞬间忘记进入这个房间到底要干什么。几分钟后,再通过看见其他人或物而恢复记忆。同样是这个原理。
但不可否认,早衰也的确在盗取着年轻人的记忆。人们进入30岁后,由于缺乏运动、膳食不均等原因引发早衰或暂时性的假性早衰,在医学上也早已被认可。一些人在这个关卡上,同时承受来自家庭、职场及社会的压力,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容易步入早衰,出现记忆力大不如前的感受。
这部分失忆者也最危险。他们一方面要迅速调整适应外界,一方面又饱受记忆缺失之苦,双重焦虑之下,很容易将问题根源归咎于记忆本身,形成越想记住就越记不住的“失忆强迫症”。
放自己一条生路
但不管是跨过一道门、谈话被人打断引发的遗忘,还是身体不适等情况引发的遗忘,事后回想,被遗忘的内容其实也没那么重要,除非程度达到医学标准的健忘症,只需十几秒或者几分钟就能恢复记忆,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运作。
健忘者烦恼的,不过是由于自己的遗忘给他人带来的困扰。不过既然知道了诱发遗忘的原因,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不如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像高峰这种“跑神专家”,只要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就能解决问题。例如做自己的事前多想想周遭,加强“妻子需求”的概念,在跑神时暗示自己尽可能把思绪拉回来;
担心失忆对工作造成恶劣影响的人,多半都是因为想法太多。不妨从梳理近期事件人手,按重要程度分类,逐条解决。
如果是综合原因,则可以从改变生活习惯、调整生活态度和情绪做起。
两年前,42岁的陆乔发现自己的记忆开始大不如前,而且跟丢三落四的粗心完全不同,后者是坏习惯,而他作为企业高管,则相当注重细节。
“以往每周一开完例会,我脑子里会通常过一遍,本周内怎么安排工作,每天的工作事项都很明朗。两年前升职,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总是无法集中精神,如果不经人提醒或翻看记事本,就完全想不起。男人其实比女人更怕老,我很沮丧,成日去纠结职场倦怠、未老先衰,还怀疑过自己的工作能力,压力很大。后来在妻子的建议下,我阅读了些关于记忆的书籍,坦然接受了不可避免的事实,接着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改善。”
“重要的事都会笔录,便于随时查看;作息时间开始强制性规律,以前喜欢熬夜做方案,后来改了,都在白天完成;还和妻子一起办了游泳卡,坚持每周两次;膳食方面,减少了荤腥,尽量吃,素,并补充维生素。这些对改善情绪很有帮助,心情好了,自然就不把失忆放在心止。恰当的改变,就是放自己一条生路。”
记不住也能很好
还有一个好消息,可以帮助你增强因记忆力下降而减退的信心。
我们总是很羡慕那些记忆力超强的人,比如能记住最细微历史事件的详细经过,或者能把圆周率背到小数点一千位以后。我们称之为专业领域人才。但其实所有记忆力惊人的人,也只是在某个领域有杰出表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没法记住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
这不难解释。人类的大脑就像仓库,有容量限制,如果不停往里面塞东西,记忆肯定会出错。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已经证实,社会压力会篡改记忆,有时候当你不得不去记住很多事情时,必然会力不从心,造成诸多错误;而情绪积极、性格开朗的人,往往都有不那么好的记忆。
大脑记忆的储存结构,其实就是需要你去芜存菁。能给自己“我记性很差劲”的暗示,也有暗示“我记性差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能力,观念变了,路就通了,记不住,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你记性差吗?
假设你是一位探险家,到太平洋的黄岛上寻宝,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发现四扇门……好吧,你觉得哪一扇里会宝藏?
A雕花双扇金属门 B陈旧双扇木门
C沉重单扇石门 D模糊单扇毛玻璃门
结果:
选择A
你对发生过的事情记得很快,但是忘得也更快。比如昨天才去“中国”戏院看戏,今天你就会说成“国中”戏院,你的记性,显然是靠个人经验。
选择B
你好像根本没长什么记性,对小时候的事只能记得零星片段。口头禅总是“好像……好像……”由此可见,你大概是个只去记住当下重要事件的人。
选择C
你的记性不好也不坏,犹如“一目十行、过目即忘”,但偏偏出糗的事你忘不了,感觉上来乐观得要死,说明你是一个只对自己敏感的事产生记忆的人。
选择D
大概是模糊二字给了你心理暗示,越模糊的东西你越能记清楚,说明你是个有意识去记住一切重要事件的人。这种记忆情况不错,继续保持。